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大明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一六七章 迁都

第一六七章 迁都

    经济这玩意说是靠贸易才能成长,这·但是贸易终究是有本买卖,做生意还得讲道理,虽然来钱细水长流,但是一点都不痛快。

    可抢劫就不一样的,做得是无本买卖,来钱还快,还能让别人不痛快,何等痛快。

    所以说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内裤来的匪话才能成为一句名言。

    有银子在收,那些本来十分清高的官员也不想去管那银子上是否还有血腥气,反正人不是他们杀的,自家的日子过的还苦哈哈的,哪里还有去管那些被抢的人将会何等的心塞这种屁事儿。

    如果说先前在国内打击非法势力得来的银子让户部的人着实轻松了一阵不用再扣扣嗖嗖,这一次直接摸到人家老巢带回来的金山银山就足够让他们尽情的挥霍了。

    河道衙门说:黄河泛滥,需要白银三百万两来修缮,可保两年之内不再泛滥。

    户部立刻就大笔一挥:哎哟,你这河道衙门怎么就那么小家子气,这是白银五百万两,干尽拿去治河。不够?再批五百万两,只要能保证黄河十年不泛滥就好!

    上海海务衙门请求打造中型宝船二十艘用作商用,需要白银两百万两。·

    户部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海务衙门现在就是他们的财神爷,财神爷开口怎么能不给面子,拨款一千万两,打造一百艘!

    到后来江南织造衙门想要白银一百万两,再开几个作坊,某某瓷器之乡想要大力发展瓷器制造业,只要张嘴,都给批银子。

    自从国库里的金银财宝满的都溢出来之后,户部的官员哪怕是个小小主事说起话来嗓门也响了三分,真真正正的花钱如海泄,流水都他娘的见鬼去了。

    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唯一觉得有点不爽的就是朱厚照了。虽然再立大功的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再次加官进爵已经成了伯爵,但是朱厚照还是有点不爽。

    海上颠簸了一年多,刚下了船两脚一占地就是骑马坐车,从浙江那边呼呼啦啦的往金陵赶,到了金陵还没拉的及歇个脚,立刻有从杭州上船。

    整个过程整整又是小半年过去,入了秋之后才找到自己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一路上折腾的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都被掏空了一样,积攒了一年多的洪荒之力也没有了释放的心思。·

    睡了一宿之后,朱厚照终于算是想清楚了其中的关键。说到底就是四个字——交通不便。哪怕是有驿路有水路,面对这么大的国土面积,往来还是力不从心。

    两次大战之后,鞑靼人损兵折将,虽然小王子依旧没有死,但已经成不了气候,只要时机成熟之后,朱厚照随时可以挥兵北上,将茫茫的大草原给重新掌握在大明的手中。

    而随着大明的战略中心逐步向南方倾斜之后,先帝太宗皇帝以天子守国门的思想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现状。

    总而言之,就是大明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不适合在北京城那个偏僻而荒凉的地方。

    大明的国门已经不再北方广袤的土地上,而是到了南方更为广袤的海洋上。

    迁都!朱厚照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将大明的都城在两百年之后再次迁到金陵去,让那个水路丰富的陪都再次成为政治中心。

    这样的抉择无疑是艰难的。想当初朱棣为了将京城从金陵迁往北京动用了多么大的努力,朱厚照并不知道。

    但是他知道这样的决定将会受到多么大的阻碍,那些在朝堂上打工的读书人将会怎样的阻挠。

    大明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汉唐的时候有两个都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帝王家闲着无聊的时候就两个地方换着主,已经是足够奇葩的事情了。

    但是到了老朱家开公司的时候,整个华夏上的土地呼呼啦啦的一下子就冒出了三个都城,正儿八经的京城北京,这里面待得都是手握实权的六部大臣,三公九卿。

    而金陵作为老牌都城,在太宗皇帝迁都之后已经流落成为二线城市,许多在政治漩涡中落败的而且在无回天之力的刘部官员往往都在金陵城留遛鸟养老。

    还有一个就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地处安徽腹地到二十一世纪还是穷的一塌糊涂的凤阳。凤阳这个地方同样也是大明王朝的都城,然后没有六部,没有公卿,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太监,守陵的,扫地的,种树的,还有提着空鸟笼子遛弯的……

    说实话,凤阳真是个龙兴之地,大明太祖在这里出生长大成就宏图霸业,结果终大明一朝,凤阳也没见得到什么好处,只流传着一句绕口令: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到了二十世纪,凤阳小岗村好歹也是全国先进,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全国都在进步,只有凤阳还是在原地踏步,还在责任制承包……

    说句难听的,老朱家对不起凤阳,后面还有人对不起凤阳,这么多年,觉悟一点儿都没长。

    上朝之后,朱厚照睡眼惺忪的宣布了迁都的想法,然后就坐在那里等人反对。

    结果确实出乎了朱厚照的预料,他坐在龙椅上都快睡着了也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不合常理啊,但凡出现这样被他们认为有可能动摇大名根基的事情都会挑出来一帮子人反对的啊。

    朱厚照好不容易睁开了双眼,往下面瞅了一眼,然后很快就明白了为啥没有遇到反对的声音了。满朝文武但凡站在殿下的都像是一个个鹌鹑,没有一个抬头的。

    而且那几个熟悉的身影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朝会之上,朝堂站站的都是一群群的魑魅魍魉,怪不得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刘健,谢迁,李东阳,杨廷和,这些熟悉的人朱厚照一个都没看到。

    “刘阁老、谢阁老、李阁老呢?”朱厚照招手唤来了站在一边的刘瑾问道。

    刘瑾一脸的淡定,说道:“几位阁老全部都回家养老了。”

    朱厚照当场就皱起了眉头:“他们请辞的奏疏我怎么没有见到?”

    刘瑾凑到朱厚照的耳边说道:“皇上,当初是你给老臣下的圣旨让老陈想办法让极为阁老全都回家种地去,皇上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