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在线阅读 - 一九八 狼来了

一九八 狼来了

    藏区的情况,和鲜卑,匈奴,突厥等部落野人的时代,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传统藏区分为三大块,卫藏,康区和安多。卫藏是藏区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岗波仁齐峰下是藏区诞生的一神教的雏形:苯教。苯教的人虽然保留了原始萨满教和多神教的种种特征,但它提出一个概念“世界的中心”。也许是受到岗波仁齐峰的影响吧。总之,印度教也把这座山视为世界的中心。但这两种原始多神教形式存在的宗教始终没跨过一神教这道门槛。他们都起源于公元前15世纪,而犹太教在500年前已经实现了一神教。很多迹象说明,现代人类和现代文明的火种,也确实是由西向东传播的。这个宗教是象雄古国的国教。同理,象雄古国也是有象雄族,和他们征服的其他民族组成。由他们爱搞宗教发明的形式来看,他们很可能是本地土著,与印度人关系匪浅。

    卫藏地区另一个民族就是羌族人(羌族王姓姜,姜太公家是也),其中两只名为唐旄(这个似乎不姓姜),他们推翻了象雄在卫藏东部的统治,当然被发羌后来居上了。唐旄的历史记录说明,他们本来居住在天山南麓,葱岭一带,后来烧当羌首领迷唐,也很可能就是唐旄部落中唐字的由来,被东汉军队打败,部落残存不到一千人,这很可能是皮肤较黑,面貌较丑的一千人南下投奔了发羌部落。发羌部落也就是蕃民族的祖先。

    康区是以昌都地区为中心的地区,这个地方鱼龙混杂,商业繁荣,什么人都能在这里讨口饭吃,也因此成为绝佳的文明庇护地。原始状态的藏缅语系在此地比比皆是。藏缅语是什么地位?比上古汉语还要早的地位。在汉语界,客家话大概就几百年前,粤语大概一千年前。藏缅语呢?要倒数至少5千年前,咋形容呢?那可是夏商周和三皇五帝说的语言……

    安多地区,在藏区的北部,与吐谷浑地区接近,但是更荒僻。卫藏地区的藏语和汉语一样,带声调,安多地区的藏语连声调都没有,纯部落游牧民。这一点也可以侧面证实,藏区居民也是从羌区往南往东迁移,与汉族祖先征服黄河流域有共同的起点。

    禄东赞就是卫藏人,他出生在山南地区,蕃民族的发羌部落,在拉萨的南边,喜马拉雅的北边。按照现在的说法,可是根正苗红的吐蕃王室血统。年轻的时候,他还干涉过印度的内政,整死了意图对唐使王玄策不利的魔羯托王国篡位的大臣……总之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吐蕃骑兵从喜马拉雅山口南下,靠7000人就攻占了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舍城拉杰吉尔。这个地儿也许比不过印度十六雄国其他牛都,但释迦摩尼当年就是在这里修行(没成功的**丝状态),此地也是玄奘自费留学的第一站那烂陀寺。佛教圣地灵山,灵鹫山,南海观音的竹林精舍,佛陀证道的菩提树,都在这王舍城附近。请问现在取经要怎么走?飞印度坐火车在拉杰吉尔火车站(Rajgir)下车南走3公里就到灵山。想参观那烂陀寺的请走北2站下车(Nalanda),想参观佛陀正道处请坐公交车在灵山西南50公里的菩提迦叶站(Bodhgaya)下车。请各位乘客带好行李,欢迎下次乘车。

    所以吐蕃征服过印度的一部分,身为中华民族老祖先的好基友后代,也算给我们涨了一些脸:印度估计在所有时空都干不过我泛羌民族。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王玄策出使印度,走的是吐蕃国,基本上是直线进发。为什么玄奘自费去印度留学,走的是西域呢?因为当时正好吐蕃国处在辞旧迎新,推翻象雄,建造羌族新世界的关键时期。加上玄奘一个自费留学生,连通关文书都没有,自然只好绕远路啦。哈哈哈。

    在印度和大藏区横行无忌的禄东赞,除了根正苗红,也具有一切事业上升期民族带头人的所有特点,冷静,自信,有魄力,行动力超强和野心勃勃。

    他得知唐兵进攻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慌张。张口就问:在哪里?多少人?那些部落传来了消息?

    藏区这么大,但确和禄东赞的后花园没什么两样。信使报告,安多地区的乌海城和河口都出现了唐骑兵的踪迹。人数大概几百人到一千人不等。已经持续了十数日。禄东赞连地图都不用看,迅速的浮现了附近的地形和局势。

    禄东赞是极力不希望大唐插手青藏高原的事务的。在他看来,青藏高原就是自家的土地,所谓白兰部落,吐谷浑部落,注定都是给自己当小弟的。你大唐统一了中原也就算了,现在还来青藏高原来插一脚,当吐蕃勇士是吃素的吗?他不愿意开战。可是在草原上混,面子是最重要的。现在唐骑兵来打吐蕃国的脸了,不还击一下,那以后他禄东赞的脸往哪儿搁?

    于是禄东赞大手一挥,下令让安多地区的长官,达延头人带着人去收拾唐军。这个时候,已经是七月十日。同时,他也从王都出发,前往前线附近督战。

    达延早收到消息,拿到禄东赞的命令之后,连夜组织队伍开始追唐军的消息。可是唐骑兵们狡猾的很,打一枪就跑,根本不让你抓住踪迹,而且可疑的是,这只唐军和往常的唐军不太一样,他们似乎不止一名主帅,而是同时有三四只军队,让人摸不清主力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其实达延的人马奔波了三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唐军在乌海城附近没有据点!

    达延犯了难。他只好带着六万人马,进驻乌海城,打算唐军下次来了就杀出去。可是唐军发现吐蕃骑兵集结——所谓集结,其实就是平时闲在家放牛放马的游牧民集中起来,跟着队伍走。唐军就远远的吊着,你说六万人马去追几十人?不现实啊!达延受不了了,带着队伍就朝白兰道方向压过去。他就不信,自己占了白兰道,你唐军难道往我大吐蕃内逃?

    唐军没有逃,只是在穆格川附近游荡,达延带着人马杀过去,唐军一触即溃,四散向吐谷浑方向奔逃。如是再三,达延不敢太接近鄯州和吐谷浑部。于是就带兵返回了乌海城,并且向禄东赞发回了捷报。

    “唐军不堪一击,我们连战连捷,把他们赶回了鄯州地界。”

    禄东赞拿着战报,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出使过唐朝,心里很清楚唐朝的官僚制度。带兵的主将,如果被杀的丢盔弃甲,是一定会被免职责罚,换将再战的。但达延的战绩在那里摆着,千真万确,只要达延带兵杀出去,一定没有唐军敢接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禄东赞也逐渐放下了戒心。在他看来,这可能是唐军为了警告吐蕃打下了白兰部,继而图谋吐谷浑的警告。

    “伏俟城我也去过,虽然城池不怎么样,但这里我是一定要拿下的。就算有唐军撑腰,吐谷浑也抵挡不了我大军的攻击。”

    经过一番思考,考虑到已经从大唐抢来了媳妇,他觉得有必要用草原文化教训一下唐朝廷的各级官员:

    “在草原上,谁的拳头大才是真理,除此之外,别无二理。”

    禄东赞征发了三十万大军,连同乌海城已经集结的达延的约十万人,四十万吐蕃大军,将计划向伏俟城进发。

    在他看来,吐谷浑的人不是笨蛋,在绝对的劣势下,除了逃窜,连直面他的勇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