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汉瓦在线阅读 - 关于公孙瓒家族的探究

关于公孙瓒家族的探究

    前几天有书友对本书中公孙瓒和公孙琙的关系做出质疑,特附上一篇博文来解惑,至于确实与否老风不做评价,原本历史的真相从来就不是那些么容易探究的。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普及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连续热播,使公孙瓒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两大“正史”《三国志》、《后汉书》都把公孙瓒以“列传”载入其中。究其根由,既有公孙瓒曾为东汉末占据幽州一方的群雄之一,同时史官的曲笔渗透了公孙瓒家族是“幽州辽西郡”贵族的典型一脉。本文将以东汉后期“东夷”在“辽西郡令支县”及周边地区的公孙氏家族人物活动,试探寻其家族属“幽州大姓”的历史之秘,供读者、方家共鉴。

    一、公孙瓒生平概述

    公孙瓒(?—199年),姓公孙、名瓒、字伯珪,汉族,约东汉元嘉年间出生于辽西令支(治今河北迁安市)。东汉末献帝年间占据幽州(治蓟县即今北京广安门附近)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曾为辽西“郡门下书佐”,继为“上计吏”。以孝廉出任辽东属国长史,历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升奋武将军、蓟侯,官爵至前将军、易侯。为当时北方割据中最强大的一路诸侯。攻杀了幽州刺史刘虞后,东汉朝廷授权总督北方幽州、青州、冀州、兖州等“四州”,分派“四州”刺史、郡县官吏(刘备还曾是其青州刺史田楷的协守将领)。统治区域盛时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山东省、辽宁省大部地域。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在军阀袁绍及刘和(刘虞之子)、鲜于辅、乌桓司马阎柔等胡汉联军联合围剿下,公孙瓒败亡(享年不足50岁)。

    就生存、活动时间来说,公孙瓒属于东汉末,而不属于“三国时期”。公孙瓒死后17年(216年)四月,汉天子才册封曹cao为魏王;隔21年(公元220年)十月,魏王曹丕才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无论自曹cao为魏王或曹丕称帝建魏计算为“三国时期”开始时间,都不该把公孙瓒看做“三国时期”的人物,只能是汉末人物。为什么通常都把公孙瓒当做“三国”人物来讲?根源是直至三国归晋一统,东汉一朝的“正史”并没有修出,经历三国末、身为晋臣的陈寿修《三国志》,将公孙瓒纳入《三国志魏志列传》,故相沿成习。

    二、家族成员及宗族

    公孙瓒这支“辽西令支”族人,以公孙瓒为轴点,身边聚集了公孙家族几名近亲成员。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公孙瓒十余年割据幽州的缓冲,使辽东公孙家族统治辽东竟然比刘备占据四川还要多了八年多,前后达五十多个年头;公孙瓒拼杀、割据幽州前后二十年的光景,竟没有和辽东公孙家族发生一次冲突,岂不怪哉?

    公孙瓒的家族,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家族,相互间既不冲突,也不亲密,似乎一直保持着“和平共处、井河不犯”的默契,仅仅是“同姓”的原因吗?这得先从公孙瓒与身边家族成员关系说起,再推测与辽东公孙家族的关系。

    南朝范晔所著《后汉书公孙瓒传》说:“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晋朝孙盛所著《魏氏春秋》记载,刘虞的东曹掾魏枚曾说:“瓒,文武才力足恃。”尽管他出身于世代任郡守的家族,但由于“母贱”,就是说他的生母属于非正妻的妾,甚至地位更低的婢女,在当时同父“子以母贵”的封建礼法之下,公孙瓒是很难得到人们重视的,荫官、袭爵是轮不到他的。因此,只能出任“郡小吏”。公孙瓒没有得到荫官、袭爵的资格,那么,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同父的嫡出兄弟享受了。《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提及的家庭、家族成员有:公孙续、公孙越、公孙范。

    公孙续,公孙瓒之子。建安四年三月,袁绍直接攻到了“易京”(今河北省雄县县城西北)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黄巾军求救。黑山黄巾军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派人送出约定暗号的“密信”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伏兵袭击,公孙瓒大败而自杀。公孙续的下落未再有史籍反映。

    公孙越,公孙瓒从弟(同祖弟)。兴平年末,汉献帝想东归洛阳,公孙瓒派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到袁术处相结好。袁术遣公孙越帮助孙坚攻袁绍部下、阳城(治在今山西阳城西)守将周昂,攻战中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越之死,直接引发了公孙瓒与袁绍的公开破裂。

    公孙范,公孙瓒从弟(有作堂弟),东汉末年军阀,官至渤海郡太守。公孙瓒最初起兵攻打袁绍之时,袁绍畏惧公孙瓒的势力,将自己的冀州渤海郡太守(辖今河北沧州一带)印绶给予公孙范,意图和解。公孙范得到渤海郡太守印绶、获得权力后,立即起渤海之兵帮助从兄公孙瓒攻打袁绍。于是公孙瓒的军事实力更加强盛。公孙瓒败亡后,公孙范的下落未再有史籍反映,是否亡于公孙瓒败亡前,不得而知。

    公孙越、公孙范二人都是公孙瓒的从弟,即同祖之弟,而不是亲兄弟,也就都不是优先于公孙瓒享受荫官、袭爵资格的人。那么,公孙瓒父祖先辈应荫、应袭官爵的享受者在哪里?

