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汉祚高门在线阅读 - 1100 乡境动荡

1100 乡境动荡

    琅琊郡治金城中,王允之满眼血丝,神态疲惫到了极点,可一旦显迹人前,便要努力强打起精神,摆出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

    他刚刚从练湖的埋伏地点赶,这几天除了设伏之外,他也在大索琅琊周边郊野,虽然没有发现有大规模兵众集结迹象,但并不意味着琅琊周遭隐患已经解除。

    沈充去向、生死如何仍然是谜,从青溪遇袭遁逃后,这个人便似乎彻底消失在京畿周边这一片天地中。然而正因如此,王允之越发笃定这一定是沈充早已经计划好的,其人必定躲在近畿某一个角落中,以一种老猎手的超强耐心等待时机,随时准备发起致命一击!

    而且沈充所选定的目标,首选必然是琅琊。因为畿内眼下各股势力交融错杂,沈充既没有必要、短期内也没有力量再次返这一团乱局中去冒险。

    但就算明知如此,王允之眼下已被裹入大势中,身不由己。都内再次传信,他若再不引众入都,那么就要做好困死乡土的准备。

    事已至此,台内决心如何无需怀疑,就连皇帝和皇太后这一不稳定因素都已经被台臣合力控制软禁在了建平园,怎么还可能容忍琅琊这一股乡众力量游离于外。

    这样一个局面,本就是王允之费力营造、努力诱导的一个结果。就连庾家兄弟出面软禁皇帝和皇太后,都是可以预期的一种可能。如果他们兄弟还想着只拿好处不作付出,那么且不说自身安危如何,分陕必为所夺!

    一时的阴谋不算出奇,真正强的阴谋就在于一旦踏足落脚便不能抽身,胜负仍是难测,只能一次次落下更多筹码。

    而台辅们之所以不能从容,就在于他们有一个要限制江北势力的执念,要化解原本沈氏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一旦当江东发生动荡,他们首先要警惕的不是那些作乱者们罪过如何,而是担心江北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南来问政,趋向于闭门解决,最大程度的保全实力。

    王允之的计划从发动要推进,除了两个意外之外,大体走势可以说是都按照他的预判在走。

    而这两个意外,才是最要命的地方,第一个自然是沈充的逃窜出局。这给整体局面演进都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谁也说不准沈充会在何时突然冒出来。而现在这个风险,将要由琅琊王氏并乡众承担。

    另一个意外便是郗鉴的死,郗鉴的死令得下一步局面提前出现,那就是群臣暗结,彻底把持住君王与皇太后。如果郗鉴不出意外,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江北真正有了明确军动的情况下。而多出的这段时间,便是王允之巩固退路的时间。

    可是现在他这点时间也被抽掉了,局势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作为始作俑者,他如果到了这一刻还要游离在外,那么等待他的结果就是必死无疑!

    所以王允之不得不再返金城交代一下后事,一方面吩咐家人子弟谨守门户,一方面也与坐镇金城的蔡谟稍作商议:“金城虽然分出三千部众,但所存仍达四五千故旧部曲并乡勇,若得善用,守乡无忧。况且台内也不会坐视畿边再生动荡,就算有乱众冲击,只要能稍抗一两日,宿卫精锐顷刻即至。”

    蔡谟认真倾听王允之叮嘱,其实以他的资历也无需被这晚辈耳提面命,但眼下心境实在是不乏惶恐并纠结。被裹挟到琅琊来,于他而言实在意外之祸,但眼见那么多青兖徐人家都加入进来,自然也难免乡情义气半推半就。

    但若讲到对于前景,蔡谟却是非常的不乐观:“眼下都内即便得于协统,精勇人众较之江北都有不及,想要隔江勾划以谈,无非诉求权制而已。但若貉子过能受于权谋所制,不至于进成如此独大之态!今次乍起,前途如何,仍是堪忧”

    王允之离开后,乡事便要完全仰仗蔡谟,此时听到蔡谟这么没有信心,略作思忖之后,便以手轻沾茗茶,在案上勾划两字。

    “”

    蔡谟垂首一望,心内已是倒抽一口凉气,他虽然极尽畅想王允之险恶,但没想到这个后进较之他想象中还要更加险恶几分。这种事情,在任何年代都是不可提及的禁忌话题,而且怎么看都是江北的貉子更加有资本而非弱势的台城。

    然而貉子最大的一个劣势就在于出身,若是不能协调相忍,可以,往年侨人怎么把法统带来江东,那么就再怎么带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若论及真正所失,无疑沈氏的损失要更大得多!

