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南宋之工业革命在线阅读 - 2.38 钱不是问题

2.38 钱不是问题

    虽然实验室诸事看起来一切顺利,但李不伟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目前实验室的制造效率已较一月前高出许多,如今已开始了第三代车床的制作,并且由于齿轮采用了新的加工方法,其它几种机床也已开始了第二代改进。按照此种发展速度,过不了多久,实验室中的生产能力将成几十倍的提升,再过些日子其它工厂也相继成立,恐怕铁、锡、铜等金属的供应就是个大问题。虽然李不伟与众学者已为此做了一些准备,例如在矿山的开采与矿石粉碎也配备动力机械或火yao爆破,但这些矿山机械与设备总要先制造出来吧?可制造这些设备又需要不少花费,而且随着机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种机械的需求量自然也会跟着增大,如果此时不做好万全的准备,恐怕到时候空有加工的技术,却又因为资金不足而出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万一弄不好又牵动了整个朝庭的利益根基,即使新技术有再多的好处,也会有不少人出言反对的。

    这几日,李不伟大部分时间都与杨千行待在一起准备上奏朝庭一事,他现在最为担心的就是资金的问题,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供给,要进行扩大化生产谈何容易。杨千行看到李不伟近日愁眉不展,笑道:“李大人,在下这几日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不仅可以解决这资金的问题,而且能得到朝中众位大人的赞同,只是此法过于大胆,不知道该不该讲。”李不伟喜道:“千行兄有何良策,不妨直言。”杨千行道:“大人只看到眼前发展所缺少的资金,却没有查觉到其中的契机。依在下来看,其实目前的形势大好,只是大人自己却是当局者迷了。”

    李不伟听得奇道:“不知杨兄说的机会是什么?”杨千行道:“请问大人,以实验室目前的加工能力,有哪些产品已能够批量制作,而其中既没有太多机密,又能够售与寻常百姓?”李不伟想了想,道:“自行车厂最近刚在临安开了一家店,生意已比徽州时好了数倍,而且郑老板又招了一大批工匠,目前已能够每天生产二十多辆了。另外,由于摆钟也改为全木制造,并且一些工艺问题已得到解决,因此距批量生产也为时不远了。”杨千行又问道:“如果大人将摆钟的生产规模扩大,不知道其产量如何?”李不伟听他突然说起摆钟,不由得心中一动,心想难道这杨千行竟然也有与我相同的想法?如果用铣床制作木头齿轮,然后配合钻床进行齿轮轴孔的加工,再适当制出一些木工锯,这摆钟的产量显然又是大增,便道:“如果扩大规模,每天制作几百台摆钏应该不是问题,只是眼下最着急的并不是摆钟的制造,不知千行兄为何忽然提及摆钟的批量制造一事?”杨千行笑道:“大人请仔细想一想,既然实验室已掌握这些技术,为何不想着用它来扩大生产,从而用其赢利以获取必要的资金呢?”

    “这……”李不伟没想到他提出这个主意,一时有些意外,不禁低头沉思起来。其实这种想法李不伟也曾有过,早在史弥远提出资金不足的问题之时,李不伟就曾想过大量制造民间用品,从而利用宋朝的发达的商业来赚取必要的资金,但真正到了实施的时候,他忽然又觉得此事干系重大,不只是想想那么简单。正如此想着,又听杨千行说道:“目前这些技术只有永久车行与实验室才掌握,而这车行当然是大人所有,因此其利润也是大人您的,自然不能用于建造轴承厂的资金来源了。但大人有没有想过,如果能够拉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便可将生产规模扩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此一来利润自然也是成百倍是增长,而这其中如果有朝庭的加入,便可按其所占比例提出相应的利润,自然可以用于再投资了。”

    李不伟听到这个建议,也着实吓了一跳,心想这杨千行的想法果然是大胆,竟然让众位大臣也入股摆钟厂,甚至还要朝庭也投资进来,比我当初想的又是更进一步了。李不伟一时犹豫不决,但仔细一想却又发现杨千行的建议也有些道理,当下犹豫道:“这个方法固然是好,只是如何能够让朝庭参与进来呢?”杨千行闻言一笑,问道:“不知大人现在已造好多少台摆钟?”李不伟道:“目前摆钟的数量极为有限。上次范大人曾一连设计出三种摆钟,但由于当时并没有铣床制造出来,而且铣刀的制作也未掌握诀窍,因此只是试制了其中的一种。按照当时的计划只会制作二十台,后来由于材料准备得过多,再加上郑师傅搬进实验室之后又有了新的设备,因此又增加了数量,目前大约有四十多台摆钟。”

    杨千行一拍手道:“这就好了,如今我们可以将这批摆钟再装饰一番,外表做得更为精美,并且上了油漆,待调校好之后,便可送与当今朝中要员,并言明这种摆钟因资金问题导致无法再继续生产,然后再提出一些入伙的方案,并晓之以利,想必一定会有人试着加入。如此一来,我们再奏请朝庭也参与其中,由于此时已有众臣的入股,想必不会再有所反对。至于所得的利润,原则上是按投入比例分配,但个人获利之中,也可以提取一部分出来作为再投资,如此便可保证实验室的资金来源。”李不伟听得又是一怔,心想南宋朝庭虽然接连战败,但朝中诸位要员却并不缺钱,如今只凭着一台小小的摆钟,又如何能说动众人参与?再说了,此事涉及到朝庭的发展大计,恐怕众臣也不会随意答应吧?想到此处,李不伟犹豫道:“杨先生此计……甚妙,只是在劝说朝中众位大众时,最好言明朝庭入股之事,否则有欺人之嫌。话说回来……这个办法能行得通么?”杨千行笑道:“如今已近年关,正是送的时机,此事就由在下来办,大人到时只管喝茶聊天便是。”复又道:“如果此事成功,就可以将摆钟大批量制造。等到资金充足之后,又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其它用具,如此往复循环,大人所担忧的事便可迎刃而解了。”

