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疯狂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七十八章荒唐的花絮

第七百七十八章荒唐的花絮

    这样的口舌之争基本上都是毫无结果的,而迎接吴世恭的聚会也变成了不欢而散。出来的时候,天色已晚。被初秋的晚风一吹,吴世恭也舒服了许多。在刚才,确实有种很压抑的感觉,仿佛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吴世恭也纳闷了。那方一藻和高起潜就是有千条万条理由,不同意自己的救援计划倒也罢了,可为何要让杨振去送死呢?

    难道他们不知道,失去了杨振这三千多兵马,本已空虚的辽东将更加空虚。难道方一藻和高起潜不怕清军趁胜追击,攻打下宁远城和山海关吗?这不是为了区区的政治目的,而把自己的脑袋系在了裤腰带上了吗?真不知道要愚蠢到什么地步,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啊!

    “大人!大人!”

    吴世恭被连声呼唤声所惊醒。一见吴世恭看向了自己,呼唤的周俊吾说道:“大人!学生已经擅自下令,派人快马回汝宁,报平安了。”

    “啊呦!”吴世恭一拍自己的脑袋。这时候的他才想起,进城后自己一直在为杨振之事忙绿,根本没想到要在第一时间向家中报平安。于是他微笑地向周俊吾点点头,道:“是我疏忽了。麻烦思德了。”

    “应该的!”周俊吾犹豫了一会儿,又开口提醒吴世恭道:“方才堂中众位文官都对大人口出恶言。虽大人机智,口战群儒不落下风,但怕转身这些文人就向朝中弹劾,众拳难敌,望大人早做准备,要先上奏章辩驳一二,再派人携重礼至朝中诸公之处多加解释。”

    周俊吾这个提醒是好心。他为吴世恭想出的化解方法也是常用的套路。可是吴世恭却摆摆手,道:“既然我敢说出口,就没怕过他们在我背后使什么幺蛾子。我会寻路上达天听,等会儿回府后,要麻烦思德为我好好参详。”

    “那是一定!”听了吴世恭早有准备,周俊吾也有些放心了。

    “思德你别担心。我这是最后努力一把,只是看着杨副将和那些在锦州、松山守城的儿郎太可怜。如果皇上和朝廷真的不在意我,最多半年,我就回汝宁,管他朝廷有没有谕令。只手难遮天。既然别人都不在意了,辽东的事管我屁事!”

    吴世恭的话,一下子让周俊吾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回到府中以后,吴世恭连夜口述一封写给秦公公的信。在信中,吴世恭要求秦公公与崇祯皇帝说一声。让崇祯皇帝派王承恩或秦公公来山海关,与吴世恭亲自商量天下大局。

    第二天清晨。吴世恭又出关苦劝杨振。让杨振违令留下。并亲自承诺自己会庇护于他。可是被杨振严词拒绝了。目送着杨振的离开,吴世恭也只能无奈了。

    在三天以后,杨振部的溃兵传回来消息:杨振出征以后,至吕洪山遇伏,全军覆没。杨振被俘,而清军令其往松山说降。

    可未走里余路。杨振就踞地南向而坐,并对其从官李禄曰:“为我告城中人坚守,援军即日至矣。”

    李禄至松山城下致振语,城中守益坚。而杨振、李禄皆被杀。

    接下来吴世恭就在山海关安心地等待了。就等着崇祯皇帝和朝廷的决定。并且他趁此机会也要好好休息一下,并顺便安慰一下常柳琴那受惊的小心肝。

    吴世恭根本不知道,就在他等待的时候,朝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弹劾吴世恭的风暴。对于单挑所有文官的吴世恭,无论党派和官职高低,文官们都同仇敌忾,用笔墨为武器,想要把吴世恭给千刀万剐。

    可这些弹劾奏章递交上去以后,却如同进入黑洞一般,都被崇祯皇帝留中。其实崇祯皇帝看到了吴世恭所说的话以后,他也相当的感同身受,在内心中是赞同吴世恭的观点的。只是文官们的声势太浩大了,使得崇祯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崇祯皇帝并不知道,现在京城中有两座府邸是门庭若市。一家就是恭顺侯府,去那里的都是给吴世恭提亲的;另一家是阳武侯府,去那里都是给薛呈麟小朋友提亲的。

    而且那些提亲者都是为吴世恭父子介绍小妾的,各自都有了十几家,而且那些小姐都是出自名门,不是嫡女的,不是出身三品官员以上者,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

    所以这一情况也相当可笑,那些文官一方面在弹劾,一方面却都想要巴结手握大军的吴世恭,完全是一种两面作风。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朝廷中有些理智的官员,都已经看好吴世恭的将来了。

    暂时就不说这花絮了。当朝廷不顾廷臣议论纷纷,任命吴三桂为临时军事统帅,要他“徐图再举”。至于如何再举,崇祯君臣们却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而崇祯皇帝为辽东的军事问题召开过几次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兵部只是强调“宁远现在有兵四万,巡抚、总兵都很得力”,宁远的防务可保无虞。而对于如何解救松、锦四城的围困却根本不提具体意见,好像那是一个应该由总督、巡抚们自己见机而行的小问题。

    既然兵部都对这个棘手的大事避而不谈,那刚刚复职不久的首辅周延儒和他的内阁同僚们就更不愿搅进来。周延儒初回内阁的时候,有一位关心国事的老将军曾拜见他,对他说:“相公入朝,愿首先以松山为急务,那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松锦一失将无所措手足。”但圆滑的周延儒见到事已大坏,此前的布置又同自己无关,就宁愿缩起头来不置一言。至于国家大势如何,那自有皇帝去安排。

    等到吴世恭的汝宁军归至山海关,他主动提出亲自领军,又提出了救援的计划,可是朝中诸臣依然是保持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不赞同、不反对、不发言,就让辽东自行解决。

    而崇祯皇帝也似乎被一次次的打击彻底击垮了信心,对于吴世恭的请求,他也是充耳不闻。所以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信就这么石沉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