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末代天策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五章 杜康的安排

第二百一十五章 杜康的安排

    “咱们说一会子话!”陆鸿说。

    杜康点头答应了一声,先给陆鸿续上了茶,并且将茶几上成凹斗和孔良喝剩下的杯子都收了,这才小心翼翼地坐了下来。

    他虽然跟着陆鸿也有半年了,好像还是第一次这么面对面地单独交流,这让他既感到兴奋,又有些忐忑。

    其实陆鸿也没想到有甚么好说的,他手上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脑子里转着乱七八糟的念头,突然说道:“我打算让你做户曹参军事,怎么样?”

    杜康吃了一惊,身上像装了机簧一般跳了起来,结结巴巴地道:“大人……我……我只是个从九品……”

    那户曹参军事是正经的正七品官,一般朝廷对新科进士才会安排从七品以上的官职,明经科略低一些,从八品起步,像他这种没有功名的小吏,又是刚进仕途没几个月,想要坐到这个位置基本是难于登天!

    陆鸿倒没在意这些,“文凭”这玩意儿对他来说甚么也不值当--他自己就没有文凭!

    他一向看中的是人的能力和特长,因材施用。

    会读书的未必会管理,会管理的未必懂算账,虽然文帝大力推行分科取仕,当年各种专业人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几可再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甚至出现过一位真正精通木工手艺的工部尚书……

    但是就好像前面说的,懂技艺的人未必都会做官,那位工部尚书只做了两个月,便因为不知变通、迂腐顽固而惹得文帝反感,并最终黯然下台……其他那些依靠精湛的专业跻身高位的,最终要么被排挤,要么被打压,要么自己能力不足、立身不正,总之大多数并没有甚么好结果。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任用专业人员就是错的、不合理的,相反,在陆鸿看来,这根本是朝廷的官吏制度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说到底,朝廷官制是那些孔孟儒教的文人们早早定下来的,他们当然只考虑自己的方便与适用,可并没有给这些“专家”们留下多少合适的位置……

    陆鸿点点头让杜康坐下,这才说道:“我觉得你能做得来--哪怕刚开始需要一点儿时间适应,但是我相信你会越做越好的,你在这方面是专长,算账查账都是一把好手,所以呢,这个位置正合适你做……况且这个职位交给别人,我还真的不大放心。”

    他本以为自己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杜康怎么也得照顾他的面子应承下来--说实话,让杜康骤然提拔到这个位置,他的底气并不足,所以就更需要杜康本人反过来再给他一点儿信心。

    谁知道杜康虽然对他的信任感激涕零,但是仍然十分坚决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多谢大人的知遇之恩,不过请恕职下不能接受!”

    “为甚么不能?”陆鸿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似乎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呀!

    但是另一方面他也很想知道是甚么缘由促使杜康产生了这种想法……

    杜康谨慎地斟酌着辞句,缓缓地说道:“一来职下自问位卑德薄,资历又浅,更无功名傍身,即便靠大人的扶持坐上了这个位子,那么上级如何用我,同僚如何看我,下属如何服我?如此这般还谈甚么工作!”他顿了顿,偷瞧了一眼陆鸿的脸色,接着说道,“二来咱们这不是军队,大人新官上任,就破格提拔职下担此重任,只会给别人留下口实,说大人任人唯亲,肚量狭窄,到时候人心背驰,不仅不能完成朝廷交代的重任,只会给咱们安东这个烂摊子雪上加霜!”

    陆鸿听了他这番肺腑之言,不禁皱着眉头深深地思索了起来。

    平心而论,自己前头的想法确实有些任性了,他在这件事情上面的考虑纯粹是凭着一腔热情和冲动,以及与温蒲为代表的地头蛇们赌气的结果,并没有经过实实在在的深思熟虑,目光也没有放向长远。

    他对自己所坚持的“因材施用”深信不疑,却没有考虑这件事情将要造成的后果……

    他现在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刚刚三十岁出头的杜康了,在他的印象里,杜康就是个账务精熟,并且对市场方向把握极为准确的干吏,而且为人勤勤恳恳,事必躬亲,又有一定的天分,的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但是他到今天才发觉,杜康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

    就冲他刚才的那番话所表现出来的预见性、周密性和大局观,都让他眼前一亮!

    “你说得很对,是我没有考虑周全。”陆鸿抱着手臂考虑了半晌,最后决定下来,“那还是洪叔来做,你给他做副手,户曹奉行,你俩搭班子,也算是回归老本行,熟门熟路,怎么样?”

