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最后方案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与欧洲联邦的密约是在二零五六年六月份的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形成的,实际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根据欧洲联邦后来公布的资料,早在第八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期间,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初,黄瀚林与皮诺就商讨过与密约有关的话题。
也就是说,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秘密谈判了将近半年。
在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黄瀚林与皮诺只是以共识的方式,在密约中落实为条款。
六月二十四日,首脑会议正式召开。
为了表明尽快结束战争的立场,黄瀚林命令中国空军在当天停止战略轰炸,并且以东方同盟集团主席的身份,要求美国立即停止无谓抵抗,向东方同盟集团投降。这等于是黄瀚林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显然,卢卡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要知道,很多与投降有关的事情还没有商量好呢,现在投降就等于无条件投降。
美国没有做出反应,并没影响首脑会议。
进行了两天的全体会议之后,进入到了细节讨论阶段,黄瀚林首次提出,不管美国是否投降,战争都将在半年之内结束。
显然,这不是在夸海口。
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黄瀚林向其他国家首脑提供了一份极为详细的战争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对美战略轰炸。
在这份计划中,中国空军将以每天摧毁美国两座大城市的速度,在半年之内,摧毁美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所有大城市,以及百分之八十的中等城市与百分之五十的小城镇,预计将导致一亿到两亿平民伤亡。中国陆军与陆战队也有配套的作战计划,即在一个月之后,进攻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在三个月之后攻打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与得克萨斯州,在五个月后攻打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与亚拉巴马州,在最后一个月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重点攻打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里士满亚特兰大与迈阿密,以攻占华盛顿为首要目的。当时,陆战队还有一份备用计划,即在必要的时候,以由海到陆的作战方式,直接攻占华盛顿特区。为此,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月,中国海军将向北大西洋转移。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三个月之后,中国陆战队将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在附带方案中,包括了攻占加拿大南部地区攻占墨西哥城等作战规划。
显然,肯定有人提出质疑。
当时,印度总理就提出,规模如此庞大的作战计划,需要至少一千万地面部队,而中国只有大约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不可能完全实现该作战方案,因此提出,应该动用盟军。
印度总理肯出头,其他国家首脑立即附和。
中国真的没有能力实现这份作战方案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就算这份作战方案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以宣扬中国的军事实力为主,可是其可行性非常高,甚至可以说还有点保守。
战略轰炸方面,空军本来就比较保守。
当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总量已经超过两万架。虽然牧浩洋已经削减了轰炸机产量,但是未来半年之内,每个月至少还能获得五百架轰炸机。如果投入所有轰炸机,中国空军能够在一天之内毁灭三座美国的大城市。如此一来,即便按照每作战五天休息一天计算,半年之内也能摧毁美国的所有城市。不仅仅是大城市,而是所有人口在五万以上的城市。另外,还能摧毁百分之八十的小城镇。
空军把轰炸规模缩小三分之一,不是轰炸机不够,而是弹药不够。
要知道,除了两万多架轰炸机,空军手里还有四万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其中有将近三万架是dy2型,而这种大型电动运输机可以方便的改装成大型电动弹药运载与投掷平台,协助轰炸机作战。
可以说,不考虑战术航空兵,中国空军的打击能力还能提高两倍。
关键就是,后方的兵工厂能否生产出足够多的弹药。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因为提高弹药产量并不容易。
五月底,牧浩洋就调整了弹药生产计划,所有重型巡航导弹全部停产,战术巡航导弹的产量也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兵工厂开始集中力量生产炸弹,而且主要是价格低廉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制导炸弹。为了提高炸弹的产量,牧浩洋甚至找到戚凯威,从盟军手里获得了上千万根大口径火炮的废旧炮管。要知道,这些炮管可以用来制造炸弹弹体,不但性价比高,性能也非常突出。
可惜的是,就算无偿获得了一千万根炮管,也只够使用一周。
除了缺乏制造弹体的材料,或者说制造弹体的速度太慢了,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炸药产量跟不上。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五五年就生产了差不多一亿吨各类炸药与发射药。
只是,按照空军的规划,在二零五六年下半年,至少需要一点五亿吨炸药,而实际产量不会超过六千万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牧浩洋想尽了办法,甚至下令采购氨肥与氮肥。
原因很简单,这两种肥料都可以拿来制造炸药。要知道,氨肥与氮肥的全球年产量在二十亿吨以上,而且主要产地是中东与东南亚,因此在中国的盟国手里,肯定有大量积货,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
只是,用肥料制成的炸药,在威力上肯定比不上军用炸药。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引爆药的生产速度也不满足不了需求。所幸的是,工程师已经改善了电子引信,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与可靠性,使其能在绝大部分时候取代引爆药,做为炸弹的单一引信使用。