    东汉律法中有一种法律叫“三互法”,是专门的官吏地域回避规定,桓帝时制定得更加严格,达到“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致官吏)选用艰难。”原来大意所限仅为同等官职,除不能在本郡(州)为官,甲郡(州)人任乙郡守,则乙郡(州)人不得任甲郡守,至桓帝时的三互法扩大限制范围到:与甲(乙)郡守有姻亲关系的,也不得任乙(甲)郡守。公孙瓒出生家庭属籍“辽西郡令支县”,那么,根据“三互法”的规定,他的享受荫官、袭爵、任职资格的兄弟如果是郡守,是绝不会在辽西郡任职的。查阅史籍,东汉末至魏蜀吴三国建立,与公孙瓒比更有嫡出优势荫官、袭爵、为官的屈指可数。作者推断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次年即灵帝建宁元年)在玄菟郡太守任上的公孙琙具有最大的可能性。《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国》记载:桓帝“永康元年,(夫余国)王夫台将二万余人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琙)击破之,斩首千余级。”

    公孙琙,除《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公孙度传》、《后汉书公孙度传》各有一处记载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史籍反映。因此,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生平始末,对他籍贯、生平也鲜有论及。官至一郡太守,到桓帝末年只靠肯干、立功就从平民爬上如此“二千石”高位是万万不能的,他必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出自世代贵族、荫官、袭爵入仕;二是籍贯不属玄菟郡。首先,从公孙琙把辽东公孙度作为“养子”且没有亲密家族关系来看,可以排除公孙琙籍贯属辽东的可能。在汉代幽州诸郡中,公孙琙出于辽西郡令支县公孙大姓的概率最大。其次,公孙琙名的用字与公孙瓒名的用字如出一辙,写法、含义均为“美玉”的一种。再次,公孙琙收养、栽培原名为“豹”(与其十八岁早卒之子同名同年)改名为“度”,与公孙瓒之子名“续”,也有取义相近的含义。

    公孙度(?-204),东汉末地方割据军阀。字升济,辽东襄平(今辽阳)人。少时随躲避狱吏追捕的父亲而居玄菟,初为玄菟郡小吏(与公孙瓒起步相同)。时玄菟太守公孙琙,“(公孙度)少时名豹,又与(公孙)琙子同年,琙见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通“娶”)妻。后举有道,除尚书郎……”(又与公孙瓒入仕途径相同)迁冀州刺史。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秉政,受同乡推荐任辽东郡太守。各地军阀无暇东顾,公孙度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治襄平即今辽阳)牧。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后被曹cao表举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建安九年(204)卒,子康嗣位。

    公孙度自立后,开疆扩土中,宁可“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也没有沿“辽西走廊”陆路来取辽西郡、右北平郡。当时,辽西郡、右北平郡正是朝廷撤掉幽州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万余步兵、骑兵屯驻右北平(治无终即今天津蓟县),由中郎将、都亭侯升为奋武将军、蓟侯期间。公孙度舍近求远“越海取东莱诸县”,却不攻略近在东南邻的公孙瓒防区,是否与其“养父”公孙琙的嘱咐有关呢?只能等待新的考证。

    公孙模,公孙康手下将吏。公孙康嗣位辽东侯、平州牧,曾派其在新置“带方郡”收集遗民。《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公孙模籍贯、生平不详,但其活动时间、名用字的含义,极易使人联想到公孙范(公孙瓒从弟)其名用字有浓厚的也有取义相近的特征。公孙模与公孙范是否近亲,也有待新的考证。

    三、文始武进的奋斗历程

    《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后汉书公孙瓒传》中所谓“郡小吏”,就是“郡门下书佐”。“书佐”,的职责,仅属掌管文书的起草抄写,地位低下,正是所谓“小吏”。汉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由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公孙瓒虽然“母贱”,还是因“家世二千石”被辽西郡的长官安排了一年一次口头用人合同的“自筹临时”工作岗位。

