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冠军青训营教父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二章 假期(二)

第八十二章 假期(二)

    几天后,李响和吴蓉蓉再次在SH碰面,现在假期才刚刚开始。

    从老家回来的吴蓉蓉,状态似乎不是很好,有些憔悴和疲惫。不过李响询问了两次也没有得到答案,只能作罢。一个女孩,能够在德国独自生活数年,她绝对懂得如何照顾自己。至于那些心事,如果她愿意说,李响愿意听;如果她不想说,李响也不会再问。

    两人虽然都常年待在法兰克福这样的现代化城市,但对SH也充满了好奇,逛逛街,吃点小吃,看看电影……他们就像一对来自外地的中国本土情侣一样,没有任何的不寻常之处。唯一惹人注目的大概就是李响英俊的混血外形和吴蓉蓉的美丽。

    至于明星脸的问题,好在李响的名气主要还是在德国,不会太招摇。而当时的中国,除了一些铁杆的德国足球球迷,大都沉浸在世界杯首次出现的幸福中,没有多少人在关注李响,也很难认出他来。

    就这样在SH玩了两天,下一站本来是离得比较近的NJ,但两人临行之前在车站收到一张宣传小册子,上面介绍的地方是崇明岛。

    吴蓉蓉看着李响盯着小册子的严谨眼神就知道他可能又找到了什么和工作有关的东西:“教练,崇明岛上难道还会有足球吗?”

    “嗯?你怎么知道?”李响确实看到了和足球有关的东西,但他奇怪的是吴蓉蓉明明没看,她是如何知道的。而两人已经约定好,只有在工作时,才会以教练为称呼。

    “你的眼神已经深深出卖了你,每当你工作时,就是这种眼神,这种表情。”

    “是吗?对不起,按原计划去NJ吧。”李响送上一个抱歉的微笑。既然是出来放假,还是应该好好玩玩,下一次回国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而且说句实话,这个时候的中国足球,能有什么好关注的?

    “很帅!”

    “什么?”

    “你刚才的表情和眼神,和工作的时候一样,很帅!”吴蓉蓉接过小册子,大声的念了出来,“根宝足球学校?原来如此,我们去看看吧。”(注)

    ……

    “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当!”

    且不说徐根宝能做到什么程度,单是敢于在那个浮躁功利的年代,喊出这样的青训口号,就足以让人钦佩。

    不过很可惜,徐根宝就在这个月,也就是2001年的12月,再次入主申花,成为中国顶级职业足球联赛的主教练,暂时离开了他准备花费十年时间打磨的青少年足校。

    据说这次执教多少有点拆东墙补西墙、为足校挣经费的意思。要知道东亚最困难的时期,几千块、几万块都要算着用。因为这个足校,也就是后来的东亚俱乐部的雏形,几乎就是徐根宝一个人在支撑。

    颇具戏剧效果的是,短短十个月之后,徐根宝这一次的教练之旅就结束了,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根宝足球学校。而这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徐根宝最后一次在中国顶级职业足球联赛中执教。

    当然,徐根宝离开时留下了一句狠话: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

    时光荏苒,十年之后的今天,在2012年的中甲联赛里,SH东亚(特莱士冠名)大半个赛季之后排名中甲首位,徐根宝距离中超一步之遥。而能够再次接近中超,根宝足球学校居功至伟,为球队提供了绝大部分球员。此外,包括张琳芃、曹赟定等效力于其他中超球队的球员也都是由这个足校出品。

    现在,李响和吴蓉蓉就踏进了这所看上去和其他中国足校不一样的训练基地。

    “希望真的不一样!”这是李响衷心的期望。

    ……

    位于崇明岛公园的根宝足球学校环境非常不错,01年刚刚完工的基础设施也都是全新的,看上去确实有点欧洲职业俱乐部青训营的样子。

    以游客身份到来的李响和吴蓉蓉被请到了“足球宾馆”,这里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地方,非常不错。虽然谈不上奢华,但招待一下来探望的各级领导,规格也可以算不错了。总之,“足球宾馆”算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布置。

    李响刚进入宾馆,就看到了这里的主人——戴着浅黄色眼镜的徐根宝。不过专心忙于自己事业的他显然对德国足球并不关心,并没有认出李响。

    “徐教练,您好。”李响有心要进基地看看,只能硬着头皮上去打招呼。亮明身份的话,不说被好好招待,但参观一下应该没有问题。

    徐根宝推了一下眼镜,用一秒钟时间确定自己不认识这个年轻人之后,点了一下头,算是打过招呼,准备去忙其他的事。

    他身后一名年轻一点的工作人员盯着李响的脸看了几秒钟,作吃惊状,随即凑到徐根宝的身边,小声的说了两句话。

    徐根宝听到之后回过头来,又看看李响,走近,很客气的问道:“您是……”

    “自我介绍一下,布鲁斯李,中文名李响,德国法兰克福队的主教练,徐……徐指导,您好,幸会幸会。”李响觉得喊徐教练不是很舒服,换了一个称呼。

    “哦……幸会幸会,你看,实在太忙,一下没认出来。来来来,楼上坐。”

