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梦穿康熙换乾坤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一章父子辩前路

第二百一十一章父子辩前路

    父子二人说到了如何安身立命、再图大业,各自心照不宣,打起了静坐。

    胸怀大志的海澄王郑世森自从顺治三年以后,就对间接害死自己生母的所谓“父亲”有了无法言表的厌恶与不屑,突出的表现,就是郑世森在郑芝龙降清后不久,写了一封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教父篇”家书:“我家本起自草莽,玩法聚众,朝廷不加诛,更赐爵命。……今既不能匡君与难,至宗社坠地,何忍背恩求生,反颜他事乎?……惟大人自爱,勿以成功为念。”由此可见,当时的儿子是站在道义的绝对制高点上的。

    可惜世事无常,随着清廷在小贝勒爷玄烨的授意下玩了一套“尊故明、封二王、报母仇、共攘外”的组合拳,郑世森最终却恰恰碍于“大义”,不得不委身大清。什么是大义?忠君事主是大义,孝顺父母也是大义。可千万不要小看“孝顺”这两个字,其实孝子好当,顺子难为!

    去年年底,风尘仆仆的父亲优哉游哉进了漳州城,却先送上了清廷慷慨交出的一干当年戕害生母田川氏的人犯,接着又宣读了清帝顺治祭拜故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祭文,进而拿出一封密旨,说是对他郑成功信赖有加,敬佩不已。若是他“延平王”肆意而为,置东南外海台湾全岛被红毛西人占据而不顾的话,人家福临愿意先化干戈为玉帛,合力拿下中国人自己的孤岛。而后再真刀真枪来争夺一下中原共主、华夏君王的宝座。

    如此一来,郑森还真是被逼无奈、扼腕就范!

    为何就范?一则,害母凶手就在眼前,堂堂七尺男儿若不挥刀结果了他们,怎么对得起娘亲的在天之灵?但如果杀了这些人犯而不是送回去请清帝福临处置,那就等于承受了福临的这份情谊。

    二则,父亲当众宣布清帝的祭文,摆明了故明的历史地位,以及大清的正统继承位置,一下子就把江南许多遗老遗少的心收拢了不少。既然承认了前明的地位。华夷之辨的观点也就可以推而使之了。

    三则。一纸密旨更是诛心!你郑森若是在纠缠于前明旧臣的名分,就会被人说成是贪恋什么延平王,而不顾台湾国土沦丧西人之手。即使大家还以为满清是夷人,但西来之人更是夷人不是?况且汉化程度整体尚且远不如满人!

    但即便归顺了清廷。郑世森也还是未曾心服的。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掩盖不了娘亲被害的愤怒。以及王道正统的大义!满清朝廷,在这两点上,与他自始至终都是解不开的仇恨。郑世森始终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会要归顺清廷?得以鸟飞笼外、南下归闽之后,为何还要死心塌地做那个大清的什么亲王?

    今天父亲终于在九个月的观察、思索之后,第一次当着他的面谈及了最最深邃的问题——郑氏家族向何处去?我郑氏海商集团的前路何在?

    其实答案在郑世森心中再明了不过了——你老人家彻底归隐好了,把手下的一群旧臣统统甩给我来打理。对那些有真才实学又终于自己的,自然好生任用。至于那些首鼠两端、死忠大清的无耻汉jian,一个不留统统杀掉!首当其冲的,就是该死的施琅、施尊候!

    而老谋深算的同安王郑芝龙,也早就慧眼识珠地看出,他和长子郑世森长期共处一地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仅是因为厦漳泉地区的故有条件所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郑氏海商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无法消弭。思索了好几个月之后,直到今日才结合者二儿子从京师里带回来的最新“情报”,拿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今夜这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父子二王如何相处!

    “为父的应对之策,其实分为留守之策、东进之策和南下之策。”终于,郑芝龙在重新权衡了一边自己的策略,确信绝无疏漏之后,这才开口说道。

    “儿子愿闻其详!”

    “留守之策,其实就是我们必须牢牢将福建老家掌握在手中,无论将来情况有何变化,厦漳泉三地、尤其是金厦之地,绝不能拱手相让。只要面向大海、背靠闽中,我们郑家就能屹立不倒!”

    “父亲高论!”

    “东进之策,乃是顺应朝廷允诺,早日跨海东出,收复台湾。如此一来,闽中流民可以多多引入台湾,勤事稼穑、多行海运。闽台两地,隔海相望,互为引援,即使朝局上面的风浪再大,我们进可以登闽境沿海,退可以闭台湾全岛,左右不失为自保之策。”

    “父亲妙计!”

    “南下之策,实为我广收人脉之长久之计。数百年来,闽人多行海,十之七八失去了南洋,尤以吕宋、爪哇等处殊为壮观。说是吕宋、爪哇,你我都清楚,那里早就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占据。小吕宋城被改为马尼拉,椰城被改称巴达维亚,却都是华民居多……”

    “父亲难道是要取而代之?”

    而立之年的郑世森还是忍不住抬起了头,睁大了一双疑惑的眼睛望着比自己整整大了二十岁、已经五十开外的父亲。关于这一点,郑世森的确是不像前两条那样早就猜中。

    “呵呵,森儿睿智啊!我等若是收复台湾、占据南洋,这海运之事,舍我郑家其谁?”郑芝龙志得意满,很是被自己打动!

    “……”郑世森却没有言语,沉默良久。

    “哦,森儿,你以为有何不妥?”郑芝龙真的有些不满了,却忍耐着小心发问。

    郑世森真的很不满意!如果说留守与东进,都是在华夏故国的土地上给清廷统治打下了一个大大的楔子。假以时日自然会撼动其根基的话,这南下之策却与他的“复国大业”大相径庭、背道而驰!虽说“地球是圆的”他郑氏父子早就知道,可这南辕北辙也太绕了吧!对郑世森来说,北进,也只有北进,才是自己唯一的抱负!