    公孙瓒“性辩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总(综)说数曹事。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典略》)。他在作“郡门下书佐”的卑微岗位上,不因琐事轻易汇报,都是综合后有条不紊地向太守汇报,说明公孙瓒是一个很有组织、综合管理才能的人。当时,“书佐”这个职位,不过是选拔通晓《史籀篇》、《仓颉篇》等“学童”课本的人充当,文化水平是不高的,应该属于当今的小学程度。为了提高水平,辽西郡“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侯太守不仅把“千金”许配给他这个“帅哥”为妻,又把他派到缑氏山中拜大儒卢植为师读经,刘备就是他当时的同学,并且成为好友。公孙瓒学成后,返回辽西郡被举上计吏。辽西郡太守刘某犯法被囚车流放日南(郡名,今中越边境一带),公孙瓒化装成侍卒赶车陪护,刘某流放途中得赦免。公孙瓒返回还辽西郡,被举为“孝廉”(做官的资格),出任辽东属国长史(太守的佐官),开始走上了做官为宦之路。公孙瓒从任辽东属国长史开始,更加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文韬武功,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光中,一步步创造出自己人生的辉煌——三度“封侯”。

    首封都亭侯。公孙瓒任辽东属国长史时,有一次与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遭遇数百名鲜卑骑兵,他就退到空亭对随行队伍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入鲜卑队伍,杀伤数十人,鲜卑败逃。公孙瓒等人幸免于死,但也损失过半。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不敢进关塞。公孙瓒因此升迁为涿县县令。汉灵帝光和年间,朝廷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镇压凉州人聚众sao扰。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原中山郡太守、渔阳人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东南)、辽西、辽东属国的城池。五年(188年)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接着,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辽东属国。

    二封蓟侯。此后的五六年间,与北方少数民族争战不断。乌桓人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后扩至二三千人)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称公孙瓒为“白马将军”(至今公孙姓、部分孙姓的“白马堂”号由此而来)。同年,汉宗室、东海郡(今山东郯城县)人刘虞到幽州州牧任上后,采取了“主抚、分化”策略,取得了成功。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万余步兵、骑兵自辽东属国迁屯驻右北平郡。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因安抚少数民族有功,刘虞被授予太尉之职,封为襄贲侯,再升为大司马;公孙瓒升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三封易侯。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州黄巾起义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万。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连续两次大破青州黄巾军,阵前“斩首三万余”、“(渡河淹)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初期由于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继而为增强实力,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日益加深。公孙瓒逐渐摆脱刘虞的控制,与之分庭抗礼。在从弟、渤海郡太守公孙范协助下,公孙瓒迫使袁绍退却,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故址在今河北威县境内)。他不再经过朝廷、刘虞的同意,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州牧,并配置了郡首县令。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孙瓒被袁绍及部将麴义所败,退到蓟县(今北京大兴县),与刘虞临近,矛盾尖锐爆发。刘虞担心他反叛,率兵十万攻打他。公孙瓒招募精兵数百人,顺风放火,杀败刘虞,在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家人,回到蓟县。汉献帝派使者段训给刘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统六州,升迁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

    公孙瓒以刘虞与袁绍谋取称帝为罪名,胁迫段训斩刘虞及其妻子儿女于蓟。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汉献帝建安四年,在袁绍与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刘虞幽州旧部兵马联合攻打下,在“易京”自筑楼上引火**。一颗高悬神州北方天际的明星遽然陨落。

    四、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演义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对公孙瓒只是犹如刘备前期恩人一般的存在,是一个武艺不错(二流)的演义英雄,刘备的“配角”。他因与刘备有学友之谊,在讨伐渔阳张举、张纯之乱时就起用了刘备,后使其驻守平原。曾作讨伐董卓联军中的一路诸侯。

    《三国演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一回(第二回)中亮相:“……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一回(第五回)中描述:“……cao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经德州平原县……瓒叹(对刘备)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今董卓作乱……一同讨贼,力扶汉室,若何?’……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cao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绍乃分王匡、乔瑁……公孙瓒(等)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谓刘备、关、张曰:‘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

    “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一回(第七回)中描述:“……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回到界桥。绍驱兵大进……公孙瓒亦收军回寨。玄德、关、张动问毕……”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吕温侯濮阳破曹cao”(第十一回)中描述:董卓被王允与吕布暗杀后,在徐州又爆发曹cao为报父仇而兴兵伐徐州牧陶谦的复仇战。刘备以助陶谦为契机,向公孙瓒借取赵云和数千兵马。“玄德离北海来见公孙瓒……瓒曰:‘曹cao与君无仇,何苦替人出力?’……‘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之后,刘备长期转战徐州,几乎没有与公孙瓒有任何联系。还是曹cao麾下的满宠告知刘备消息:公孙瓒已败于袁绍之手、死于易京。

    小说《三国演义》对公孙瓒的盛时、“三封侯”到急转败亡等过程被“人间蒸发”,以致历史上真实的公孙瓒被人了解甚少。

    (本文转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