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各显神通
书迷正在阅读:月食之城、阵亡名单、落星银河、万仙王座、忠犬神探、黑色鬼棺、不死杀神、混血狂仙:极品孤女要遮天、为君殇、我做土地爷的那些日子
第二天等人到齐,倭仁先从身上拿出一张纸来,扬一扬说道:“今天的会议,承接初七而来。那天的会议,众议纷纭,漫无边际,所以我特意先拟了一个复奏的稿子,在座各位,如果以为可用,那就定议了。”说着,便要念他的奏稿。 左副都御史潘祖荫突然站起来说道:“请教中堂,今天上头又有三个折子交议,总要先议过了,再谈复奏的稿子。” “我看,那三个折子,可以置而不议。”倭仁的声音很大。 但是毫无反应,一堂默然,这比有反应,还要有力量。倭仁气馁了,把他的那个奏稿,慢慢地折了起来。 这时才有人说话,是文祥:“我看先把醇亲王、王少鹤、孙鹏九的那三个折子,念来给大家听听吧。” 于是先念醇亲王的折子,次念王少鹤——王拯的折子,他是广西人,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多年,官已升到通政使。他的书生味道极重,常多奇想,在这个折子中保举倭仁和曾国藩“可胜议政之任”,大家听了,都笑而不言。 再下来念孙鹏九,他在内廷当差,比较熟悉宫闱内情形。语气粘滞不畅,但都听得出意思,是说女主当朝,有前明阉人窃政的暗迹,所以对孙翼谋这个防微杜渐的远见,都在暗暗点头。 “现在请各抒伟见吧!”文祥等念完三个奏折,这样安详地说。 肃亲王华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我拟了个复奏的稿子在这里,请大家听听。” 这个奏稿的措词,首先就从侧面为恭王开脱,说他“受恩深重,勉图报效之心,为盈廷所共见”,这虽未公然指,国事非恭亲王不可,但论其本心无他。 蔡寿祺所指的四款罪名,便轻轻地卸掉了。然后,也支持醇亲王的意见。 肃亲王念完,那些刚才不曾发言的人,才纷纷响应。这一下,倭仁完全失败了,他被迫要修改他的奏稿。 于是摆开两张长桌子,分列两个奏折,军机大臣列名于倭仁领衔的那个奏折,此外公王、宗室、大臣有七十余人列名于肃王的那个折子。 不愿列名的也有,如左副都御史潘祖荫、内阁学士殷兆镛、御史王维珍、六科给事中谭钟麟、广成等等,都另有话说,别具奏折。 慈禧太后看了众人的折子以后,颇生警惕,知道应该适可而止了。否则,有理变成无理。现在民心清议,归于恭亲王那一面,于自己的威信实有关系。 于是,她在与慈安太后商议以后,第二天召见军机大臣文祥、李棠阶、曹毓瑛,当面把所有的奏折发了下来,同时反复解释: 说这一次对恭亲王的责备,用意是在保全,期望恭亲王经此一番鞭策,收敛改过,我们姐妹的苦心,廷臣们也应该体谅。 “现在大家都说,恭亲王虽然咎由自取,到底也还可以用,这跟我们姊妹的想法一样。”慈禧太后说到这里,略停一停,才用很清楚的声音宣示:“恭亲王仍旧在内廷行走,仍旧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三大臣屏息听着,以为慈禧太后还有后命,但她未再作声。事情就是这样了! 到了中午,明发上谕已送内阁,这一下消息很快地传布了开去。同情恭亲王的人,自然大失所望,而外人也觉得诧异,不想复用的结果是如此! 而“内廷行走”,实在又算不上是一个差使,真正的差使只是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已。 不管怎么样,总算是皇恩浩荡,照例该到恭王府去道贺。这时他心情恶劣,几乎一概挡驾,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见着他。 这极少数的人,包括了他的一兄一弟。惇亲王这天显得哥哥的样子,安慰他说:“老六!你别难过,一步一步来。军机上少不了你,过些日子上头就知道了。” “我难过什么,总算还教我管洋务。”他还故作豁达的样子。 晚上,文祥来了。他一向周密而持重,眼前他又代替恭亲王成了军机的领袖,责任特重,更需力求稳定,多方疏导,希望把局面冷下来。 他为恭亲王指出,有些人的目标是在曾国藩,幸而不曾牵连,无碍军务,为不幸中的大幸。
因此,他劝恭亲王忍耐,然后再想办法,复回军机。此时务宜韬光养晦,千万不要节外生枝。 恭亲王自然能够领略他的深意,听从劝告。但这一次打击在他认为是颜面扫地,再也无法弥补的事,所以心情抑郁,不断摇头叹息。 任凭文祥百般慰劝,也难把他的兴致鼓舞起来。 清明已过,日子慢慢长了,晚膳既罢,天还未黑,最无聊赖的黄昏,是盛年太后最难排遣的光阴,平常逗着冰雪聪明的大格格说些闲话,也还好过些。 自从下了那道朱谕,掀起绝大风潮以后,懂事的大格格固然有着无可言喻的忸怩和不安,而慈禧太后对威望惊人的亲王,自命鲠直的老臣,可以作断然处置而无所顾虑。 独于这个半大不小的女孩,总有着一种连自己都不甚捉摸得清楚的内愧,是那种深怕别人责问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畏惧。 因此,她怕见大格格的面,这一来便越发觉得孤凄了。幸好有另一种兴趣来填补她的空虚——那就是权力! 午夜梦回,首先感觉到的是要珍重自己。她可以很轻易地忘掉自己是个妇人,她感觉到自己是个“爷们”,而且是“雍正爷”或者“乾隆爷”,那样。 一句话可以叫一大片的老百姓张开笑脸,一句话也可以叫上百口的大宅门,哭声震天! 于是,她排遣黄昏的方法就象“雍正爷”那样,亲批章奏。 恭亲王,这一关能够过去,总算“皇恩浩荡”。文祥这样想着,因为与恭亲王休戚相关的感情,所以应对之间,便越发显得敬畏。 而慈禧太后也很看重文祥,尤其是从罢黜恭亲王以后,千斤重担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依然诚诚恳恳,尽力维持大局,既无为恭亲王不平的悻悻之意,亦没有任何乘机揽权的行为,真正是个君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