    蔡谟深吸一口气,继而闭上了眼睛,一副不敢深思的模样,只是脑海中不由自主泛起早前皇帝予他厉斥的画面。

    “此事自存心中,不必深究细论。如何论断抉择,终究还要台辅苦恼。至于我等乡士,眼下也只需善守乡境,抚定乡情罢了。蔡公若觉独力为难,不妨再请京府刘公入郡为辅。沸汤只是暂时,不久自可诸事悉定。”

    结束了与蔡谟的谈话,王允之又将王彭之唤来,吩咐他要严守乡土,同时准备伺机配合晋陵王耆之夺下大散关这一东去通道。虽然这些布置眼下未必有什么明确目的,可是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奇效。

    外事都已交待完毕,王允之才又让人将他幼子王晞之领入,上前轻抚其顶叹息道:“你父所为,善恶无论,保全家祚用心始终如一。异日无论成败如何,我儿无需以父为耻。归乡之后,在家敬奉亲长,遇事善作深度。即便不以先贤古事鞭你,近及眼前,吴中梁公冲龄而救家门倒悬之危,你也不要因年幼而有松懈,以此常作自勉!”

    说完后,王允之才手扶佩剑,在百数名亲众部曲簇拥下行出金城,汇合在练湖埋伏的余众,直往覆舟山而去。

    随着王允之抵达建康,畿内这种同盟形式总算得以完整。褚翜一系司豫乡众以石头城为中心,而青徐人家则汇集于覆舟山并城东周边,台内政事交由何充暂作主持,而庾家兄弟则分成一内一外,庾冰在内拱卫建平园,庾翼在外率众把控都南。至于庾翼此前夺取的宣城,则再次交了褚翜手中。

    经过了一番喧哗sao乱,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来,都内局势再次归于平稳。所以诏命也再次得以通畅,此前一直悬而未决的徐州继任问题也终于通过诏确立下来,梁公沈维周也再次得以加官,都督徐州诸军事。

    随着诏令过江,江东各方也都是战战兢兢,如果沈维周领受了这一官职,那么眼下的危机便算是已经渡过了一半。

    当然这当中还是有些不可控的因素,比如沈维周甘不甘于接受当下的局面?至于此前皇太后究竟有没有发出苑诏召沈维周过江平乱,随着皇帝和皇太后都被严控起来,这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就算沈维周能够拿得出,那必然也是伪诏!

    与此同时,在没有了内部掣肘纠纷分神之后,台内也终于再次抽出了精力和人力,继续大力搜查沈充的下落。无论其人是生是死,一定要调查出一个准确的结果。

    还有就是整顿近畿周边吴人的聚居地和乡众团体,同时丹阳郡府特命严索吴人乡众于近畿经营置业中诸多不法,凡有入讼,则必严惩!

    然而,这种平稳肃穆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各种异兆便频频生出。首先便是近畿周边郡国之中频频出现疑似沈充的踪迹,宣城、义兴乃至于京畿近畔,都屡屡有人汇报。

    很明显这是沈充的疑兵之计,由此似乎也证明了此前沈充遭袭的确是他用诈脱身。

    而类似的信报,台辅们却不敢公诸于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sao乱,但是对于每一次的汇报又都不敢怠慢,哪怕百次里有九十九次都是假的,但只要有一次是真的却被他们忽略,对于当下局面稳定便是一个致命的疏忽。

    所以,诸多宿卫也都各自拆分成小队伍,无头苍蝇一般追逐着疑似沈充出没的痕迹。这不免造成一个甲兵频频有动的现象,甚至于此前没有被波及到的偏乡远邑民众们也渐渐察觉出时局的微妙,各生凛然之感。

    如果说沈充的时隐时现,只是令台辅们头疼不已,整体上还难动摇来之不易的平稳局面。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便简直就是要人老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则流言悄然出现,于畿外郊野散开,继而便快速传播到了建康城内。这则流言的内容便是,台中已经决议,将要将宣城、义兴、丹阳、晋陵、吴郡等地割划出来,侨置南徐州以土断大置侨民!

    流言在野中传播极快,当台内群臣得知时,已成不受控制之态。几乎在同一时间又有信报传来,秣陵、曲阿等各县之间,都有不同寻常的乡众集结流窜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