可以说,只要弹药的生产速度跟得上的话,只需要半年,中国空军就能炸垮美国。
可惜的是,各方面的难题都限制了弹药的生产速度,也就让牧浩洋不得不考虑战略轰炸之外的进攻手段。
结果就是,陆军终于获得了出头的机会。
从西向东攻占美国的作战方案出自魏成龙之手,只是在庞跃龙的要求下,魏成龙给陆战队留了一个位置。
当然,魏成龙与庞跃龙合作,不是想与陆战队平分战果,而是他必须跟庞跃龙合作。
原因就是,陆军的弹药生产系统早就被空军接管,也就是说,之前生产陆军弹药的兵工厂都在为空军服务。在空军的弹药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陆军的肯定更加没有保证,所以就不得不跟陆战队合作。要知道,陆战队的弹药生产系统是与海军和在一起的,而海军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了,而且还有不少的库存弹药,特别是对海打击弹药,所以弹药的采购量不大。结果就是,原本为海军服务的兵工厂,都转而为陆战队服务,生产陆战队所需的各类弹药。
当时,为陆战队生产弹药的兵工厂大约占了四分之一。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足以保证陆战队的弹药补给绰绰有余了。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不拉拢陆战队的话,陆军就别想获得足够的弹药。只有在拉拢陆战队之后,陆军才能获得充足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弹药是通用的。
显然,就算魏成龙不大乐意,也必须拉拢庞跃龙,不能把陆战队撇到一边。
至于兵力,根本就不是首要因素。就算中队只有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也足以攻占整个美国了。就算占领区扩大之后,需要更多的占领军,中国也不会在此之前让盟队参加地面战斗。
当然,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登陆,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事实上,正是陆战队在地面作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庞跃龙才提出了在三个月后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然后把舰队转移到北大西洋,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底直接攻打华盛顿特区。
可以说,当时中国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战争方案不但经得起推敲,还有足够的实施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时中队手里已经有相关的作战计划了,就等着黄瀚林在首脑会议之后批准。
当然,考虑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美国也不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要知道,在大城市一座接一座的在轰炸中变成废墟,成百万的美国人丧生,就算卢卡斯再坚强,也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区别只是,卢卡斯会在牺牲多少美国人之后,才能意识到必须投降。
显然,印度总理在这个时候提出由盟国出兵,显然不是担心中国无法取胜,而是有别的用意。其他国家附和,也正是有相同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也正是黄瀚林一直在努力避免的结局。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到网址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与欧洲联邦的密约是在二零五六年六月份的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形成的,实际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根据欧洲联邦后来公布的资料,早在第八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期间,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初,黄瀚林与皮诺就商讨过与密约有关的话题。
也就是说,中国与欧洲联邦已经秘密谈判了将近半年。
在第九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黄瀚林与皮诺只是以共识的方式,在密约中落实为条款。
六月二十四日,首脑会议正式召开。
为了表明尽快结束战争的立场,黄瀚林命令中国空军在当天停止战略轰炸,并且以东方同盟集团主席的身份,要求美国立即停止无谓抵抗,向东方同盟集团投降。这等于是黄瀚林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显然,卢卡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要知道,很多与投降有关的事情还没有商量好呢,现在投降就等于无条件投降。
美国没有做出反应,并没影响首脑会议。
进行了两天的全体会议之后,进入到了细节讨论阶段,黄瀚林首次提出,不管美国是否投降,战争都将在半年之内结束。
显然,这不是在夸海口。
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黄瀚林向其他国家首脑提供了一份极为详细的战争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对美战略轰炸。
在这份计划中,中国空军将以每天摧毁美国两座大城市的速度,在半年之内,摧毁美国中部与东部地区的所有大城市,以及百分之八十的中等城市与百分之五十的小城镇,预计将导致一亿到两亿平民伤亡。中国陆军与陆战队也有配套的作战计划,即在一个月之后,进攻蒙大拿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与亚利桑那州,在三个月之后攻打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与得克萨斯州,在五个月后攻打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密苏里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与亚拉巴马州,在最后一个月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重点攻打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里士满亚特兰大与迈阿密,以攻占华盛顿为首要目的。当时,陆战队还有一份备用计划,即在必要的时候,以由海到陆的作战方式,直接攻占华盛顿特区。为此,在战争结束前的一个月,中国海军将向北大西洋转移。由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三个月之后,中国陆战队将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在附带方案中,包括了攻占加拿大南部地区攻占墨西哥城等作战规划。