    李不伟虽然仍是心存疑惑,但看杨千行又似极为把握的样子,也不禁暗暗称奇。心道,这位杨先生几个月来从未参与实验室诸事,如今刚找他有事相商,便说出如此大胆的主意,又不知他何以有如此把握?莫非是……

    李不伟忽然想得明白,杨千行是史弥远推荐给自己的,如今他所出的主意,自然也要先征求史丞相的意见的。看来这钟摆一事他也早已与史丞相商议过了,弄不好这根本就是史丞相的意思。想到此理,李伟顿时宽心了许多,忽然又觉得杨千行的方案也未尝不可,便道:“既然如此,就按杨兄的想法去办吧,不过要见过朝中众位要员之后,再上奏皇上。”杨千行点头道:“这是自然。”李不伟忽然又想起一事,忙道:“对了,这给人送终之事听起来极不吉利,到时一定要想个其它说法,免得有所误会。”杨千行听得一呆,也吓出了一声冷汗,忙道:“多亏大人提醒,否则万一弄巧成拙,得罪了人可就麻烦了。”李不伟道:“就直接称其为摆钟吧,送摆钟听起来也算顺口。”

    又过了几日,李不伟再次赶到实验室的木工车间之时,郑永江早已将四十多台摆钟准备齐全,又都刷上了油漆。此时摆钟又进行了一番改进,原来的摆钟动力轴是由一个重锤的自然下坠来驱动的,此时范东来又在这重锤上加装了一个动滑轮。如此一来,重锤的下降速度就慢了一倍,因此升一次重锤便可获得两倍时间的驱动力,但由于驱动力也小了一倍,重锤的重量自然也要增加。李不伟看着眼前这个改进有些发愣,他不明白范东来此举意义何在。若是为了获得更长久的驱动力,大可将摆钟里面的传动比改变一下,又为何要外加一个滑轮呢?难道是为了重锤拆卸方便么?但此时李不伟也想不了那么多了,当下命人将摆钟全部搬到了杨千行指定的地点,就准备开始送礼了。

    接下来的几日,李不伟与杨千行二人逐一拜见了朝中诸位要员。自从开始在辩理院中讲课以来,李不伟一直没有太多时间去拜见各部的要员,但由于他每日忙于教学一事早已众所周知,因此也无人为此介怀,甚至还有人对此深表理解,只是如今李不伟突然登门造访,却反而让一些人有些意外了。但当李不伟拿出自己的‘厚礼’时,这些人又不禁为之震惊。早在几个月之前,李不伟与范东来所造的第一台摆钟高达一米,而且外表看起来甚是笨重,朝中众臣也有不少人是见过的。但李不伟这次带来的摆钟却是全木制,只有四十多厘米高,而且又极为轻巧,还将指钟也进行了改进,时针与分针由两个同心轴驱动,显然又美观了不少,更何况这台摆钟定时的功能,因此凡是得到此钟的人无不惊喜连连。待杨千行说出来意之后,这些人中有的甚是诧异,但也没有当场表示反对;有的则是向杨千行问东问西不住询问,显然对此事尚有疑虑,却又极感兴趣;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同意先行考虑,日后再定夺;但也有不少人被杨千行说得心动,又听杨千行对这种摆钟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加上自行车的例子进行说明,当场就下了决定。

    几日跑下来,只剩下最后一个摆钟没有送出去了,杨千行看着这最后一个摆钟笑道:“李大人,这最后一个摆钟还要不要在下陪同前往了?”李不伟也笑道:“千行兄还是同去吧,免得史丞相误会我亏待了你,还以为你有所不满自个跑掉了呢。”话虽如此,李不伟却明白杨千行与史弥远一定是时刻有所联系,只是他故作糊涂,也不加以点破。再说了,根据这几日的情形来看,凡是当场就答应入伙的人,都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史党’,李不伟更加肯定此事必是史弥远的主意了。

    史弥远看着眼前这台颇为精致的摆钟,笑道:“贤侄此次前来的原因,千行已告诉过老夫了,如今皇家实验室既然遇到困难,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了。况且这又是整个大宋朝的事,贤侄如此担心原是有些多余了。老夫近日从千行那里得到了一些消息,知道实验室目前的计划与困境,也正准备上奏皇上想法解决此事。不过既然贤侄与千行已有了更好的想法,便按此进行吧。”自从李不伟与史冀的比试之后,史弥远对李不伟的态度大为改善,至少到现在为止,他对于李不伟的计划都一直是支持的态度。李不伟对此虽觉奇怪,却也想不出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况且史弥远对自己的支持也不是一件坏事,因此李不伟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

    接下来所发生事情的也不出意料,众臣对朝庭扩建摆钟厂一事均表赞同,虽然也有近一半的人没有参与入股,但至少没有反对向实验室再次投入资金。从这天起,摆钟厂成为大宋朝第一家工业化生产工厂。此时谁都没有想到,这家工厂在以后的几年中,通过与西南亚诸国的远洋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的商业贸易高潮,从而使得更多新奇的商品经由各大码头源源不绝地流入西方诸国,而换回来的大量硬质通货却又缓解了会子危机,使得宋朝频临崩溃的经济迅速恢复,而李不伟后来也是感叹史弥远的谋略,竟然先于自己认识到了工业化商品的重要性。

    既然有了钱,李不伟顿时觉得底气足了许多,心里又在盘算着如何花钱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