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武侠小说 - 国学天下在线阅读 - 一百零九章 葬仪

一百零九章 葬仪

    “咱们古代的帝王为了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想尽办法修建保护自己的墓葬,人死后是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要不孔圣人有“未知生,焉知死”的名言,最后的结果就是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秦朝的覆灭有一部分就是修建阿房宫的原因。秦始皇征七十万苦力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坚如磐石的土夯,最后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建成阿房宫,秦二世为了完成先皇遗愿,又召集苦力打算建完阿房宫,而当时各地已经开始纷纷起义,最终还是没有建成。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离宫别馆,弥山跨台,辇道相属”,景色蔚为壮观,传说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时也未把宫室住遍。后世这种辉煌的想象基本来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当时的规模宏大。”

    “也就是因为如此才加速秦朝的灭亡,要不杜牧发出: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原人讲究死后的排场。其实还有不少奇特的葬仪方式,都是代表了当时的文化和观念,比如天葬、塔葬、水葬等。”宋涛答道。

    “你见过天葬吗?听说那是很神秘的仪式,只有主持的大司仪才有资格接近,遵循大自然的法则,把握生命价值和纯洁灵魂。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人将自己死亡的躯体归还自然,施舍众生的动力。这种举动使另外一批生灵得到了生命地延续,把这种独特的归还和施舍方式称之为天葬。”苏姐道。

    “是啊,天葬最早起源于苯教义理。相传前七代吐蕃君王均由天上下凡,所以,他们都有一根通天的光绳直至头顶。天赤七王相继谢世后都没有留在大地上,传说他们是沿着光绳升天远去。据记载,到了直贡赞普时代,因赞普与大臣罗囊比试武艺。jian诈的罗囊诱他将一只死狐搭在右肩,将一只死狗搭在左肩。然后在头顶挥舞战剑上场。结果赞普的“战神”和“阳神”因死狐死狗的亵渎而离他而去,直贡赞普被杀,王位被夺。而赞普因在头顶挥剑,切断了自己通天地绳子。从此,藏王墓葬的时代到来了。天葬的出殡仪式前要举行“供灯回向”礼:亲友们带上藏香、酥油和哈达前往寺院敬供。之后在供灯回向的翌日凌晨出殡。出殡时在家门口用糌粑绘上宗教图案。或用糌粑从尸体到家门画一条引路线。将尸体抬出后,由一人进行清扫,再将清扫工具连同清扫的糌粑一起倒在十字路口。在背尸体离开家门到遇见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过程中,不能回望家,否则亡灵会回家作祟。前往天葬场的出殡人员要边行进边交替背负尸体,不能在中途歇脚,否则歇脚的地方将变成坟地。天葬时,司仪会在祭台点燃桑烟,即使原本空中没有一只鹫鹰,没一会儿。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簇拥在两名僧人拉开的长绳界线后,待长绳一落,便争先恐后地冲向天葬台。事先司仪将死者地身躯卧放在台上,将前方橛子上的羊毛绳套在死者头上,以免刀过筋骨时会使死者出现弹跳现象。之后,天葬师根据一书中的定法,用锋利地刀在**上割画出线路。如:静死者,划十三个十字架;凶死者。划十二个交叉刀痕;逆死者,划十二条横竖线等等。当鹫鹰啄食完后,司仪将剩下的骨头、头发剁碎连同血水一起掺上青稞面,拌成团状进行投喂。曾经听过某某人放在天葬台上半天都没有鹫鹰来吃,人们说那是因为死者的罪孽太深重,或着就是死者临终时牵挂太多,死后没有瞑目,这时司仪就会向鹫鹰作吞食尸体状,引起它们的食欲。由于担负着天葬中最困难却又最崇高的职责。因此司仪往往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宋涛解释道。

