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在线阅读 - 第640章 腹案

第640章 腹案

    眼前三个老头看似对自己关于军改的提议很敢兴趣,不过赵昺明白他们官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并不简单,而之所以没有提出异议,更多是自己的方案并没有触犯士人的利益,且似乎对文臣的权力有所增多,对武人的打压更进一步,因而要想仅凭这点是难以让他们完全支持自己的,若想达到目的还是要拿出些真东西的。

    赵昺先从当前的形势说起,琼州面对的敌人一次比一次强大,一次比一次众多,若想复国没有一支精兵是做不到的。而宋军当下能挡住敌军依靠的还是强有力的火器,这是有目共睹的。可现在各军还是以刀枪、弓弩等冷兵器为主。所以军改就是通过裁、减、并等方法,将老旧装备尽快淘换下去。

    与此同时要借换装对各军进行整训,建立起相事宜的指挥和编制。水军在几次战役中的作用自不必说,但也并非没有改进之处,由于火器在战船上大规模的应用,使得战斗形式生了众多变化,由过去对面交锋的接舷战变成了远距离的攻击,那么战船上配备诸多的战兵便成了可有可无的‘鱼腩’,可水营中缴获的诸多战船却只能闲置。

    步军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在滩头争夺战中步军装备的弩炮和火箭射架数量较少,导致火力不足,暴露出难以压制敌军密集冲锋的弱点。若非步军占据了地利,限制了敌军的调度和兵力的集结,胜负尚未可知。而加强步军火器的配置,加大炮兵的编制,也成了当务之急,否则在以后的6上争夺战中必会处于不利的处境。

    宋军在三百年的对外战争中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以致无法获得优良的战马,只能以步军为主力,从而陷入‘打胜了追不上,战败了逃不掉’的窘境,逐渐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可他们面临的却是以骑军为主的蒙古人,在战争中丧失了机动性是难以取胜,复国只说也将终成泡影。

    因而赵昺认为建军的重点不仅是扩大规模,而是加强整训换装的同时也建立起事宜的编组,要求以编强作战部队为重点,将相当数量的非战斗人员移出军队编制序列。从而把空余出来的编制兵额与省下来的军费,用于编强作战部队,配置新型武器装备,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展。

    尤其是要重新划分军中,细化兵种,改善军种比例,并建立起合理的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比例,增强行朝军队战斗力。这就意味着军中的武器装备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老旧装备,亟须淘换,从而要求逐步压缩老旧装备的数量,减少常规冷兵器的生产,而加大火器的生产量,对官兵重新进行整训,为换装新式武器做好准备……

    赵昺的一番说辞,让应节严等人是连连点头,他们也没想到此战暴露出了如此诸多的问题,而小皇帝所言又非妄言,若想提高各军现有的战斗力也只有此途可行。而他也是个有眼色的,刚刚所言严格的说只是从底层设计说起,见他们并无异议,便转向组织架构的设计。

    宋朝自建国后为防止重现藩镇割据的局面,采用强干弱枝的军事部署,大部分禁军集中于都城附近,地方各州府只有厢军维持治安,边防采用禁军轮戊制,每逢大的战事则从禁军中抽调临时派将统军作战,也就形成所谓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但是这种制度在北宋末就已经崩溃,为了应对新形势,赵构不得不放权领兵大将,从而再次形成大将统管一地军政的局面。赵构在形势缓和之后便欲收回兵权,重建禁军体系,先后削夺了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的兵权,据说岳飞之死也与此不无关系。

    不过金军频繁南下,使得赵构的恢复旧制的设想并没有完全成功,不得不在前沿设置数个军镇据守,并以文官领兵,并将这种体制延续到宋末,终于在吕氏集团降敌后再次崩溃,导致整个荆湖防线失守,进而丢掉了整个江南亡了国。到了赵昺这里,可以说大宋新旧军制皆已失效,虽然恢复了殿前禁军和侍卫亲军的番号,可也是面目全非亟待重建。

    选择何种方式比较合适,当下朝中也有争论,不过在这弹丸之地上根本没有前线和后方之分,哪种方式都是妄谈。不过那也不能说问题不存在,一旦起复国之役,不会选择一个作战方向,尤其是在收复部分地盘后也要分兵驻守,从而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军阀割据现象,但这也是当下最合理和有效的作战方式。

    不过这么做同样会引起朝廷内部的争执,文天祥在行朝初立之时曾前往剑南开府独当一面,当他打出一片天地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埋下日后数次被拒回朝的祸根。其在剑南积蓄了力量,搞得声势浩大,树立了威望,朝天祥另有图谋,担心其归朝后篡权把持朝政,最后终于把他推上了绝路。所以赵昺觉着以这种方式重建军制反对的声音会很大,且后期收拾起来也十分麻烦,说不得也会重现斩杀功臣的一幕。

    基于现实和作战的需要,赵昺觉得干脆将团团伙伙全部打散,什么殿前禁军、侍卫亲军整个指挥系统全部撤销,将全军编成相当于现在的军或师为基础的独立单位。平时各自管理,各兵种进行训练,同时加强协同训练,并由枢密院组织各军联合演练。战时则根据任务的需要抽调各军、师编成集团军或是兵团,由朝廷选派将领指挥作战,与现代的模块化编组相似。如果成功,则以后组建战区也就顺理成章。

