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都市小说 - 我掌华娱在线阅读 - 第一百〇九章:机会,稍纵即逝

第一百〇九章:机会,稍纵即逝

    (二更,票、收、赏!)

    胡一飞办理完了休学手续后,便全身心投入到电影的后期制作当中。实在乏了,才抽出时间去《空姐》剧组转转。韩密一见到他就抱怨,“老刘拍片太慢了,还没有你利索。你的电影都制作完了?”

    “还在配乐中,也差不多了。”胡一飞笑道:“现在拍了多少,什么时候杀青,我好给你们接风?”

    “才刚拍完五分之三,杀青还早着呢。”韩密撇撇嘴,她现在才体会到跟胡一飞合作的畅快感。以前只跟胡一飞合作,感受不出来,现在换了个人,她立刻就变得无比重要了。每天都有大小的事需要她拿主意,一天忙到晚,变的再也离不开剧组了,就更别想有偷懒的时间。这让她很烦躁。

    胡一飞安慰道:“你也别给刘江太多压力,他的长处在于细节处理和感情疏导,很适合拍这种都市情感剧。前期拍的慢是必然的事,毕竟剧组人员需要磨合,演员也需要入戏,就连导演也需要慢慢进入角色。我们并不赶时间,何必催促呢。”

    韩密不高兴道:“我也没催促,只是抱怨一下而已。对了,你的驾照下来了,我放进你办公室抽屉里了。你快去买车吧,以后别来蹭我的车。”

    “终于来了吗。”胡一飞开心道,“我早就看中一款劳斯莱斯魅影跑车,就是太贵,一直没舍得下订,富婆你能否要赞助一拨。”

    “滚!”韩密一脚飞踹,“你这个崇洋媚外的家伙,外国车有什么好的,大把的人民币丢给劳斯莱斯你不亏得慌。你一个新手还要开劳斯莱斯也不怕刮花咯,反正也就是在国内跑,你还不如买红旗呢。”

    “红旗?”胡一飞硬受她一脚,拍了拍裤腿,笑道,“看不出来你还是个愤青。红旗也不是不行,在国内行走比较吃得开,其实他们这么多年依旧没有走出模仿外国豪车的路子,风格又太庄重,我是不太喜欢黑色的,不知道他们接不接受买主意见。”

    韩密嗤之以鼻道:“说你笨你还真笨,人家都上市了,哪还会抱着以前的观念不放。只要你有钱,买旗舰都行。”

    “怎么,你有门路?”

    “本来你订是不行的,好在我小时候大院里的玩伴父亲在红旗厂上班,你想要什么装饰可以跟他说说。”

    胡一飞竖起大拇指,真心夸赞道:“厉害!就这么定了,红旗!”

    他没有进剧组,就在外面看了一下里面的拍摄过程。还别说,唐焉穿起南航空姐制服,提着小箱子扭着小屁股的俏模样,还真有那么几分冉静的味道。

    大略是发现胡一飞的眼神直勾勾在自己身上晃悠,唐焉也终于发现了这个戴着棒球帽的闲人。谁叫他帽子下面那一头白发的造型这么惹眼呢。连正在拍戏的几人,也频频侧头偷瞄他,知道是老板,没人主动上来搭讪。胡一飞眼神太赤果果了,像是在审视一块蛋糕,唐焉更不自在了,连走路都变了形。

    “cut!”刘江无语吼道:“怎么搞的,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走路都扭起来了。”

    唐焉羞的俏脸通红,没口子道歉。赶紧打起精神来,准备重新开始。

    胡一飞摇头失笑,看了一阵,就又悄然离去。待唐焉终于将这一出戏演完,再回头在人群中打量时,已经不见那个人影了。

    “看什么呢?”陈昆问道。

    唐焉道:“我刚才好像看见胡一飞来了,怎么这一会儿就不见了。”

    陈昆闻言也四处看,“没有啊,他这会儿该正在忙电影呢,哪有时间探班。”

    “哦。”懒懒应了一声,心底胡思乱想。怎么就撞见老板来的时候,出这么低级的漏子呢,真倒霉。

    ……

    胡一飞回去后就彻底闭了死关,足足花了半个月时间,精雕细琢,才将电影后期制作完成。

    原版配乐十分无耻的用了大半投资老板刘德哗的歌,其实不是那么般配的。

    胡一飞条件更好,背后又有诺大一个音乐制作公司在,当然要物尽其用。麦田不是专业电影配乐的,但只要跟音乐有关的事就不算分家,胡一飞的新专辑卖的不错,电影配乐找上东家也算是为麦田创收,自然没有置之不理的道理。宋可亲自上阵,还拉上了一票搞交响乐的牛人,联合胡一飞一阵鼓捣,竟然搞出大片的配音效果来,当真是精彩绝伦。

    不过大部分音乐,都还是用的胡一飞新专辑歌曲。那几首rock也出乎预料的与这部电影十分契合,如此也能宣传专辑,一举两得。

    ……

    一部国产电影上映,笼统来讲,是这样的过程:找人,团队,器材,开拍,修正,首映。书本上的粗略说法则是:策划,剧本,筹备,拍摄,后期,审核,发行,宣传,上映!

    胡一飞将成品电影递交上去,顺便给韩密父亲打了个电话,没过三天就接到了审核通过的批文。韩如海顺便还给他发了一个电话号码,正是中影韩三品的电话。当真是及时雨。

    此时与电影上映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这一步又是天壤之别。

    决定权在影院老板手里!

    电影,老百姓眼中的高大上!

    其实也就是一门生意,制片负责生产,发行从事批发,影院承担零售,最终贡献票房的观众是消费者。

    胡一飞记得,也就是从去年开始,一直要持续到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增长率都将超过25%。然而在2002年之前的10年时间里,中国电影市场几乎已经萎缩到了崩溃的边缘,票房总额从80年代末的约30亿下跌到了2001年的不足9亿元。

    所以很多人都把去年张一谋推出中国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当做是中国电影扭转命运的肇始。但事实上,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到今天依然保持着中国电影放映的单片票房纪录——一个出色的产品无法成就一个出色的产业。

    从去年2002年开始,中国电影才开始从“计划”制度进化到了院线制度,这才是中国电影业触底反弹的根本动力。

    曾经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是“计划”色彩无比鲜明的统购统销,俗称“卖拷贝”。

    有制片资格的是全国十多家电影制片厂,而发行则由中影公司独家垄断,统购包销。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由中影独家收购。无论同期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是多少,中影收购价都保持一致(在八九十年代,收购价逐渐由七八十万上涨到最高峰的120万)。

    然后中影将购入的影片按照一定的“收入留成”比例交由各地省一级电影公司安排放映,无论影片票房好坏,是赚是赔,都跟制片厂没有关系——尽管那个票价只是三五毛钱的年代也产生过《少林寺》《神秘的大佛》《******》等多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有时候人就是这么贱,外国的院线制度明明已经十分完善了,却视而不见。什么年代了,中国还在实行垄断分配的畸形发行方式。所谓“不打的疼了,不知道反省”,也就是这十年,中国电影跌入谷底,才不得不被迫改革。

    上面终于一纸规定发了下来:“中国现有的所有影院,都必须加盟某一院线才能获得放映资格,而片方需要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

    如此,属于中国的院线制才随之兴起,也才给了胡一飞这种人机会。

    机会来了,稍纵即逝,胡一飞恰恰是擅长抓住机会的人。

    他就像一只疯狗,现在一口咬住咯,立刻就死死不放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