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武侠小说 - 六合大拳师在线阅读 - 第七十四章 一动一静一流行

第七十四章 一动一静一流行

    第七十四章一动一静一流行

    常有站得是一个挺正直的三体架子,但是却小胯小膀的,整个动作跟老刘所传类似,但是却似缩水发了蔫儿,不是不够伸展,而是很不伸展。而且就前手的掌心也不是自己像前想下,而是偏向内,这一向内虽然可能保持沉肩坠肘,却失去了抻筋拔骨之法,力达稍节之气。胯也是吸着的,含胸拔背,虽然分别看挺合乎要领,但堆在一起总感觉哪哪都不对,而且有点瘪球。勾勾丫丫如一只小猴,或者小狗。

    凤吟不太明白,是就这么练得还是因为孩子小?往下看吧。原来人家走得不是三体,而是类似熊出洞的鸡形偎膀,手搁下去了,隐隐含着一个头肩打,或者就是所谓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为起占中央吧。这些细节还是有区别的,拳谱影响参考核对,这句看似一样,但又有差别,自家的是“头打起意占中央,浑身齐到人难挡”。往下看吧。

    实际凤吟虽然初入江湖,但小时间跟着袁三魁在华中行走,也是听说了不少这边的故事。山西地面也出过很多大拳种,而且是老拳种,自老辈就很完善了。如通背,弓力,挠羊等等。而后山西人奔走各地行商,特别在京师直隶,定与河北很多拳种有很深的交流,特别当代名声鹊起的绵拳,转掌。

    实际这两家确实一理想通,但要学就得分别学,学那些不通的地方。简单说,一个是走吞吐,顺势卸力,再返还回去,因为他步子是个大大方方的马,走得裆腰转换。想通之处,都是打控制,只有控制了对方,才能以慢打快,而这个以慢打快,只是貌似的后发,而实际是更快,特别是找准找得快,所以才能先至。

    因为是引进打出,就如同请客送客一般,有来有会,打得是落入陷阱的一空,而必然要拿住才更稳妥,所以才有所谓掤捋采挒这些拿法动作,然后以挤靠肘按之类去破坏对方整体,这就形成了缠丝的风格。

    而另一门脚下是个活的,可以只吞不吐,一转就过了那个头了,所以他是穿,钻,削,掖的玩意儿多,避其锋芒,见缝插针,要得是身扑门帘那一闪,而通过浑身转换使敌人被动挨打,所以手法上多是推托搬扣,拦截领带这类风格。

    这是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地方那就太多了。

    这二路拳法却是新瓶装老酒,都是早有的拳法了,不过刚刚显现与世。

    在这其中的交流过程中,必然会沾染新旧拳法的特点。日子久了就会引入拳论,揉入骨血。凤吟早先担心的是所谓内三家,会合而为一,失了自己。现在看来非但会被新拳法所影响,也会被旧框架所束缚。

    实际怎么用都不为过,但不知道来龙去脉,就不敢说过不过了。此处不是论拳法好坏,是讲风格特点。常有这一路拳,走得就是进退连环,但明显带有通背的影子,甚至螳螂拳。老刘告诉过凤吟,早先李老农师爷的通背拳已负盛名,后背戴家心意折服,虔诚求学。自然也是结合了一些特点。老刘教凤吟时,实际也是连带通背拳一并教了的,但却是完全独立出来的,而且更多的是让凤吟自己对比其中类似于不同。就在对比之中,凤吟发现,形意打法与通背外貌有类似之处,追求效果也是相当,甚至理发都想通。但若深入进去就会感觉,发力特点完全不同,甚至说是有些相悖。而且就进退之法,更是不同。而那种追求贯通,整体,进退周转的整合,力到稍节的表现,占中击远,侧进打闪的一些技击方式,也很相似。而且通背也有五行拳,为摔、拍、穿、劈、钻,虽然发力不同,但追求类似,也有仿生大形之类。舒展大方,刚柔相济,闪转灵活,两臂如鞭。

    但老刘一再告诫,正因为相像,却更容易混淆,千万不能不分辨,不然空有打斗技巧,却两下不成。因为根基扎实,周身通透,所以通背形成了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腿似钻的特点。打法上也是长短兼备,见缝插针。简单点明就是身子甩着胳膊摔,其他都在这其中变化。