    两人握手,然后寒暄了几句,徐根宝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了几句话,大概是交代一些事情,让其他人帮忙接待一下另一拨客人,自己先和李响聊聊。

    徐根宝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正是“十年磨一剑”。除此之外,摆了一些基本的办公用品,很简单朴素。看得出来,和外边的光鲜亮丽相比,里面的配套就显得有些简单了。

    “李响教练今天来是……”徐根宝显然弄不清李响的来意。按道理说,一般有李响这个级别的客人时,肯定会提前收到通知。而如果是俱乐部级别的行为,更应该有正式的询问,得到同意之后,才会造访。

    “徐指导,是这样的,我这次只是回国看看亲戚和旅游,正好到了崇明岛,知道这里有个足球学校,就顺便进来看看,希望不要打扰啊。”李响摆摆手,示意自己不抽烟,同时非常客气的把来意说明。

    之后就是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客气和交流,吴蓉蓉从头至尾都是站在李响身边,看来她在李响进入半工作状态之后,也很快把自己调整成秘书的身份。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徐根宝又打电话叫了一名工作人员过来,对自己不能亲自陪同表示歉意,示意工作人员带着李响随意参观足球学校的内部。

    三块标准球场,据说还有一块室内球场;宿舍楼、文化课教室、活动室等等一应俱全,但里面是什么样就不好说了。

    学员不是很多,但各个年龄段都有,最小的才6、7岁,最大的也就15、16岁左右,看来徐根宝的十年磨一剑并不是一句空话,梯队建设工作抓的很紧。

    “抢、逼、围”,这三个字就是徐根宝执教思路最好的总结。从那些教练员在场边指导时的喊话也能听出个大概。这些小球员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接受的是相同的一套理论体系的教育,这对于最后的队伍成形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在的法兰克福青训营也在做同样的工作,李响和徐根宝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梯队必须要依照相同的战术模式,形成统一的风格。风格本身可能因教练员而异,但这种延续性却毋庸置疑。

    “为了提高小队员的积极性,我们给他们起名叫‘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等等,希望他们将来真的能达到那个高度。”工作人员为李响介绍到梯队的名称,看他的表情好像还很兴奋。

    国家队?

    李响“呵呵”了一下,算是回应。若干年之后,他们真的成了国家队,充其量也只是中国国家队而已,何用之有?

    就是这一个小细节,让李响的兴趣一下降了一半。

    在中国做足球,搞死搞活,搞出来还是“中国足球”。换句话说,练到死,也还是在国内折腾,依然没有跳出中国足球这个大圈子,没有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而李响在场边看了一会小球员们的表现之后,也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确实有几个天赋不错的小孩,但他们接受的足球教育依然是中国模式。

    和同年龄的德国小孩相比,基本功相差不大,比赛能力甚至更强。但缺点就是创造性太差,而且训练和比赛时都有一种明显的疲惫感。

    这种疲惫感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在功利二字的影响下,被动的踢球。少年球员对足球的兴趣和热爱在他们身上消亡的很严重。

    再看看训练内容,除了基本功之外,还有大量的身体训练、力量训练,再就是比赛。据说,徐根宝不惜自己掏钱,也要请其他的同年龄段队伍来打比赛、锻炼球员。

    小球员们的基本功没有得到重视,相反那些好不容易形成的良好踢球习惯随着盲目的增加比赛数量,正在逐渐消失。这从高年龄段球员变形的技术动作和频频出现的低级失误就可以轻易看出来。

    总之,年龄小的球员确实大都是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应该可以具备欧洲二流联赛主力球员的水准。而其中的佼佼者,绝对能达到五大联赛中游球队主力球员的实力标准。

    但很遗憾,球员年龄越大,和国外同年龄段球员的实力差距就越明显。基本功差、单纯靠身体和力量、技术动作粗糙等缺点很突出,也许他们比其他国内球员要优秀一些,可依然无法撕掉他们“中国足球制造”的标签。

    想到这些,李响放弃了和国内足校合作、引进国青、国奥年龄段球员培养的计划。他们太“老”了,已经被中国足球荼毒太深,救不回来。

    “或许现在带这些小一点的离开还来得及。”李响看了一圈,确实发现几个好苗子,但年龄都是14岁以下的。他想着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到各个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的梯队挑一批小球员,或许五年左右的时间,还有可能“抢救”过来。

    按照冲击训练基地现在的规模,带走三十个人,最后“制造”出五到六名,也就是半队欧化风格的球员还是很有希望的。至于那些没踢出来的,也不会“死”,欧洲二流联赛肯定是能踢的。实在不行,送回国来,也能在中超踢上比赛。

    (注:我个人非常尊重徐根宝教练,此外像到大学执教的金志扬教练,还有很多专心于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足球人,都非常值得钦佩。但考虑到小说需要,因此需要杜撰部分内容,加上一些倾向性。另外,关于根宝足球学校,有些内容是真实的,有些是想象的,望谅解。顺便提一句,本书中所有用到真名的人,我都不会去黑他们,最多是善意的调侃。如果用的是假名,或者是创造出来的人物,那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