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宋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十二章 京城一朝传谣言

第十二章 京城一朝传谣言

    年仅三十九岁的后周世宗柴荣逝世,他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是为后周恭帝。

    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坐上龙椅,这对于后周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时刻。

    柴荣本是精明之人,岂能不知道自己驾崩之后让年幼的儿子登基会蕴藏多少暗涌激流,同时也就蕴藏着多少凶机险情。他知道自己无法完成“开拓、养民、致太平”的心愿了,剩下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可能替儿子排除危机。

    柴荣即使在病危期间,脑子也在飞速地转着。他充分考虑了全局,在弥留之际,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共同辅弼刘宗训,颇有“刘备托孤”的意思。

    柴荣一生南征北战,身边杰出的将帅之才众多,他曾为此无比自豪。然而,在他即将谢世之前,这些能征善战之人反倒成了他的“心中恶魔”,他感到这些人才是自己那年幼的儿子、同时也是后周的最大威胁者。

    因为“‘点检作天子’的木条”事件,柴荣已将张永德的“点检”之职解除,改由赵匡胤担任。他还是不放心张永德,索性将他外放,调去澶州做节度使。

    对于李重进,柴荣更加谨慎。此人战功显赫,自己在位,他倒不至于有非份之想。但年幻的儿子登基,那就难说得很了。他已官居侍卫马步军指挥史,功高盖主之人,更须提防,那就把他也调出京师吧,还是派他去扬州,这样要会安全得多。

    “赵匡胤呢?这人怎么样,能让我安心吗?”

    柴荣想了很久,他认为赵匡胤年纪尚轻,在朝中的高官之中,赵匡胤也没有多少人脉关系,此人应当不足为患。

    “不行!”柴荣又想:“赵匡胤已是‘殿前都点检’,怎能不防?我须找个人牵制他。”

    韩通,此人当是不二之选。

    柴荣每次御驾亲征,韩通都是留守京城,这些年来,虽元半点儿战功,但柴荣素知此人忠心。柴荣认为,天下之人,谁都可能背叛自已,唯独韩通不会。后来的事情证明,他的预判的确没错,只是韩通也回天乏力。

    于是,柴荣任命韩通为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这一职位与殿前都点检不分上下,也即是说,禁军并非由赵匡胤一人掌管。

    在柴荣看来,一切后事已经安排妥当,再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这些看似天衣无缝的安排,已是柴荣在弥留之际做出的最大努力。然而,他的安排,却被两个人预料得八九不离十。

    这二人,一个是那位书生,另一个会观天象,他们此时是赵匡胤的幕僚,而他们即将联祙表演一出大戏。

    柴荣逝世,柴宗训登基,赵匡胤到殿前都点检岗位上任职。在他的系统里,殿前副都点检一职尚且空缺,由慕容延钊出任,此人同赵匡胤自幼相识相交,可谓“发小”。殿前都指挥使,即赵匡胤之前的官职,由石守信出任,王审琦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二人都是“义社十兄弟”成员,也就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

    侍卫司系统里,几大职位也发生了变化。张令铎顶替袁颜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升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高怀德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公元959年7月的一天,书生赵普来到赵匡胤的府邸,说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令弟令妹都该成亲了!我听说侍卫步军指使一表人才,乃文武全才。我还听说侍卫马都指挥使有一个女儿温柔贤惠,正待守闺中。”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先是一怔,旋即明白了赵普的用意,回道:“此事全仗贤兄料理了。”

    就在同年,高怀德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三弟赵匡美。赵匡胤的meimei嫁给了张令铎。

    接下来的日子,后周整个国家都很平静,京都开封城里的百姓也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公元960年大年初一。

    在这个新年第一天的日子里,一大清早,开封城西的一条巷道,六七个小男孩儿奔跑在街道上,口中齐声大叫“只待双日现,天子换‘点检’”。

    这群孩子身后的巷子深处站着一人,他头戴书生巾,远远看着这群孩子,默然微笑。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普。

    与此同时,城东,城南,城北,正上演着如出一辙的情景。

    仅此早晨,这句“只待双日现,天子换‘点检’”便传遍全城。

    对于开封城里的百姓,这句听似谶言的话,理解起来并不难。他们更明这句话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当年郭威带兵进入城中,他们的遭遇不可谓不惨,而往事似乎还历历在目,便如在昨。

    百姓害怕了,原本该是一个充满喜气的日子,变成了充满恐慌。人们丝毫没有过节的心思,而是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暂时离开这个即将充满是非甚至血腥的地方。

    一语惊全城。自然很快会传到皇宫中去,那么,皇宫中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是会一样变成一片恐慌吗?那些正在早朝的文臣武将又会怎样?

    赵匡胤会怎样?他身为殿前都点检,会不会知道自己正面临着人生的分岔口?

    一条路指向断头送命,家族灭亡。

    一条路不知指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