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盛唐不遗憾在线阅读 -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助教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 助教

    李安已经把推广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说的很清楚了,在这种情况下,在场的所有博士助教,还有权贵学子都无话可说,都只能支持李安的决定,至少不能提出反对意见。

    对于接下来讨论具体细节的问题,那就是国子祭酒和博士助教们该关心的事情了,权贵学子们纷纷离开,各自回去温书了。

    黑压压的一大片人都离开了,剩下的人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三十人,这几乎是国子学全部的教育力量了,另外还有国子监的几名官员,就连地位低下的国子监主簿都跑来凑热闹了。

    国子监的主簿只有从七品的官位,不但远远低于国子祭酒的从三品,也远远低于国子学的博士正五品上阶,国子学助教从六品上阶,主要负责监督事宜,掌握大印,并不直接参与教学。

    “二位司业和诸博士留下,其余的人就先行离开吧!”

    国子祭酒看向众人,开口说道。

    他觉得讨论普及教育的细节是最有文化之人的事情,并不是人越多越好,所以,把五名助教,四名直讲,国子丞,国子主簿十一人都给赶走了。

    “是。”

    助教,直讲等人只能服从命令,但他们颇为不甘心,脸上的表情都看的清清楚楚,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了,探讨普及教育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少了他们,他们也是国子学的先生,国子丞和国子主簿也算是朝廷的官吏,并非寻常百姓,这种被忽视的感觉是颇为不爽的,还好他们都习惯了。

    而留下的博士和两名司业,顿时就产生了高人一等的感觉,他们也确实觉得,只有自己这么高地位的人,才配与李安一起探讨具体的细节,而他们的品级也确实比较高,博士是正五品上阶,两名司业则是从四品下阶,国子祭酒更是从三品的高官。

    留下的都是正五品以上的人,这也算是对李安的尊重,所以,李安也不能说什么反对的意见,况且,国子学的博士有十五人之多,再加上国子祭酒和两名司业,一共有十八人与李安一同讨论,这个人数已经不少了。

    “听了李侍郎的一番高论,老朽深感佩服,不过,既然李侍郎提出了这个想法,必然一定是有详细计划的,不知老朽是否能有这个荣幸,与李侍郎一起探讨一番。”

    国子祭酒开口问道。

    李安点头道:“这个是自然,这也是本官的荣幸,关于如何全面推行普及教育,本官也是想了很久的,毕竟,任何一个细节想的不到位,都有可能会给这项事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最后推行不下去,不了了之啊!”

    很显然,李安既然敢做这个事情,必然是有充足准备的,肯定是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清楚了才大胆的去做这个决定的,盲目的做决定,从来就不是李安的风格,是李安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

    “愿闻其详。”

    国子祭酒开口说道。

    李安嘴角微微一笑,开口说道:“诸位,按照本官的设想,全面普及教育一定要区别于以往的学堂,不能教育所有的孩童都去考功名,要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营生,这样才是最现实的,也可以避免产生太多的穷酸书生。”

    众人闻言,皆连连点头认可,这是刚才李安早就说过的话,但再说一遍也没啥问题,可以让他们加深印象。

    紧接着,李安继续说道:“既然是普及教育,自然是男娃与女娃都可以去去学堂了,不能歧视女娃,不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文化,不知诸位觉得如何?”

    国子祭酒与几名博士互相对视了几眼,显得有些不太认可,在他们的眼里,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女孩子学习文化有什么用处,一点用处都没有,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学习女工这些最基本的技艺。

    “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娃进入学堂与男娃在一起学习,这岂不是失了礼数。”

    “是啊!女娃也需要识字?”

    “若是只有七八岁,混在一起也不算失了礼数,毕竟,都还是个孩子呢?”

    “老朽觉得,李侍郎的意思,是让女娃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艺,识得几个字也不是坏事,这样知书达理有什么不好的,又不是去考功名。”

    “女子学习一点知识,可以更知书达理,不至于成为刁妇,自然是可行的。”

    “年龄很关键啊!十岁以下的女娃还是孩子,可到了十三四岁就可以嫁人了,这个年纪自然是不能入学的。”

    “何须十三四岁,十二岁以上就不适宜让女娃与男娃单独相处了。”

    几名博士说着说着又认可了,觉得让女娃儿学一点知识没啥不好的,这样可以让女娃儿更懂礼法,更加的知书达理,只要不去考功名,能比男人低一截就可以了,如此,也可以照顾他们的大男子情绪,当然,年龄太大就不太合适了,尽管这个时代是大唐,民风还比较开化,但最基本的男女有别,还是很需要额外注意的。

    李安笑着说道:“诸位说的都很对,女娃的年龄很重要,本官的打算是把普及教育分为两档,从六岁到十一岁这五年是基础教育,也就是教孩子们认认字,读读书,学点算学和律学,教他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而后,从十二岁到十四岁这三年是专业教育,让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事业,而女娃儿自然就是要好好学习女工了,虽然有长辈可以教他们,可长辈教育女娃的效果并不好,有些女娃的长辈本身女工技术就不好,如此,又如何能教出技术一流的晚辈。”

    “十一岁以下,学一点最基本的常识,这个倒是可以的,不过,十二岁之后,要分不同的职业,这个究竟要如何来划分,若是划分的太细致,那岂不是要建立大量的学堂,这个经费就太大了。”