    而形意脱胎之后,却一下是一下,看似简单直接,毫无互补动作。但用起来又变化万千,所以很多后学,得了一知半解之后,就认为传统拳法都是一理想通,就是丹田发力,而又将丹田发力理解成了身子带着胳膊甩,身子顶着胳膊钉。所以就容混贯通起来,形成了见手,引手,接手,打手,补手,断手此类的交战方式。

    形意的打法建立在读到的根基之上,若无根基,那这些交手法也没什么不好,但若无了根基,空有一个架子,也不是形意。而形意的风格却恰恰是手脚齐到,七星并进。而这个齐到决然不是简单的手脚配合攻击,踢打摔打结合,而是必须在动静瞬间都做到六合相照,一动一停一流行,都得合乎法度,所以才出现了形意拳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这风格特点。

    而它是综合参揉,又摒弃许多之后剩下的精髓,将外在的动作压缩到了最小。所以他的基本功要求是相当严厉的,那些松通,整合,都是必然,如果拿出其中任一去加强,附会某类拳法,必然会有偏薄。如果感觉有地方不够周全,而又引进自认为八方照应的动作,反而分解了原本,稀松了原本。

    那种变化,是在功底不到情况下,去迎合人体本身的,而拳法所修炼的,却正是这个看似不能而能的境界,就是人体的改变。

    在凤吟所学的拳法中,只要将动作的幅度做大,就会行云流水起来,也柔和连贯,只要将蓄发分明开来,便很容易出劲力,只要将一动之间的整体拆解开,就会产生很多变化,手法。而原先所练,却正是前辈将这些拧在一起之后的结果,若因为功夫不到,而不求功夫,将它们硬拆开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

    就像那脚踩一线的鸡步,不但要脚尖向前踩成一线,更得将身子拧成窄侧,不然将身子侧成一刃,而头脸又得向前。如此蹲伏之态,又得斗顶脚踩,两臂撑圆,然后还得行走自如。

    在此动作中,身子会在一起一落之间产生一个大惯性,接着这两步变一步将拳打出,如同奔马,势必简捷猛烈。而在行走奔放之间,手脚配合,如蛇拨草,不必偷空打漏,不必引蛇出洞,敲山震虎,只管硬打硬进无遮拦。

    而这个根基,又必然是综合之后,提纯之后的根基,所以功法并不能直接用,而且还笨拙许多,等将那种貌似不合理法的笨拙练灵动了,那也就是所谓有功夫了。

    而在这之间,其他一些功力性的元素都会一并长进,并不用独立出来专门练习,一经小功法引逗就会激发出来。

    就像达到那种周身高度敏感协调之后,应变速度必然快,而身心经过那种修炼之后,肢体必然发达。经过那日积月累的联系,那个节奏将深深化到骨子里,而那顾打一体的打法,必然也会形成习惯,随着功力的提高必然不断谋合,那个结果就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为二了。

    很多貌似难以解答的问题,都会在长进中自然而然迎刃而解。所以好老师教徒弟,都如钓鱼一般的引着走,并不撒下很多饵,先一句话引出,后一句话点明。归结到最后,就是拳谱上那些东西,而这个修炼过程,却是必然的途径了。

    如同用钉子戳人,可以举着钉子用身子顶着胳膊戳去,也可以先将钉子先触在人身上,然后用身子的力量推进。

    举着钉子戳的,外形上就明显许多,为明劲。触着钉子戳的,外形几乎没有变化,为暗劲。

    明劲,是将钉子与人之间拉开一个距离,以腰胯为本营,通于肩背,催与指掌。暗劲,则是节节拔开,又节节贯穿,力量叠加。

    所以,若稳重根基,发力与丹田者,外形明显,越稳越容易出劲力。暗劲者,周身灵通,一动一静皆可带动骨节变化,而且因为稍节可自然摆放,就争取了很多发力方位,而舍弃了这些,只取中庸稳妥之发,那更是事半功倍,而且争取了肩肘以及其他更多的攻击方式。而到了这个时间,步子就可以随意移动,而形意舍弃了很多,又取直接方便克敌之长的法子,大势所趋,欺身占位,如此非但增加了本源的力量,又能使各部在一个大压力的根基下协调动作,那自然就有了无坚不摧的气势。

    所谓“脚踏中门夺敌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这句话被各处引用,实际是在这个大根基的前提下才有的,绝非什么简单的人体杠杆利用性的雕虫小技。

    所以外形看来,同样活,活的境界不同,一个是身子辗转灵,而另一个是劲力收发灵活。同一拳式,两步之间,一步之间,半步之间,寸许之间,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