显然,肯定有人提出质疑。
当时,印度总理就提出,规模如此庞大的作战计划,需要至少一千万地面部队,而中国只有大约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不可能完全实现该作战方案,因此提出,应该动用盟军。
印度总理肯出头,其他国家首脑立即附和。
中国真的没有能力实现这份作战方案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就算这份作战方案带有很大的政治色彩,以宣扬中国的军事实力为主,可是其可行性非常高,甚至可以说还有点保守。
战略轰炸方面,空军本来就比较保守。
当时,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总量已经超过两万架。虽然牧浩洋已经削减了轰炸机产量,但是未来半年之内,每个月至少还能获得五百架轰炸机。如果投入所有轰炸机,中国空军能够在一天之内毁灭三座美国的大城市。如此一来,即便按照每作战五天休息一天计算,半年之内也能摧毁美国的所有城市。不仅仅是大城市,而是所有人口在五万以上的城市。另外,还能摧毁百分之八十的小城镇。
空军把轰炸规模缩小三分之一,不是轰炸机不够,而是弹药不够。
要知道,除了两万多架轰炸机,空军手里还有四万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其中有将近三万架是dy2型,而这种大型电动运输机可以方便的改装成大型电动弹药运载与投掷平台,协助轰炸机作战。
可以说,不考虑战术航空兵,中国空军的打击能力还能提高两倍。
关键就是,后方的兵工厂能否生产出足够多的弹药。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因为提高弹药产量并不容易。
五月底,牧浩洋就调整了弹药生产计划,所有重型巡航导弹全部停产,战术巡航导弹的产量也降低了百分之八十,兵工厂开始集中力量生产炸弹,而且主要是价格低廉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制导炸弹。为了提高炸弹的产量,牧浩洋甚至找到戚凯威,从盟军手里获得了上千万根大口径火炮的废旧炮管。要知道,这些炮管可以用来制造炸弹弹体,不但性价比高,性能也非常突出。
可惜的是,就算无偿获得了一千万根炮管,也只够使用一周。
除了缺乏制造弹体的材料,或者说制造弹体的速度太慢了,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炸药产量跟不上。
要知道,中国在二零五五年就生产了差不多一亿吨各类炸药与发射药。
只是,按照空军的规划,在二零五六年下半年,至少需要一点五亿吨炸药,而实际产量不会超过六千万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牧浩洋想尽了办法,甚至下令采购氨肥与氮肥。
原因很简单,这两种肥料都可以拿来制造炸药。要知道,氨肥与氮肥的全球年产量在二十亿吨以上,而且主要产地是中东与东南亚,因此在中国的盟国手里,肯定有大量积货,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
只是,用肥料制成的炸药,在威力上肯定比不上军用炸药。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即引爆药的生产速度也不满足不了需求。所幸的是,工程师已经改善了电子引信,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与可靠性,使其能在绝大部分时候取代引爆药,做为炸弹的单一引信使用。
可以说,只要弹药的生产速度跟得上的话,只需要半年,中国空军就能炸垮美国。
可惜的是,各方面的难题都限制了弹药的生产速度,也就让牧浩洋不得不考虑战略轰炸之外的进攻手段。
结果就是,陆军终于获得了出头的机会。
从西向东攻占美国的作战方案出自魏成龙之手,只是在庞跃龙的要求下,魏成龙给陆战队留了一个位置。
当然,魏成龙与庞跃龙合作,不是想与陆战队平分战果,而是他必须跟庞跃龙合作。
原因就是,陆军的弹药生产系统早就被空军接管,也就是说,之前生产陆军弹药的兵工厂都在为空军服务。在空军的弹药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陆军的肯定更加没有保证,所以就不得不跟陆战队合作。要知道,陆战队的弹药生产系统是与海军和在一起的,而海军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作战任务了,而且还有不少的库存弹药,特别是对海打击弹药,所以弹药的采购量不大。结果就是,原本为海军服务的兵工厂,都转而为陆战队服务,生产陆战队所需的各类弹药。
当时,为陆战队生产弹药的兵工厂大约占了四分之一。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足以保证陆战队的弹药补给绰绰有余了。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不拉拢陆战队的话,陆军就别想获得足够的弹药。只有在拉拢陆战队之后,陆军才能获得充足的弹药。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与陆军的主要弹药是通用的。
显然,就算魏成龙不大乐意,也必须拉拢庞跃龙,不能把陆战队撇到一边。
至于兵力,根本就不是首要因素。就算中队只有六百万可以调动的地面部队,也足以攻占整个美国了。就算占领区扩大之后,需要更多的占领军,中国也不会在此之前让盟队参加地面战斗。
当然,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登陆,也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
事实上,正是陆战队在地面作战中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庞跃龙才提出了在三个月后攻打巴拿马占领巴拿马运河,然后把舰队转移到北大西洋,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二零五六年底直接攻打华盛顿特区。
可以说,当时中国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提出的战争方案不但经得起推敲,还有足够的实施价值。甚至可以说,当时中队手里已经有相关的作战计划了,就等着黄瀚林在首脑会议之后批准。
当然,考虑得深入一点就能发现,美国也不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
要知道,在大城市一座接一座的在轰炸中变成废墟,成百万的美国人丧生,就算卢卡斯再坚强,也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区别只是,卢卡斯会在牺牲多少美国人之后,才能意识到必须投降。
显然,印度总理在这个时候提出由盟国出兵,显然不是担心中国无法取胜,而是有别的用意。其他国家附和,也正是有相同的目的,而这个目的,也正是黄瀚林一直在努力避免的结局。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
第二百五十五章最后方案,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