    “塔葬相传。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圆寂后,弟子们将遗体面向南方。然而,大师遗体宝座生出一物指向东方,表达了转世后仍在东方传法的意愿。弟子们在拉萨的甘丹寺为他建了一座金质灵塔,从而形成了格鲁派高僧的塔葬制度。宗喀巴大师地圆寂日成为藏族的一个宗教节日燃灯节。处于对世间生命引导者的纪念,很多活佛成为塔葬的对象。塔葬的内容有法体、骨灰、头发和其他遗物等类别。实行塔葬时,先要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用藏红花、麝香、檀香等名贵的香料及炒熟的盐等将遗体不断地擦拭,并以包裹布料或泥土的方式把遗体中的水分吸出来,同时在取出内脏地体内填满珠宝、盐、经卷和各种香料进行缝合。这种处理需要较长的日子。之后,众僧人举行花灯供养和祈祷仪式,由雕塑技艺高的僧人按遗体的原貌进行金身塑造。按严格的仪式,塑造金身的材料必须是“四大神河”之水,“六大名山”之土并掺拌珍珠、玛瑙、翡翠、珊瑚、象牙及绿松石碾磨的细粉,配制以各种名贵的香料搅拌而成。艺僧将萎缩、塌陷的肌rou给予整修后才镀上金箔,进行眉、眼、唇地描画。塑造好地遗体一般呈跌迦姿势,自首至足的服饰都是本门教派地象征。灵塔的材料为金、银、铜等,不仅镂刻花纹,而且镶宝嵌珠,装饰得金碧辉煌。不知是药物的作用还是活佛生前修炼的结果,很多都会在几天或几个月之后重新长出指甲和毛发,这使塔葬变得更加神圣。当年释尊的舍利被迎请到各处建塔存放时,灵塔和塔葬风俗就从此产生。”

    “至于水葬早在“地德八王”时期就已出现。据藏史记载:“地德八王建陵河中央,恰似雪山屹立湖面上”。这是一种介于土葬和水葬的葬式。同天葬一样,水葬也含有佛主舍身饲虎的精神内涵,让一种生灵的死亡延续另一种生灵的生命,并使死者的灵魂由水和鱼得到往生。这种葬仪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葬前活动大致与其他葬仪相同,之后缚上石块或进行支解,按卜算的时间投入河中。行葬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葬地及其下游巡视,如果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留河岸,就要重新置入水中。玉树地区的婴儿夭折后一般进行水葬。施行葬仪时先在眉心手掌和脚掌上绘上红色的三点、圈、日月等图案。出葬那天,由僧人颂经超度后去掉裹尸布,把尸体放在水里,再用洁净的石块将其垒砌在内。然后拿一根两头绑有石块的反搓羊毛绳,一头固定在死者的头顶部位,另一头逆流拉到末端,放入河中,至此,仪式结束。葬仪过程中家人不能在场,必须远远回避,但死者悲痛的父母总是躲在某处泪眼朦胧地目送着自己的亲生骨rou,待到葬仪结束后,就马上在岸边插上经幡或两根隔岸的木桩,把一根白羊毛悬在河面上,引导因嬉水贪玩而迷失灵魂的孩子走上天堂的路。除此之外,人们对那些流浪漂泊、鳏寡孤独的乞丐、江湖艺人等也会实行水葬,让日夜奔腾的河水带着他们魂归故里。这些方式都蕴含着回归自然的寓意,既简单又环保,比大兴土木寻求什么死后继续享受境界高太多了。”宋涛感叹道。

    “不过我觉得最好的还是火葬,中提及:“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在佛教中,火是善和光明的象征。所以佛经中说:“药王烧身后得升天国”,而佛祖的骨灰舍利子被八个小国的信徒请去供奉在佛塔内。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汉族的僧人也开始实行火葬。用涂满酥油的松柏木架上柴架,同时将死者的遗体也涂满酥油,放置其上焚化。人们说灵魂会借助向上升腾的火势到达天堂。僧人们在活佛或高僧大德火化后,将他们的骨灰和舍利子收藏在灵塔内,或制成“擦擦”供放。有的选择吉日将骨灰和糌粑、酥油、各种香料拌制成团状抛入河中。这属于二次葬了。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自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人们在把收拾的骨灰,葬入坟茔,或抛撒于高山江河。散于天地之间,随风而去,潇洒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