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章 维摩居士如何学佛(中)
摄贫穷是摄度救济贫穷,拉他一把的意思。按当下的文化,没什么度不度的,这是作人本位义所当为的。 换句话说,你们的文化认为,人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别人活着的。 当然别人也为我而活着,这是互助的关系。根据好几本佛经所载,这种行为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才有的,所以不要轻视自已。 第二句话“以净戒摄毁禁”,你也可以写一篇论文研究,从你们有文字开始,一直到了有四书五经,在这段期间,佛教还没传进东土。 四书中只有《论语》是孔子思想,《大学》是孔子嫡传门人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所作。 你查查《高僧传》,十个中有七八个是儒家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引儒家的观念讲解佛法。儒家的四书五经是教人如何作人,偏重于人道,为何如此? 《左传》说过“天道远,人道迩」,形而上道要怎么修?天究竟在哪里?孔子教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你要恭敬它,但是这个问题太深远了,不要轻易去研究它,你先把浅近的人道做好了,才进一步去探究天道。 人道都做不好,就想学佛吗?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实在作人都有问题,可是标榜学佛,读过佛经,皈依了佛之后,脖子都硬了,把头仰着,好像我就是第一,那是堕落啊! 儒家所有的书都是在讲人道,用大乘戒律比对一下就知道,为什么我常说四书五经就是佛教的律宗,是人道的戒律,也就是居士戒。 真正一个居士必须做到这些戒。 譬如《论语》处处是戒条,就在教我们怎么作人,怎么做事,怎么作儿女父母。 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够“以净戒摄毁禁”,尤其在东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西方文化在很久以前是很浅薄的,其后也引进了东方的文化,也向这个路上走,以净戒摄毁禁,这也是自然的趋势。 所以从佛法的观点看,真正的佛法不会有末法时代的。 所谓末法,只是指宗教的形态,事实上,正法的真理是永远住世的。 所以说“正法常住”,只不过诸大菩萨的教化方法和姿态,随时代的变化不同而已。 如能这样理解,那你理解的范围就广,胸襟也大了。 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佛法伟大之处。 第三句是“以忍辱摄嗔恚”,这就不用说了,学佛要学忍辱,同样中国的诸子百家,没有哪一本书不是教我们谦虚的。 谦虚就是忍辱的表达,忍辱是原则,谦虚是行为。 人能谦退才是真正的忍辱。 这一切的教化,都是佛法。 第四句“以精进摄懈怠”,更不用说了,东方文化顺手拈来都是勤劳、努力,只不过是佛学的名词翻译不同罢了。 第五句“以禅定摄乱意”,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对任何宗教哲学,我们都要放开眼光,他们都是讲定的,定就是静。 譬如《大学》讲修定的次序,非常清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的次序就是修禅定,不是佛法来了以后才有的。
后来佛经翻禅定,这个“禅”字是翻音,你用岭南、闽南语读来比较接近本音。 “定”字就是取自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 禅定是共法,大小乘、佛、外道、菩萨、凡夫都有的。 乃至跳舞专心一致,到了忘我境界,也就是禅定,不过那是凡夫的禅定三昧。 其它宗教的祈祷,也是禅定的一种方式。 有其它宗教的教友对我说:“他受洗时心境无比清净,全身毛孔都张开的。” 我就说:“你真得救了!” 在儒家就是讲“诚”和“敬”。 他跪下去的那一剎那是真得感应,不是谁给他的感应,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本有的,就是禅定。 不过这仍是凡夫禅,不是佛法与外道不共法般若所得的智慧,这是下面要说的。 所以禅定在任何宗派都有,虽然反对佛教,可是每一家都在修禅定。 所以我对儒家是不大原谅的,他右手偷了佛,左手偷了道,然后还要骂人家不对,这算是什么儒家? 气派太小了。但是这个过错可不是孔子孟子的。 儒家主张诚和敬,我的老师当中有好几位,我看了就怕,他生活上没有马虎过的,都很严谨,脸上也没有笑容,其中有一位是秀才,又学佛又讲儒家,还是日本留学回来的。 他上课还摆一本印光大师的文钞在旁边,也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