    一个部队总要有它的行政管理系统,可是这个系统如果又要管行政,又要管作战,恐怕是忙不过来的。过去帅府即是行政管理的中枢,也是府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从而形成了以军队为主体,其它机构辅助的结构,此后也不免将这种军队办社会的作风带进了各军之中。其实朝廷所属各军也好不到哪里去,都需要自己招兵买马,募集粮饷,承担起朝廷应该做的事情。

    如此便形成了军队‘大而全’的局面,一个军事主官要承担着从吃、住、行到训练、管理和作战等各类工作。赵昺当初手下只有一帮残兵败将,老弱病残,力量一旦分散便无法生存,所以必须集中力量、统一调度,那也是无奈之举。但行朝迁琼后,最大的改变就是管理部门健全,职能部门得到充实,具体事务都有人管了。现在完全具备将军队的日常管理等职能剥离出去的条件。

    如此今后就可以进行职能分工,突出指挥机构的作战功能;各军也能从从只注重本单位和本部门局部利益向着增强全局观念,全军和战场“一盘棋”转变;改变业已形成的军队各单位部门相对封闭式的军队建设管理,转向开放式的分工协作和各司其责;同时把过去的军队单打一、办社会,向着军民融合的社会化保障转变。军队就不必像办社会一样,什么都办,还有一些军队的设施机构、非战斗人员的部分可以精简,提高效率和战斗力……

    赵昺接着便由将军队中的非职能部门剥离,转由兵部及其它相关部门管理说到了军政、军令分开。他自然清楚对上层的指挥系统进行改造,如果条件不具备时,或缺乏一定的法规制度基础、政治基础和军队管理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盲目地走军政军令分开道路,会导致部队建设的混乱、管理的混乱和指挥的混乱,反而不利于军队的管理和作战。

    但当下宋朝文人主政的制度恰与现代的国家体制暗合,如此赵昺就有机会实施贴近近现代军队的军事改革,可是采取何种形式他还是颇费了番心思。而说到这个问题他还想到一个美国人,这个人可以说对塑造美军的体系,提高其作战效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少为人知的此人并非纯牌军人出身,确切的说是个商人。

    此人就是原通用汽车公司老板麦克纳马拉,他担任美国国防部长之后,把美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成本核算方式带进了美军,使军队面貌为之大变,节约了大量经费,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虽然美国人对此也有诟病,有人认为,被麦克纳马拉改造之后,美军更像商业公司,不像军队,但是它确实大大推动了美军的科学管理。

    在麦克纳马拉的眼中,其实军队和地方,除了产品不同,本质很相似,都是投入产出的问题,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最后都要讲成本和效益,在这一点上军队和企业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而其管理军队的思想和赵昺不谋而合,当然他是为形势所迫被动的采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统筹管理整个帅府,但时机所限他搞得并不彻底,现在却可以拿来借鉴。

    赵昺知道自己进行军改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先是要保障核心指挥体制的高效,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体现军政、军令分开。一是将是部分军队的行政事务交由政府去承担,挥朝廷和兵部的作用,由它们来负责组织实施;一是军队自身管理体制改革的事情,把部分军事指挥机构承担行政管理职能,交由另一专门机构负责。

    根据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方针,一方面是各军种和其他机构所掌握的作战指挥权向作战指挥机构转移,另一方面是作战指挥机构所掌管的军事行政职能向军种和其他机构转移。以后作战指挥机构专司作战指挥、以及大型联合军事演习的组织实施,所属各军种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等则由各军种领导机构负责,由军政和军令各司其职完成对军队的管理和指挥。。

    转移完成后使军政系统负责军事演练、武器研制等“务实”部分,军令系统负责战术想定等“务虚”工作。从而达到将军事训练、乡兵的管理、后勤技术保障、兵役、战争动员和战场建设从军队分离出去,连部队军官晋升福利之类的行政事务都不管,全部交由军政系统负责。使士兵训练完了回到部队,该晋升的晋升,该有福利的有福利。

    进入战时,两者“虚”、“实”对调,由军令系统的将领统一指挥、动员全部力量,各军种全力配合。这种做法可以达到集中统一指挥,同时军区上层的规模可以比较小,将资源集中于作战部队,使军队可以心无旁骛的专心作战,不受其它部门、事务的牵掣……

    应节严等三人听小皇帝侃侃而谈将其重塑大宋兵制的方案道了出来,连续两个时辰除了喝了几口茶润润嗓子外,连个磕喯都没打,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早有腹案的。而其所想如从前一样十分缜密,环环相扣,并无大的漏洞,且具有很强的可cao作性,因而断定陛下是早有预谋,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陛下既然今日将所想和盘托出,那么三个人也知小皇帝将他们当做心腹,这是在对他们施以暗示,以谋求对自己的支持。但陛下越是如此,他们自知越要谨慎,军制乃是国之大事,一国的根本,盲目的应承下来对陛下、对大宋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所以仍需考虑以便查遗补缺,免生后患。因而他们只是有保留的表示同意,却没有明确态度。

    虽然三人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却也没有明确反对。赵昺对此倒不以为杵,若是马上表示同意他倒要小心了,。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表示在年后会向太后就此事上奏,请求予以恩准,当然自己也很清楚这不过是走个程序,太后定会将提案回中书省商议。眼前的三个人没有反对,又得到自己的暗示,就一定会在朝议中予以支持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