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巨浪在线阅读 - 新书《血沙》,求支持!

新书《血沙》,求支持!

    按照服役时间:太平洋号,印度洋号,大西洋号,北冰洋号,爪哇海号,北海号。

    ****

    如果说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开启了“超战列舰”的时代,那么帝国海军对这种战列舰并不是感到完全满意,最大的问题还是火力密度。

    帝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九门主炮很难在海战中发挥出足够的火力密度。

    提高火力密度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主炮数量。虽然提高主炮的射击速度也能增强火力密度,但是提高射速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过快的射速对主炮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而在海战中,不管是近战还是远战,只有打击对象是敌人的战列舰,主炮就得全装药发射穿甲弹,而不可能减少装药量,以降低穿甲弹的穿透威力。射速过高,将导致炮管无法及时散热,从而导致膛线快速磨损,最终使炮管迅速报废。

    另外,提高射速也不但不能保证炮击精度,还将迅速消耗炮手的体力与精力。

    反正,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考虑过提高战列舰的主炮射速。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在提出下一级战列舰的战术指标时,就明确提到,至少要增加两门主炮。显然,最可靠的方案像省级乙型战列舰那样,通过加长舰体,增加舰宽来增加一座三联装炮塔,使主炮的数量达到十二门。

    因为海军元帅级的最后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华华领导的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队伍完成的,所以海军这次直接将设计工作安排给了江南造船厂,并且再次任命汪华华为总工程师,负责该级战列舰的所有设计工作。

    只是,汪华华并没有能够看到这级战列舰最后的英姿。

    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因为多年积劳成疾,帝国最伟大的,也是最有才华的舰船设计工程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病逝的时候,汪华华年仅51岁。可以说,这个年纪是绝大部分船舶总工程师的黄金年龄。在此之前,汪华华一共主导了七级战列舰,三级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并且在其他十多级战舰的设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毫无疑问,他的成就几乎是所有后来者都无法超越的。

    去世之后,帝国海军、帝国议政院、帝国内阁与帝国皇室先后追授其最高荣誉勋章。

    汪华华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唯一荣获了“海军荣誉勋章”,“帝国议政院荣誉勋章”,“帝国荣誉勋章”与“帝国皇室荣誉勋章”的船舶工程师。另外,帝国皇室还追授其为帝国世袭伯爵,其爵位由其子嗣继承。

    可以说,这些巨大的荣誉都不足以表彰汪华华在战争期间为帝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也许,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灿灿的勋章,而是由他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的雄伟身姿吧。

    当然,战争不会因为汪华华的离去而停止。

    在由江南造船厂的副总工程师完成了最后的细节设计之前,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一批六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海洋”级战列舰。建造工作随即就紧锣密鼓的展开,当时很多工程师与老资格的技术工人都自觉的放弃了休息时间,似乎他们想用亲手建造的战列舰来告慰已经离去的总工程师,让汪华华的在天之灵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热量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级战列舰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军元帅级还短了三个月!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65750吨,满载排水量:73200吨,最大排水量:78450吨;总长:287.6米,水线长度:274.5米,型宽:37米,吃水:12米;定员:2284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七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3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9节,续航力:21000海里/16节。

    主炮:12门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舰炮,副炮:24门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舰炮,速射炮:20门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舰炮。

    主装甲带:350-480毫米,装甲甲板:220-270 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很明显,海洋级是海军元帅级的火力加强版。

    其实,在汪华华的最初设计构想中,不但要加强火力,还要全面加强防御,以应对美国海军的波多黎各级战列舰装备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胁。以当时的条件,标准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吨以上,从而使战舰的航速降低到27节左右。

    只是,在完成最终的设计之前,汪华华就去世了。

    接替他的副总工程师没有能够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设计,而只是简单的加强了战列舰的火力,没有将防护水平同等提高。

    当然,防护上的问题并不严重。

    本来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设计的,而美国的十八英寸舰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情况下,穿甲能力比帝国海军的450毫米舰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是足够的,因此就没有多大的必要加强海洋级的防护能力。

    当然,从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虑,加强防御不会有坏处。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级设计,并且建成服役的战列舰,海洋级代表了战列舰——这个称霸海洋数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终极实力,也绝对算得上是战列舰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论排水量,论火力,论装甲防护,无一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当然,随着大战进入尾声,海洋级也成为了战列舰的绝唱。

    当时,帝国海军订购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战争结束前建成服役,最后两艘拖到了战后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国内阁政府削减了军费投入,特别是海军的军费。另外,海军得把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来建造登陆舰,建造其他各类更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战舰。

    结果,第二批六艘的订单还没有下达,海军就撤消了建造令。

    相对而言,六艘海洋级战列舰在战后的命运要比那些在战争结束之后就陆续退役,并且拆解出售的战列舰幸运得多。

    战后,六艘战列舰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后被封存。

    在随后的数十年之中,六艘战列舰由先后三次重新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为帝国继续征战。

    最重要的是,这六艘战列舰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后,均返回了出生地,并且改建成了海军博物馆,供帝国百姓,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游览。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多年,帝国的年轻一代仍然能够在这六艘停靠在码头旁的战舰上体会到当年先辈驾驭着它们征战全世界的飒爽英姿。

    可以说,六艘海洋级战列舰退役之后,在另外一个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作为教育帝国百姓的工具,海洋级在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帝国海军强大实力的同时,也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数百年来先辈为国家强大,为民族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更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海洋与海军的重要性。

    如同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壮的战舰之后,都会萌发参加海军,在海洋上为帝国建功立业的念头一样。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踏上海洋级战列舰的甲板时,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萌发同样的念头,谁能保证他们中间不会诞生如同陈渊洋、袁承宗那样的,驾驭着战舰,为帝国在四大洋上征战的海军名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