    杜康大喜,连忙拜谢。其实这户曹奉行也是从八品,比他从前的从九品官职还是要高出许多,但是他已经谢绝了一回,这次如果再度推脱的话,难免就有些不识时务了……

    再者高官厚禄谁人都想,只不过有的人有自知之明,有的人却不懂进退。而杜康取了个当中,既表现出了十足的自知之明,又照顾到了长官的脸面。

    陆鸿见这件事在两个当事人之间算是初步定了下来,也就不再多费唇舌,带着几分考较的意味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安东有哪些困难,应该怎样解决?”

    杜康没想到他直接问了这么一个终极考题,这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他唆着嘴唇思量半天,一会儿摇摇头,一会儿咂咂嘴,总是没想出个足堪完备的办法来。

    陆鸿也不着急,更没指望他这么一会儿工夫就能帮他想出个万全之计--如果办法这么容易找的话,那还要他来做甚么,朝廷里想摘果子的人有的是!

    最后他让杜康回去慢慢想,不论好坏,明天写个东西出来给他,作为参考,也是上任之前的第一份工作。

    晚饭之前,陆鸿派范翔去往隔了三道门的司马府,先行通报副都护要来探望的消息--不管温蒲的伤情是真是假,真的就请他们家里人准备准备,假的就给他充裕的时间装扮装扮,总之他没打算突然出现,去打别人一个措手不及。

    这倒不是陆鸿有多么的仁人君子,只是他并不想在遇刺的事情上多做文章,否则下午的时候他就会拿这个刺客来套成凹斗的话,然后再到司马府上找温蒲“对口供”了!

    仅凭孔良的描述,陆鸿就大概可以猜到,这回的刺客事件多半是温蒲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不为别的,就为了甩下孔良的脸子,顺便堵住别人的嘴巴!

    因为这前后时间也太过巧合了,前一天刚刚答应了孔良开会,第二天就躺在床上不能理事了,就好像明摆着对人说:我就是骗你的,可是你拿我没辙!

    这个孔良也是,一上来就急吼吼地摆威风、抢班夺权,以为老子官大你们就得听我的,别人能不抵触吗?

    其实这倒不是老孔的政治水平低,毕竟人家先被清河崔氏看中,多年摸爬滚打上来,也做过一方刺史,政治智商绝不止这么可笑的一点,多半还是因为前头汤柏的蛊惑和现实的差距给他造成的打击,还有“清河崔氏”这个大帽子带给他的盲目自信……

    陆鸿是旁观者清,他若真要求证刺客真伪的话,只需把成凹斗与温蒲前后的答话两相一对,几乎十成十要露陷,到时候只会三家尴尬,落得像孔良一样的下场,那么他今天下午与成凹斗精心培养出来的亲近也就白白浪费了!

    一等撂下碗筷,陆鸿便擦过了嘴换上一身清爽的长衫,叫上隔壁的孔良,带着洪成和范翔亲自到司马府上登门拜访。

    辽东这一片,初秋的夜晚已经十分凉爽了,陆鸿背着手在归德巷中享受着习习凉风,不紧不慢地向司马府走去。

    由于范翔已经打过了前站,温家便早早派人迎在了门口,当然也在那归德巷里。

    副都护府这边一有动静,巷子里的人便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了回去,等陆鸿他们在温家大儿子的指引下跨进门时,温蒲家中的上下老小都已经等在了院里。

    当然了,除了温蒲本人。

    他还有伤,按照“需要”,得在房里休养……

    陆鸿先拜会了温家老爷子,并且也接受了旁人乱七八糟的礼节,粗略地数了一下,这一家子只算温蒲的亲属,不连仆从在内的话,整整有二十六人!

    如果撇去三个奶娃娃的话,连成年带半大的小子、姑娘也有二十三口,完全是一出啊!

    关键问题是,这座司马府比起他的副都护府来,还要紧凑一些……

    他开始同情并且有些理解温蒲的难处了,这个人不仅要扛起整个儿辽东文坛、高句丽仕林,还要担负着这样大的一个家。

    只看他们这些家人一个个穿得光鲜亮丽,屋中的陈设摆放却十分老旧过时,就可以想象得出,为了照顾在外的门面,这温家已经没有余力再经营他们的里子了……

    陆鸿暗叹了一声,这温蒲难怪要出幺蛾子了,再不升个官、提高提高待遇的话,恐怕就养不起这么多人了……

    他跟着温家大儿子的指引,一路进了后院,来到单独划出来给温蒲的小院。

    这一路上走走转转也没几盏灯笼,黑咕隆咚的,只靠温大公子手里的那盏风灯认道儿。

    那温大公子本来稍稍落后着陆鸿一步,进了温蒲的小院之后,便加紧了两步,走到房门前敲了两声,说道:“大人,陆副都护来探望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