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宋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四章 与君征战死无憾

第四章 与君征战死无憾

    柴荣得到刘崇病逝的消息,暗忖北汉短时间内再无力给自己制造麻烦了,他开始了另一番盘算。

    他首先给大臣们拟出两道试题,题目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以及《平边策》。柴荣要求臣子们发掘智慧,各抒己见。

    很快,柴荣收到了大臣们呈交的论文。看着一篇篇辞藻华丽、洋洋洒洒的文章,柴荣简直昏昏欲睡,因为这些文章没有一句话能激发他的兴致。

    换作其他君王,要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恐怕很难坚持下来。但是,柴荣却要将大臣们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地看完。

    他拿起一篇文章,只见开遍写着: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

    柴荣只觉眼前一亮,豪兴陡生。

    他并没有继续看文章,而是先看了署名,见署名是王朴,心道:“此人不正是刑部比部郎中吗?”

    柴荣心里暗暗记下了这个名字,这才继续看那篇文章。

    这篇不足千字的《平边策》,令柴荣不忍释手。他反复咀嚼,仿佛通过这篇文章找到了知己。后人亦常将王朴的这篇《平边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比较。

    这篇文章的观点简直说进了柴荣心坎里。他当下制定出“先平南、后伐北”的战略总方针。

    自此之后,王朴便成为柴荣的得力助手。柴荣每每出征,就将后方全权交给他,他也从没令柴荣失望过。

    根据这个总方针,柴荣将目光投向了南唐。

    好个南唐,坐拥长江以南浙江以北,都城在金陵,“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块肥rou。

    公元955年11月,柴荣任命大将李谷为淮南道行军都部署,王彦超为副部署,统帅韩令坤等十二将进攻南唐。值得提一句的是,这个王彦超便是当初将赵匡胤拒之门外之人。

    后周大军出师便大捷,先后攻占了来远(今安徽寿县西南)、山口镇(今安徽寿县东)、上窑(今安徽怀远南部),一举扫平了淮河以北的南唐守军。深冬时节,北周军队在淮河上架起浮桥,度过淮河,抵达南唐重镇寿州城下。

    这寿州,也就是现今的寿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面是上游的阜阳,东面是下游的蚌埠,后方则是战略重镇合肥,再往后就是南唐的天然防线长江了。

    对于后周来说,要想平定南唐,则寿州必须划入版图。对于南而言,则寿州是保障国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南唐的寿州守将是刘仁瞻,在他的坚守之下,后周军队始终攻不下寿州。与此同时,南唐已派遣刘彦贞为北面行营督部署领兵两万火速增援寿州,并令同中书平章事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军三万进屯定远,作为策应。

    刘彦贞直接从水路进军,命令数百艘战舰直扑正阳。他想的是“飞夺浮桥”,切断后周军退路,然后恣意砍杀后周兵。

    后周的攻城先锋李谷得知刘彦贞来势凶猛,惊骇不已,心知后路若被敌军截断,面对淮河天险,那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了。

    李谷屡经战事,战场经验颇丰。他立即命令军队烧掉军粮辎重,迅速后撤。站在城墙上观望的刘仁瞻也没跟他客气,领兵追杀出来,后周军队大败。

    攻城失败的消息传到后周开封皇宫中,柴荣再次御驾亲征了。

    战情太过紧急,柴荣首先想到的是保住浮桥,这关系着这个整个战局。他便派李重进领兵先行开赴正阳,命他务必抢在刘彦贞之前抵达。

    李重进星夜兼程,居然真的抢先到达了正阳。要知道,刘彦贞带领大军扬帆江淮之上,可说占尽便利,而李重进带兵走的是陆路,明显被动已极。这“星夜兼程”四字,简直一言难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后周军队的纪律性、执行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那是什么时期?是五代十国,士兵们知道自己今天在为谁“打工”,往往一夜之间,江山易主,自己所“服务”的主人早已改姓。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柴荣的确是个能人,他执政治军并不太久,竟能将国家军队的素质大大提升。

    李重进没有令柴荣失望,当后唐援军抵达正阳的时候,后周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刘彦贞的大军遭到了凶猛的经过,死伤大半,他只好望风逃遁,退守“清流关”。

    没过几天,柴荣率军抵达战区。有李重进在前开路,柴荣领军直达寿州城下。

    面对南唐重镇寿州,柴荣命令部队猛攻。

    进攻的一方勇猛无匹,守卫的一方却也镇定自若。

    柴荣想尽了一切可想之法,然而在刘仁瞻的坚守下,寿州成了铜墙铁壁,怎么也攻不进去。

    隔着护城河,望向寿州城,什么“坚壁清野”,什么“心理战术”似乎都不管用了。怎么办?也许,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最好的策略。什么办法?再次用士兵们的凡胎rou体去撞击寿州城的铜墙铁壁。

    这次接到攻城命令的是赵匡胤。

    赵匡胤带领士兵们来到护城河前。他命全体士兵脱下盔甲,只带上轻巧的兵刃。他没有对士兵说“咱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他身先士卒,向护城河跳下,登上小小的皮筏子。

    后周军队向着守城城下进发,数十只皮筏子齐头并进,为首的是赵匡胤。

    刘仁瞻不是宋襄公,在他这里没有什么“敌人过河未办,攻而不义”的话。他见后周士兵乘坐皮筏子逼近城下,发令放箭。

    正如一年多前,赵匡胤带兵冲进北汉都城太原城城门的时候一样,等待他的是漫天箭雨。

    赵匡胤在登上皮筏子之前,就已经命令士兵们轻装上阵,此时,后周士兵们手里连一块挡箭的盾牌也无。

    赵匡胤只好命令军队停下。

    “将军,咱们还是先退吧!”

    赵匡胤听见身旁一名副将的话。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身旁另一位副将。只见那人起身往下寿州城墙,两只眼似要喷出火来。赵匡胤知道这人叫张琼,乃是一位异常骁勇的人。

    “张兄弟,你怎么看?”赵匡胤问。

    张琼说:“将军,敌人的弓箭总有用完的时候。咱们大可视机而动。”

    赵匡胤点了点头。

    先前,敌人的弓箭射程不够,赵匡胤等人尚无生命之虞。可在转眼之间,敌人的弓箭变成了特制品,远比一般弓箭粗大。

    赵匡胤立即转朝后首喊道:“退兵!”

    就在那一刹那,赵匡胤只觉一个人扑倒了自己身上,将他整个人压在了皮筏子上。等到退回岸边,赵匡胤忙将那人从身上扶起,一看之下,才知正是张琼。只见张琼后背上插着四只粗大的弓箭,口角鲜血直流。

    张琼伏在赵匡胤怀里,没说出一句话,便即身亡。

    赵匡胤抱起张琼的尸身,回到营中。他将张琼后背上的弓箭一根根拔出来,对着尸体说:“张兄弟,愿来世再并肩作战。”

    赵匡胤将张琼的尸身放在自己的营帐里,三日之后,才将其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