    “森儿,取了南洋,朝廷自然还是无暇南顾,必然会交给我们,到那时。我们就是南洋王!归根结底。这南洋王还不是你们兄弟的?”郑芝龙说出了自己的一半儿真实想法。

    “父亲,为何南下呀?故国未复,我们却做什么南洋王?”郑世森很是不屑。

    见儿子不理解,郑芝龙情急之下说出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森儿。取得南洋、驱除荷兰西人之后。南起椰城、小吕宋。继而连接台湾,再北上日本,你也知道那里有你二弟审儿。华夏沿海,皆为我郑氏掌控。一旦中原有事,我们自然大有可为!胡人难有百年之运啊……”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确是最最聪明的种族!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商的杰出代表,郑芝龙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后世三百年之后米国人的“岛链理论”,而且把“第一岛链”说的几乎完备,就差印度洋了!

    “……”郑世森还是没有只字片语,只是低头沉思。

    “好吧,你倒说说你有何对策?”颇受打击的同安王无奈之下,转而以退为进——你不同意我的,大不了我也否定你的,到头来我们父子二人还是打了个平手!

    “儿子以为,留守与东进皆可为之,唯有……唯有这南下之策,似乎有些本末倒置。”郑世森丝毫不给自己的老爹留有面子。

    “哦,那你就正本清源,给为父说说你的良策,如何?”郑芝龙打定了主意,不急不躁。

    “父亲,儿子倾向于北联之策!”

    “何为北联?”

    “就是留守与东进之后,再通过郑审,联合日本幕府,以图自海上西返大陆,驱除北虏!”郑世森目光炯炯,充满期待,似乎已经看到了联合日本剿灭满清的美好画卷!

    无怪乎郑世森有此“绝妙”的“借力打力”的想法,作为日本人,他还是很器重自己的半个祖国——小日本倭国扶桑的!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的郑世森、也就是朱成功,和他的儿子郑经,的确忠实践行了自己作为半个日本人、依靠倭国外援以自立的“美好”思路!

    其实对南明军民的抗清斗争,日本江户幕府始终持不介入的态度。但由于与郑氏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故对郑成功、郑经却另眼相待,从“道义”上及经济方面,始终支持他们所领导的抗清斗争。

    顺治六年,也就是鲁王监国三年,建国公郑彩曾致书幕府,要求通商。他在书信中谈到:“我国与贵国唇齿相依,况本藩与贵国相亲”。郑成功在致书日本幕府上将军书时,也谈到自己“生于日出”,意思是说,我母亲是日本人,我自己出生于日本,感情上爱慕出生之国,愿修旧好。而在日本,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田川氏与儿子郑成功“乃我国平户之产也”。“郑日”双方,就通过这样的“情谊”缔结了十分亲密的关系。

    顺治八年,即南明永历五年,郑成功曾召集诸将会议,讨论“遣使通好日本”:“成功见士卒繁多,地方窄狭,器械未备,粮饷不足,为忧,遂与诸参军潘庚钟、冯澄世、蔡鸣雷、林俞卿等会议。澄世曰:‘方今粮饷充足,铅铜广多,莫如日本……。前者翁太夫人,国王既认为女,则其意厚,与之通好,彼必从。藩主何不修书,竟以甥礼自待,国王必大喜。且借彼地彼粮,以济吾用,然后下贩吕宋、暹罗、交趾等国,源源不绝,则粮饷足而进取易矣。’成功是之,令兄泰造大船,洪旭佐之,以甥礼遣使通好日本。国王果大悦,相助铅铜。令官办理,铸铜熕、永历钱、盔甲、器械等物”。

    而小日本对郑成功的物资支援,也“有求必与,故郑氏府藏日盈”。日本除了官方对郑成功的支援外,田川氏家乡也出力相助。有位田六藏者,是平户田中锻匠,渡海到福建厦门,为郑成功锻造著名的日本刀以武装军队。他所锻造的刀,在郑成功军队抗清与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

    至郑经时,人虽隔了一代,但郑日之间仍然保持着“弈世通好”关系,永历二十八年六月初,留守官杨英代表台湾郑经致书日本“长崎王”云:“日本与本国通好,铍此如同一家”。日本幕府亦“称经厚谊”。郑日双方这种“情谊孚契”的关系持续很长时间。有人就说——明末清初,中日两国“并无往来”,但“郑日交往”“填补”了这段历史空页,而且“用亲密的情谊谱写着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绚丽篇章”。

    郑世森正沉浸在自己对他日联合日本西图霸业的美好憧憬之中,不料一碗温热的茶水却迎面而来,恰恰浇灭了他心中的一团热火!原来,是老爷子郑芝龙怒不可遏,奋力投掷过来的!

    看遍近史皆失意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图之外已砥砺

    去来乾坤难自知

    起身已穿六甲子

    点尽天下苦与乐

    中华辉煌万人痴

    文武皇朝唯大清

    马尼拉当时建城不过八十余年,故而“小吕宋”之称在华人华侨中还是颇为盛行的。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盖斯比从马尼拉登陆,入侵并占领了菲律宾,然后在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时起,这里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至于“巴达维亚”,这个荷兰人的名称只开始于1621年,相较于1527年万丹王国征服椰城之后改名为查雅加尔达,意为“凯旋城”,简称为雅加达这段历史更是太过年轻了。两地若论当时的民族构成,可以说当地土著基本上就是单纯劳动力而已。比起了了的白人,华人占据了绝对多数和经济支柱的主要地位,却因为祖国大陆中央政权的有意漠视而居于被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