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华夏风云五千年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宣帝给予赵充国足够的信任,西羌之乱得以平定!

第一百二十章 汉宣帝给予赵充国足够的信任,西羌之乱得以平定!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看了赵充国的分析,外加屯田的准备,汉宣帝心里也是一动,能省事谁愿意费事啊!可他心中还是有好多事情没弄明白,就又给赵充国回了一封信。

    问将军好,我看了你撤退骑兵留一万人屯田的计划,写的很好,就是不知道,如果按照将军的计策,几时能消灭敌人?能不能把问题彻底解决,您再好好考虑一下,给我一个答复。

    赵充国看皇帝有支持自己的意思,心中很是欣慰,就再次给皇帝解惑。

    臣听说,军队作战最好的结果,是能以最小的损失得到最终的胜利,所以要多在战前准备上下功夫。其实打仗这个东西,不一定百战百胜就是最好的,能不打就不要打了。可既然要打了,最好是要让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找机会去战胜敌人。

    羌人的生活习惯虽然和我们不一样,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懂得趋利避害,爱护亲人害怕死亡。如今他们失去了肥沃的土地和茂盛的草原,寄居他乡远离故土,每个人都是心有怨言,不愿意打仗的。如果这个时候,您下令撤军不打了,只留下一万人屯田,这可是顺天时应地利抓人心啊。我们就可以坐等敌人露出破绽,就算他们不会马上归降陛下,我想也可以在一年之内解决战斗。之前羌人的集合被瓦解之后,前前后后就有一万零七百多人投降,还有七十多批自动离队的,这些都是可以坐等羌人瓦解的信息。

    为了让皇帝心里踏实,赵充国还列举了屯田的十二点好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后他又情深意切的给汉宣帝写到,陛下,我们留下来屯田,就能得到这十二种好处;现在就出兵攻打羌人,就会失去这十二种好处。臣赵充国能力有限,又有点老糊涂了,肯定有想不到的地方,希望陛下能召集群臣讨论臣的说法,看看哪些能用,您就挑着用吧。

    数天之后,赵充国接到了汉宣帝的答复。

    老将军好,您说的十二点好处我都看到了,依你的说法,就算不能全歼敌人,这战争一年之后也可以结束了。就是不知道你说的这个一年,是指到今年冬天,还是什么别的时间。将军没有想过吗,要是敌人知道我们大规模撤军,会不会重新集合起来,攻打我们种田的人和守护的士兵。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听说有些归顺我们的羌族部落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归顺了汉军,还向汉军报告了先零部的位置,可汉军一直不采取行动,他们会不会向以前一样,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我们和先零一起打啊。现在归顺我们的羌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们不出兵打先零,他们会不会因为害怕而重新投靠先零?希望将军把这些事情考虑周全,再给我做个汇报。

    赵充国这会明白了,哎,怪我啊,怪我没有给皇帝分析透彻,这回他就详细具体的给汉宣帝上了奏折。

    陛下,用兵之道以谋划为根本,所以多谋者能战胜少谋者。对待羌人的问题,我是做了详细谋划的,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先零的精锐部队,现在也就剩下不到七八千人,他们为了这次谋反,丢失了土地,客居他乡,正忍痛挨饿,面临崩溃。其他的羌族部落,因为知道了天子之前下过诏令,捕获斩杀有罪之人可以免罪领赏,所以现在很多部落都去抢先零的弱者和牲畜财产,反叛先零投降我们的人是越来越多。我认为,彻底征服羌人,最迟就在明年春天。

    至于撤军之后的安全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大汉北边从敦煌到辽东有一万一千多里,守卫边塞和烽火台的官兵却只有几千人,可敌人多次用大部队来攻打,都占不到便宜。现在我们计划留下一万多人屯田,这里地势很利于防守,又有高山方便瞭望发送报警信号,这样我们的各个分部就可以互相保卫。

    我们会修筑壕沟壁垒和瞭望木楼,营寨之间依次相连,再留下充足的兵器剑弩,哪个地方有了情况,只要发出烽火信号,就可以集中兵力以逸待劳。这样一来,屯田既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又能方便防御敌人。就算骑兵撤走以后,羌人看到我们有一万多人屯田,也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归降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还有就是,从现在起三个月的时间内,敌人正是马匹瘦弱的时候,他们一定不敢把妻儿老小放在其他部落,跋山涉水的去入侵我们的郡县。他们知道我们在他们的老家有一万多士兵屯田,也肯定不敢带着家人回到这里,我用的这个屯田之法,就是要他们慢慢的内部瓦解,不用出兵就能打败他们。当然了,可能会有一小撮的敌人去侵犯边境,杀戮百姓,可这是羌人造反之前的常态,也的确没法根除这个问题。

    兵书上说,不是必胜之战,就不要轻易发兵,如果我们现在发兵了,就算不能彻底拿下先零,能让羌人不再小规模侵犯大汉领土也是可以的。可现在的情况是,就算我们出兵了,非但不能阻止他们的小规模入侵,还会失去坐等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但得不到好处,还会削减我们的实力,羌人并不会因为这个害怕我们的。

    还有的就是,我军一旦出击,就等于被牵制住了,如果这样的话,国家的负担就要继续加重。再说我们还有匈奴需要防备,国家要是长期承担对羌作战的运费和军费,国力就会大大受损,我觉得实在不妥。

    前些日子承蒙圣恩,校尉们已经带着钱财去安抚羌人了,而且还对他们宣读了天子的诏令,羌人再野蛮,也会慢慢领悟的。就算他们说过,汉军会不会像以前一样把我们一锅烩,我想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具体举动的,我们犯不上为这个出兵。

    臣私下里也想过,我奉诏出兵,就算用光了陛下的将士,把车马武器丢的漫山遍野,虽然得不到功劳,可最少也能避免抗旨不出兵的罪过。但是这样做只是对不忠于职守的人有利,对皇帝和国家都是没有半毛钱好处。

    臣得陛下信任,率军讨伐不义,却一直不能解决问题,让陛下天天担忧,我已是罪该万死了。陛下慈悲之心,不忍杀我,几次都让我仔细考虑,现在我已经考虑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请陛下明察。

    赵充国连续的上奏书,每次他的奏书一到,汉宣帝都会组织大臣分析讨论。刚开始的时候,赞同赵充国的也就十分之三,慢慢的变成十分之五,到最后有十分之八的人都赞同赵充国。现在皇帝已经彻底相信赵充国了,他再次给赵充国回信。

    老将军辛苦了,您说的很好很详细,我同意了。请把需要撤回和留守的人马数报过来,您要保重身体,多多吃饭,千万珍重啊。

    信虽然是这么写,可因为破羌将军和强弩将军还是极力要求出击,又考虑到前方屯田军队过于分散,汉宣帝还是同时采用双方计策,在准备屯田的同时,让二位将军出兵攻击。几次进攻之后,强弩将军降服了四千多人,破羌将军杀敌两千多人,赵印连杀带抓的也解决了两千多人。再看没出兵的赵充国,投降他的却有五千多人。

    汉宣帝现在觉得心里踏实了,就下令撤军,留下赵充国在前方屯田。到了第二年五月,赵充国给皇帝上书。

    陛下,羌人原来大概有五万人的军队,被杀的有七千六百人,投降的有三万一千二百人,淹死和饿死的有五六千人,现在没有归顺汉朝在外面流窜的,不超过四千人。他们的部落领袖已经说了,一定会把他们抓回来,不给汉朝添麻烦。就是请求我们撤走屯田部队,好让他们重返家园。

    汉宣帝准奏,就这样汉军撤回,羌人之乱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