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宋觉醒
嘭! 案桌猛的震动了一下,顿时吓了李奇一跳,也使得本昏昏欲睡的他精神了不少。 抬眼看去,对面是一个七旬老者,此时老者手中正拿着一本黄皮书,上面写着《论语》两个大字,老者怒目圆瞪,刚刚发出的巨响正是老者用手拍击桌案而来。 “你小子又偷懒,我可告诉你,今年要是省试不递,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听到老者的话,李奇有些怏怏的说道:“爷爷,学这个真无聊,我全部都已经会了,咱还是算了吧?”说着眼神一亮:“爷爷,我还是跟你学说书吧,就说那个《破镜重圆》的故事怎么样?” “你个混账小子,看我不收拾你。”老者听到李奇的话,顿时鼻子都气歪了,抄起案桌上的戒尺就朝李奇打去。 ………… 李奇今年已经十七,在宋朝,这个年纪的很多人都已经结婚生子,这个年纪在二十一世纪只能算作一个孩子,所以就算是老爷子向他说过很多次结婚的事情,都被李奇以各种借口拒绝了。 李奇的前身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当时的名字也不叫李奇。那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也有了家庭孩子。一次因为公司组织的在山区旅游,他不小心失足掉下了天坑,那天坑犹如永远没有底一样,他只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直往下坠落,最后直到失去知觉,清醒后他的灵魂已经投胎到了宋朝。 投胎后,李奇的记忆开始并没有完全觉醒,他觉醒记忆是七岁,那时刚好他的父母被金人杀害双双去世,只留下年过六旬的爷爷带着他一路逃到杭州,也就是现在的临安。 一路南逃,爷孙两没有任何钱财,使得李奇在这段时间也尝到的各种人间冷暖,爷孙两一路乞讨,吃过树皮,也饿过肚皮,风餐露宿,从来没有吃饱过,路途中老爷子还生过一场大病,要不是李奇悉心照顾,老爷子估计就挺不过来了。 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李奇来说非常深刻,来到临安后,因为老爷子曾经是读书人,所以李奇就撺掇老爷子去勾栏瓦舍之类的地方去评书,他则是给老爷子写一些小故事之类的作为评书的话本。 在宋朝这样的说书人又被称为“说话人”,瓦舍里的“说话”包括讲经,合生,小说和讲史,老爷子就是一个讲小说的人,靠说书赚点钱,这样也勉强能够糊口。 因为李奇从小聪明伶俐,所以老爷子一直想让李奇靠科举,还把他送到了一座书院里面上学,而李奇也没有让他失望,才十六岁的他就过了县试和府试变成了一个秀才。 不过李奇却没有当官的意思,学习起来一直都是吊儿郎当的。不过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是从他记忆开始苏醒时才出现的情况,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让他看上一眼,他就能够把这个东西记得牢牢的。 他所读的书院名为《杭州书院》是朝廷官办的一所书院,而书院的所有藏书几乎都已经被李奇看完,所以对于学习,李奇已经没有了丝毫兴趣。 虽然老爷子说书赚来的钱并不多,但是足够爷孙两生活,后来爷孙两在临安城的平民区租了一个院子,日子安定下来后,老爷子就决把他送去书院读书识字,想让他考个功名,以后也好出息。 后来李奇就不愿意去书院学习了,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的书籍都看完了,并且还牢牢的记了下来,除了看了很多藏书之外,他还学会了一手漂亮毛笔字。 从七岁觉醒,到现在的十七岁,李奇已经彻底融入了宋人的生活。至少很多地方他和宋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如此,但是他在外人看来还是有很多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性格独特。 再者,他的觉醒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觉醒,开始的时候李奇的脑海只是闪现一些零碎的记忆画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醒的零碎记忆越来越多,而这些记忆也深深的改变了李奇的性格。直到前段时间,他的记忆才全部觉醒完毕,很多零碎的记忆片段才拼凑完整,李奇好似瞬间悟了一般,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前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让他感觉非常惊喜。 “李老头,李老头在么?” 李奇正躺在床上睡懒觉,隐隐约约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仔细倾听,原来是“房东”赵四,这时李奇也醒了,连忙一骨碌下床,跑出房间,走到外面打开了院门。 “赵伯,我爷爷说书去了,还没有回来。”李奇打开屋门,门外是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男人,一脸络腮,头发胡乱的扎在头上,看起来很是邋遢。 “李奇,你爷爷什么时候回来?”赵四听到李奇的话,上前问道。 “赵伯,我爷爷估计得戌时才会回来,您找我爷爷有什么事情么?”李奇让开道路,让赵四跟着走进了院子。戌时也就是差不多晚上七点到九点左右。 “是这样的。”赵四边走边说:“这座院子已经被卖掉了,所以我来通知你们一声,免得到时候你们还不知道。” “啊?”李奇有些没有反应过来。 “嗯,就是这样。”赵四向李奇解释了一下原因,原来是城里的一个权贵看上了这座院子,想要把这座院子买下了。 “你们还是重新找一个房子租住吧,我算算,差不多还有十天时间他们就要来了,十天之内你们就搬走吧。”赵四倒着手指算了算说道。 “可是我们已经交了一年的租金了啊。”他和爷爷李居在这里已经住了十年,突一听到这样的消息,顿时就觉得有些不舍。 “租金我会退给你们的。”听到租金,赵四淡淡的说道。 “赵伯,这院子卖了多少钱?”李奇听到赵四的话,有些忍不住好奇的问道。他知道自己和爷爷租房子时一年的租金是九百钱,差一百钱就是一贯了,与二十一世纪的购买力比起来,相当于一头猪的钱。差不多有上千多。 不过古代的钱确是无法用一种物品定价,就比如米价。现代的米价是一块五,在南宋一贯钱能够买一石米,差不多一百二十斤左右,按照现代的米价也就一百八十块左右。但是按照猪rou价算,在现代却涨了十倍。如果按照一贯买一匹布来算的话价格更低,一匹布也就十来米长,质量一般的布批发十几块就能够搞定。这就是现代工艺与古代手工的差距。如果说一匹宋代那种质量的布在现代能够卖一千块的话,所有人都要笑掉大牙。 “不多,才一百三十贯。”赵四有些得意的说道。 “嘶!”听到赵四的话,李奇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百三十贯钱是多少?李奇心里暗暗算了一下,差不多有……一贯等于一头猪,一百三十贯等于一百三十头猪等于二十万人民币左右,在宋朝也等于一百三十石米,在现代等于三四万人民币的购买力,两种价格取平均价,差不多有十三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如果按照李奇爷爷现在每年不到四五贯的收入,需要不吃不喝的积攒三四十年,这太恐怖了。 李奇被一百三十贯唬住了一下,好半响才说道:“等爷爷回来了我会跟他说的。” 送走了赵四,李奇开始思考了起来,他记忆觉醒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都是爷爷抚养自己,如今自己也长大了,是应该考虑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了,总不可能让老爷子养自己一辈子吧?
晚上李奇做好了晚饭,老爷子李居也悠悠的从临安城里走了回来。 吃饭的时候,李奇把赵四白天的事情向老爷子说了一下,老爷子并没有说什么,既然人家已经把房子卖了,那么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而且对方还会把租金退回。 随着南宋朝廷迁今天正式将杭州改名临安并作为首都后,临安的地价就开始越来越高,就是在这城外的地也算是沾了光,能够卖上一些好价钱。赵四这坐院子要是换做以前的话最多只值五十贯,现在虽然涨了这么多,但以后肯定还会涨,赵四把这院子卖掉也不知道划不划算。 吃完饭,老爷子却要考究李奇的学习,李奇哪里还有这心思,他现在满脑子里都是想着如何自己赚取。 第二天李奇拒绝的老爷子让他在家安心读书的要求,而是屁颠颠的跟着老爷子来到了临安城。 虽然李奇来临安城已经很多次了,但是每次进城他还是感觉有种旅游的感觉,而且还是古代城池一日游。 从东门进城,李奇和老爷子两人每人交了一钱的入城税,两人酉时进城,此时已经是夕阳西下,眼看太阳就要落山。爷孙两来的时候已经吃过晚饭,倒是不用在城里吃了。 老爷子说书的地方是临安城一处著名的瓦舍,名为‘蒲桥瓦’,这瓦舍共有十几坐勾栏,每坐勾栏几乎全天不分时间的演出,有演戏曲的,说书的,杂耍的,还有妓馆,等等等等。 在宋朝,勾栏并不是后人想象的那种**,勾栏被与**挂钩是在明朝以后,现在的勾栏只是宋人老百姓玩乐的地方,看戏,听评书,看杂耍,听曲,看摔跤……等等等等。 说书也就是评书,据说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不过并没有得到多大发展,评书开始得到发展是在唐朝,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对大众讲经,分僧讲和俗讲,俗讲就是说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精彩,后来发展成为了《唐传奇》之类的流派,到宋代形成话本。元明时才经过一些人的总结记录加上个人的改编形成演义一类的小说,比如《封神演义》等等……可以说评书人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形成,一直发展到现在。 临安如今已经成为南宋的国都有七八年,城里里面差不多建设有了二十几座瓦舍,约有几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几百或上千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在临安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两万至五万人,一年累计观众达七百万到两千万人次之多,可见临安的勾栏市场是多么的火爆。 临安的勾栏全天下闻名,很多喜欢戏剧的人都会不远千里来到临安,在临安的瓦舍勾栏中看几出戏剧,而临安本地人更是不用说,很多人几乎每天都来。特别是晚上,很多干完农活的百姓也会装门进城来看戏,勾栏瓦舍的兴起,这对古代那极为缺乏精神享受的人来说,不异于如同现代人的电脑,手机和电视。南宋百姓的生活也因此过的极为充实,据历史记载,就连南宋的皇帝赵构都很是羡慕百姓的生活。 老爷子说书的时间段大概是从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左右,趁老爷子说书的时候李奇却是到处闲逛起来。 到了晚上八点多的时候,老爷子的评书就完了,两人点着一个灯笼就回家了,临安城是没有宵禁一说的,所以全天都不关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