    “是啊!是啊!三百六十行,若是每一行都建立学堂,那也太多了,而且,若是离家太远,教育颇为不便,那总不能在各县的县城,建立几百个学堂吧!那样一来,整个天下就都是学堂了,太不现实了。”

    几名博士说出了担忧。

    自古以来,除了读书进行大规模的学堂教育之外,其余的好多技艺都是师傅带徒弟的,从来就没有建立学堂这种说法,似乎也有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还有就是古代人喜欢藏私,不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也就是吃饭的家伙,随便的传授给别人,因为这样会丢了自己的饭碗的。

    可这种藏私的行为,必然会极大的限制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极为缓慢,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才能够很好的改变这一状况,比如李安的研发中心,就是一个普及教育的基地,只不过,普及的都是最基础的工业方面的技术常识。

    很多有技术的人才,可能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公之于众,但只要朝廷能够拿出足够的利益,便可以让部分有技术的人才愿意拿出自己的技术,毕竟,拥有技术本身也是为了养活自己,若是教学也能有不菲的收入,那谁还辛辛苦苦的去做苦力。

    李安笑着说道:“诸位说的是,三百六十行,若是每个行都在各县建立学堂,那是肯定吃不消的,不过,有很多差不多的行业,都可以在一个学堂里学习,比如卖鱼的,卖rou的,杀猪的屠户,养牛的,养鸡的,山上打猎的屠户等等,这些人都可以归为一类,属于牧业学堂,放在一个学堂里培养就可以了,还有女子,自然主要学习女工和如何相夫教子了,就叫女工学堂好了,这个也只需要一个学堂就行了,种地的农民也可以归为一类,不论是种什么庄稼的,还是种什么菜的,都归为一类农业学堂就行了,如此算下来也没有太多的类别,另外由于十二岁以上的孩子都已经不小了,完全可以在学堂里长期居住,这样一算,就算一个县同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学堂,那也是可行的,从任何一个乡村到县城,最多也就几十里路,一个月回去一次就可以了。”

    这与后世的学校是一样的,在城市化大规模普及之前,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在进入初级中学之后,都会选择住在学校里,一住就是一周或者一个月,若是天天回去住,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大唐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让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童住校求学,学习最基本的谋生技能。

    众人也是这个意思,听了李安这么说,自然非常的认可,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不过,也有人觉得似乎意义不大。

    “李侍郎,那牧业学堂,平时都教些什么呢?就教学童们如何杀猪,如何杀牛,还是如何养鸡,如何养鱼?”

    一名年老的博士,开口说道。

    在他的眼里,这些低等的事情,是根本不需要进入学堂学习的,随便跟着师傅看几眼就能学会了,哪像高深的文化知识,一辈子都学不完。

    见有不少人觉得牧业学堂这些专业性的学堂没有多大意义,李安笑着解释道:“这位博士说的没错,牧业学堂可不就是教这些的么,别看这些东西都很简单,但里面的学问也是不小的,没养过猪的人,大概会觉得养猪很简单,随便给点剩菜剩饭就能养活了,这自然是没错的不过,如此方法养出来的猪肯定很瘦小,满足一家几口人是没有问题的,可若是专门以此为生,进行大规模养猪的人,那就远远不够了,一头猪从猪仔养到二百斤,用了一年的时间和半年的时间,这效益差了可就是整整一倍了,同样的时间,吃同样多的饲料,有的猪只有一百多斤,而有的却能长到三百斤,这效益差了也快一倍了,说的简单一些,耗费最少的饲料,用最短的时间,养出最肥的猪,这才是一个养猪的农户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用不同的方法养猪,这效益能相差一倍?有这么多。”

    这些酸儒平时看书都看傻了,哪里会知道这些事情,而且,大部分养殖猪的人,技术相差不多,所以,耗费的饲料与养出的成年猪的重量也是差不多的,可不论是养猪还是养别的什么动物,这里面肯定是有很大技术的,技术越好的人,养出的猪越肥,养出的牛羊就越是rou质细嫩。

    另外,李安还没说猪会生病这种情况,任何一种养殖的动物都会生病,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若是疾病预防的不到位,那是会出大事的,辛辛苦苦养了几百上千头的猪,若是一下子都生病死掉了,那损失就太大了。

    “相差一倍都算是少的,若是照顾的好,一头猪五个月就可以出栏了,重量足有二百多斤,这比花一年时间养一百多斤的猪,效益提高了可不止一倍啊!”

    李安开口说道。

    “五个月就能养出二百多斤的猪,这可是闻所未闻啊!李侍郎可不能妄言啊!”

    一名博士说道。

    李安笑着说道:“本官像是那种妄言的人吗?如今我大唐的小麦,粟米的产量提高了多少,诸位心里没数吗?”

    众人一听,李安就相信了,由于李安的努力,大唐京城周边的土地亩产早就翻翻了,这基本上全都是李安的功劳,若是没有李安的努力,土地的收成是绝对不会提高这么多的。

    而既然李安能够让小麦粟米这些粮食的产量翻很多倍,那么,又为什么不能让猪rou的产量翻倍呢?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若果真能五个月养出二百斤的猪rou,那么穷苦人也能吃上猪rou啦!”

    “既然李侍郎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是错不了的,真是个好消息啊!”

    “李侍郎既然要普及这些学堂,想必一定是要将研究出来的养猪妙计,教给全天下的养猪人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

    一群博士都非常高兴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