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二鬼子汉jian李富贵在线阅读 - 从《指南录》和《明》谈架空历史

从《指南录》和《明》谈架空历史

    在书评里看到不少读者拿李富贵去批明,在这里无语觉得要为酒徒说两句公道话,任何一个作者都不可能讨好所有的读者,所以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作者就需要作出取舍,这其中就有手法的选择。针对酒徒的指责多局限于写作的手法,认为酒徒刻意的煽情,但是我觉得手法只是小道,读者可以不喜欢,不过凭此就贬低作品则有些不公。

    本人当年会提笔加入到架空历史小说写手的行列完全是出于偶然,现在既然告一段落就借此写一篇文章说一说自己这几年的心得。无语以前从来没有写过书评,这大概和年纪大了人变厚道了有关,以本人年轻时的秉性应该能够成为一条很出色的毒蛇。这次找到机会一贬一褒以示公允,多少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萨苏在平架空历史小说时说了四不看,我没有那么挑剔,本人只有一不看,那就是作弊的不看,从这个一不看大家想必看出了无语刻薄的本性,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我几乎打翻了所有的架空小说,试问有哪一部架空历史小说不作弊的(这里的架空历史小说特指非恶搞穿越时空改变中国过去命运这一题材)。

    在这里我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作弊,无语在这里所说的作弊和大家以往经常说的开金手指并不是一回事,对我来说开金手指有可能是作弊也有可能只是夸张,比如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夏侯惇一下子被烧掉了十万人,这当然是小说家言,做不得真,当时曹cao哪有十万人给夏侯惇,在这里罗贯中给曹军开了金手指,但是我们不能说罗贯中在胡扯,他仅仅是为了讨好听众加大了数字而已,这种不用更改情节的夸大我一直认为对小说的严肃性没有什么影响,火烧赤壁就算是他说八百万曹军灰飞烟灭也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如果说曹cao在赤壁被烧死了那就不得了了,这必然会构成小说的硬伤,因为后面的故事几乎没办法编下去。

    也就是说本来九死一生的事被提升到九十九死一生那是夸张,可是十死无生的情况下还能活下来那就是作弊了。定下了作弊的概念之后就可以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看作弊的书了,既然说到作弊那我就拿高考来做个比喻,在历史上我们有几次考的很不理想,这使得大家心有不甘,于是总结教训就成为一项大家喜爱做的事情,在核对自己的考卷时我喜欢把那些做错的题目区分成完全不会的和本来可以作对的两部分,还有一些是介于两者之间,虽然考试的时候的确不会,可是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好好听是可以掌握的,然后假设自己在考试中没有犯不该犯的错误看看自己究竟能考多少分,甚至再进一步假设平时听课更认真一些又能加上多少,这样一来说不定本来连大专都上不了的分数一下子就跳到了本科甚至重点分数线上,显然这样一个分数是可以给自己激励的,它是一个在我未来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在架空小说里这样的幻想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那些难度太大对我来说根本不可能掌握的题目该怎么办,如果在考前能够买到答案那这些题目当然不成问题,同时自己还可以沉浸在通过这种方法考上清华的虚荣当中,那想必是一种很爽的感觉,不过无语要求自己不做这样的白日梦,因为对自己没有好处,沉溺于这样的幻想当中下次只会考得更差。

    文天祥所面对的南宋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即便他们超常发挥不犯那些本来会犯的错误,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大块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我相信酒徒兄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所以现代知识在这里是一样力往狂澜的道具,和《明》里面所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完全不同,在《指南录》我们不再是讨论历史的可能性,而作弊的大前提使得书中英雄们的抗争变得滑稽,就如同赞扬凭借作弊夺取高考状元的考生一般,不管他付出过多少努力作弊足以将这一切毁掉。如果我们歌颂一个作弊的英雄那又该如何面对历史上那些拼尽全力而失败的人们呢?

    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明》是不是一部作弊之作,我知道很多人对《明》里面大量的引入超越当时科技的因素很不满意,但是我认为那不是作弊,区分他是不是作弊很简单,只要将其中现代部分的东西抽掉如果明朝仍有可能走上酒徒设定的道路那就证明武安国所带来的一切只产生了量上的改变,如果只是量的改变那就仍在夸张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明朝有没有可能自己走向现代(或者说近代),我认为这个可能是有的,而且和酒徒的描写有很多相符之处,在《明》这部书里没有出现蒸汽机,从这一点上来看酒徒兄很是聪明,历史上的明朝不可能进入工业革命,也就是说英、德、美、日的模式都不可能,最好的结果应该是与西班牙帝国差不多,由于自身的庞大说不定还可以做得比西班牙更好,但是基本的模式应该相同。明朝想要变成一个类似西班牙的国家首先必须有向海外开疆拓土的野心,幸运的是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雄才大略之主,生出一统宇内的雄心不是不可能的事。远征海外与我们历史上的战争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场战争中几十万大军已经变得毫无用处,想要达成目标就需要一支极度精锐的部队,这里除了对兵将的素质要求之外武器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当时的明朝是有机会接触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服从于海外征服的大前提那么明朝会不会更主动地接受西方的科技呢?如果永乐下了这个决心我倒觉得这件事不算太难,历史上朱棣对火器相当重视,针对海外组建一支火器化的精锐军队还是有可能的。海外的疆土一旦征服如何保有就成为两位伟大的皇帝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为了加强海外与大陆的联系商业就将成为最重要的手段,通商既可以赚取大量的财富还可以使得驻军海外的费用降低,朱元璋在这方面差一点朱棣能不能做得好一些不好说,不过前面已经做了如此多的工作得到了那么巨大的利益应该不会仅仅因为憎恨商人就把一切都抛弃吧,说到底统治者的感情变化与利益还是脱不开钩的,如果商人可以为他带来整个亚洲的臣服很难想象统治者仍然会一如既往的抑制商业。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商业发达的情况下中国是不是就能进入民主制度,对此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商人制约士人的时代,也就是说没有参考,所以《明》的结尾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酒徒的理想,至于其中所花的时间前面我说过了凡是不牵涉的质变的数量变化都可以视为作者的夸张,包括时间的长短、军队的人数等等。

    从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在《明》这部书里现代的东西对我上面所说大明帝国西班牙化的进程有程度上的帮助,但是并没有在方向上成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一切大明帝国仍然有可能成为一个近代化的国家,至于这个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就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了,毕竟历史由无数的偶然构成,从没有可能到有可能是质变,而由小可能到大可能则是量变,我对后者比较宽容而对前者则十分苛刻,这样一道鸿沟使得《指南录》和《明》在我看来成为了两部相差很大的作品,而造成这一切的只是那一条浅浅的分割线,或许这未必公平,一家之言,算是我这几年的一些感悟。

    无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