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舌尖上的大宋在线阅读 - 第1095章:不痛不痒的理由

第1095章:不痛不痒的理由

    起码在耶律跋窝台展现出一个和蔼的老丈人和可亲的父亲的这一刻里,杨怀仁对他是没有敌Ww

    吃过了午饭,耶律跋窝台还不舍得放杨怀仁这个姑爷走,只听说过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的,没想到老丈人看姑爷,也越看越舒坦,吩咐下人上了茶水,拉着杨怀仁坐下,又开始给他讲契丹人出嫁女儿的风俗。

    其实到捺钵节那一天的婚礼之前,宫里自然会派礼部的官员来给杨怀仁这个金刀驸马教授契丹礼仪,根本不用耶律跋窝台cao心。

    可耶律跋窝台可能是太高兴了,加上又喝了些酒,便变成了个话痨。

    两人正说着话,南院大王府的一个管家来报,说宫里有个下旨的公公,给未来驸马爷送了一道旨意来,说是传召他进宫,皇帝陛下也要找他叙话,也请南院大王也陪同前往。

    杨怀仁心中一紧,立即便知道西边宋夏开战的消息,也已经传到了契丹皇宫中,耶律洪基此番传召他进宫,不知是不是要找他质问一番了。

    耶律跋窝台不知道这些,只以为耶律洪基和他的心情一样,也要对杨怀仁这个金刀驸马当面教导一番,还有暗暗说些扶助耶律延禧的话,便大喇喇地笑道,“没想到陛下也要见你,正好我这个未来老丈人陪你进宫走一趟。”

    耶律跋窝台没有让杨怀仁还乘坐他来的时候使用的车驾,而是请了杨怀仁跟他同车进宫。

    一路上耶律跋窝台还是不肯停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又扯了好多,杨怀仁面带微笑应承着,心里却在盘算进了宫见了耶律洪基,该如何解释宋夏之间的战事。

    耶律跋窝台作为南院大王,又是耶律洪基的堂弟,自然是有些特权的,宫门口的大内侍卫一见是他的车驾,连拦都不拦,直接放他进宫。

    耶律跋窝台依旧笑嘻嘻的,问明了耶律洪基在西暖阁,便毫不避忌的拉着杨怀仁一路走一路说。

    等进了西暖阁,杨怀仁发现另外还有几位辽国朝堂上的重臣早已经到了,其中就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和鲁斡、北院大王萧撒弼和皇太孙耶律延禧等人。

    各自施了礼,耶律洪基直接开口道,“这次不是朝会,诸位就不必多礼了。”

    接着他看向了杨怀仁,“杨使节一定奇怪朕为何传召了几位本国的重臣进宫,唯独你一个是宋朝使节吧?”

    耶律洪基口气很平淡,面色也是波澜不惊,杨怀仁一时之间也猜不透他的心思,搞不清他是不是在试探他,便佯作不明所以,笑着答道,“本使想来,应该是商议捺钵节那日,陛下为本使和安国公主赐的婚礼仪式的相关事宜吧?”

    杨怀仁这时也看清了耶律洪基面前的几案上,除了正常的公文案牍,还有一封貌似刚刚拆开的红头信封,想必这就是辽国的军事邸报了,不出意外,上边写的内容和他早前得到的消息应该是一样的。

    这也印证了杨怀仁的猜测,西边宋夏战争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中京,只是耶律洪基比杨怀仁得到这个消息晚了半天而已。

    其他几位重臣似乎面露疑色,如果单单是要找杨怀仁来说这等事,根本不用他们在场的,可耶律洪基急急地把他们也一同传召进宫,是个什么意思?

    耶律洪基虽然不动声色,去从杨怀仁的反应里,看懂了他是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而刚才却又装作不知道似的,看来其中一定是别有内情了。

    他拿起几案上的一份信来,交给身边侍候的一位公公,示意他把信传给几位重臣看,嘴上却平静地说道,“看来杨使节是还不知道西边发生了什么事了。”

    杨怀仁讨厌的就是这一点,他之所以不愿意掺和大宋朝堂上的事情,便是因为他不喜欢大家在一起说话,还要费劲心思去猜对方在想什么。

    并不是他不会,而是他觉得这样很烦,和兄弟们在一起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才是最舒服的,而朝堂上那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光累人,更重要的是累心。

    可他眼下不得不面对这一切,从耶律洪基的表现里,杨怀仁似乎已经猜到了耶律洪基心中所想,心道既然瞒不过去,与其继续装傻卖呆惹得耶律洪基更加怀疑他,不如编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来搪塞过去。

    “西边的事情?”

    杨怀仁作势冥思苦想了一番,才恍然大悟道,“陛下说的是我宋朝向西夏讨要之前被西夏占据的几州土地之事吧?”

    这时几位重臣已经看完了邸报,也知道了宋夏已经开战的消息,表情上都是一脸疑惑地样子,而同样疑惑的表情里,又看得出他们各怀鬼胎。

    听杨怀仁只是轻描淡写的做出了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理由,起码耶律洪基心里觉得是说不太过去的。

    宋朝易地换和平的政策,向来以久,因为宋辽之间澶渊之盟约定了白沟河的界限,这些年才没有在边境线问题上形成什么矛盾,更没有战争发生。

    但宋朝和西夏之间,几乎每隔十来年便要打上一仗,宋朝胜少负多,所以每次宋朝这边打了败仗,便把西北边地一些偏远州县割让出去,换取暂时的和平。

    这些州县土地面积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人口稀少,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物产,贫瘠的土地连粮食都种不出来多少,所以宋朝朝廷和官家也不太在意。

    对西夏来说,同样觉得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尽管占了宋朝的便宜,但这便宜从经济利益和战略意义上讲,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易地换和平这种事,说出来终归是不光彩的,对大宋这样的天朝大国来说,也并非体面之事,就更不用说民间的一些怨愤之声了。

    如果说宋朝因为年前在环州和西夏静塞军打了一仗,并且战而胜之给了宋朝很大的自信心,于是第二年发动了一次战争来向西夏讨要之前割让出去的州县,杨怀仁给出的理由倒是让人觉得面前可以说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