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轮回之帝国历史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六章 乾纲独断

第二百一十六章 乾纲独断

    广州,广南都督府。

    禁军兵士在它周围的戒备,近期已明显加强。

    东在文天祥陪同之下,正在院子里散步。他是于景炎十年入秋之后到了广州。

    已经不会再有人认为“小鬼头”这又是跑去凑热闹了,相反,令了解点陛下行踪的行朝重臣震惊的是,这位颇喜好乱跑的帝国君主,此次“出巡”却带了众多的兵部人员一同前去。整个兵部在琼州,只留下了茅湘等人看家。

    只不过要是让他们再知道,与此同时,各地的宋军主要将领,除杜浒、刘尚武等人不太好返回之外,均接到兵部密令:务必于本月底以前赶往广州,这些朝廷的大佬内心里面还会想到什么,哪就真的不好说了。

    东其实这时候也不知道,当他的座舰在帝国水师的护卫下,悄然驶向广州之时,由于他的心越来越“野”,所有人同样认为,他也到了应当被关进某个“笼子”里的时候了。所以,此时此刻,同样还有另一艘船,也载着另外两个人,从福建前往了琼州。

    东在广州的驻跸之所,就是广南都督府。这一方面是由于新的皇宫还没有建好,二来也是兵部为了他安全的需要。事实上,就是他入城,之前都没有通知在广州的文官,完全由兵部自己安排,于夜间秘密进入。

    东对此是很满意的,因为他到广州的目的之一,就是与文天祥商议一些事情。

    宋瑞内心里也很吃惊,他先前得到的兵部密报是:陛下将于近期前往广州。但他没有想到,整个兵部几乎全都来了。

    帝国陛下在和他、以及广南都督府的众人稍事见面之后,立刻就与他单独密会。

    哪个已经长大的小鬼头,一上来就开门见山:“文相,朕此次前来,是有要事相商。朝廷即将制定新的国策,它牵涉到军中所有的将士。所以,朕想请您先对此进行评估,然后再与军中将士商议。”

    说完,他将数页手稿递了过来。那手稿上清晰地写着:《帝国土地田赋规制》。

    然而,接过手稿的宋瑞刚准备看,东却阻止了他,并言道:“文相,此事牵涉甚大,请您细细琢磨之后,再将意见告诉朕。”

    帝国陛下如此慎重其事,宋瑞自然不会怠慢,他当夜就仔细阅读了这份陛下亲书的手稿。只不过当他读了之后,他内心里的震惊,就已非语言所能描述了。

    东信任文天祥是无疑的,这是由于他认为:当一个人能放弃奢华的生活,还散尽家财来挽救这个帝国,更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决不屈服,这个人就绝不是将钱财看得很重之人。而且他还知道,宋瑞对帝国存在的一些弊病,也非常了解。

    从许多方面来说,宋代在我们的帝国历史上,的确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它有很多的做法,为后世所采纳。

    从土地制度上讲,起于北魏、大成于隋、唐的均田制,在施行了近三百年之后,到了唐代的中期,就已逐步开始瓦解。

    这个瓦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帝国的人口在不断增长,一方面是土地无法再增加,加之于豪强大户不断地侵占土地,帝国可供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这个政策自然也就维持不下去。

    历唐代后期,经五代十国到了宋代,在土地归属上,除了“官田”和“私田”(也就是过去的“永业田”),已不再有“口分田”。

    这个过程,其实代表着土地私有化的进一步扩大。它有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使朝廷在分配和管理土地时,更为简便。

    由此带来的,是民间的土地买卖大为增加。“千年田八百主”这句话,就是当时对此非常生动的一种描述。它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则是土地兼并的激化。

    宋代解决社会矛盾以及国家财政问题,其实很有主动性,而且颇具有后世国家干预经济的雏形在里面。

    如此断言,是因为宋代除了不太成熟的“以工代赈”政策,以及国家将饥民、难民招收进禁军、厢军等措施以外,它的另外一些做法,依然能在后世看到影子。

    这一是表现在,朝廷有意识的大规模引进、推广了良种占城稻,提高了帝国总体的粮食产量。这是它地不如汉唐广、而人口远远超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就是它的官田,客观上仍起来到安置无土百姓的作用。

    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在官田上,还有很多主动的买卖行为。

    北宋时,帝国的财政危机就曾迫使朝廷出售过官田,这主要集中在徽宗时期。南渡之后,由于当时财政愈加困难,于是就更大举出售了官田。

    《宋史·食货上一·农田》上就记载:“绍兴元年,以军兴用度不足,诏尽鬻诸路官田。……”

    嘿嘿,后世的所谓土地财政,其实煌煌大宋朝早就玩过了。

    但是,出售官田虽救了急,朝廷却也失去了其中的租赋。因为在偷逃赋税异常严重的情况下,官田之赋就成为朝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连军粮都多仰仗于此。

    在帝国财政危机的重重压力之下,朝廷迫于无奈,又强行收买了民间的土地,这就是贾似道在理宗景定四年施行的“景定公田”。

    “景定公田”的做法是:朝廷先定下各级官员名下的田土标准,一品官限田五十顷,每一品递减五顷,至九品为五顷,多出来的田由朝廷回购,成为官田,然后租给百姓耕种。

    贾似道这家伙别的方面不咋地,但在这件事上很有点魄力。当初宋理宗因牵涉太大,非常犹豫,他竟然以辞职相威胁,并率先拿出自己名下的一万亩土地作为官田,封住了反对者的口。仅仅在三、四个月内,就从朝廷官员名下买回三百五十余万亩土地。

    由此也可以看出,朝廷的官员占有的土地的确是不少滴。

    如果用后世的话表述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宋代在土地制度上,先是国退民进,然后又国进民退。而且贾似道所为,就是以后台湾所采用的土地改革做法。

    后世真的没有多少新意,有太多的事情都是我们的古人早已玩过的。

    贾似道的做法实际上不能不说有他的道理,但这家伙没玩好。

    简单地说,他收了别人的地,给的补偿低,而且还多是贬值的会子。其后,由于仍满足不了朝廷所需,又一再降低了限田标准,并扩大到了民间,再加上官员的舞弊,其结果,民怨沸腾。他最后身败名裂,身首异处,也就并不奇怪了。

    东同样评估了这个“景定公田”,但他并不认可这个方案,这主要是他觉得这个做法并没有解决帝国真正的“赋税不均”问题。

    他实际上认为,自秦汉以来总的趋势,是帝国土地私有化越来越扩大。因为这个时代,与后世共和国的情形差别很大。

    共和国的人均耕地,就是在刚建国时,也只有区区的几亩,如果还任由土地兼并,于“蒜你狠”,“豆你玩”之外,投机商人再给你天天来个“粮身(升)高”,天下就两字:大乱。在此种情况之下,彻底控制耕地、乃至于粮食都是必须的。

    而宋代的人均田亩数约为10~20亩,且以后世的眼光,这块土地上仍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开垦。因此,他顺应历史的趋势,推进或扩大私有化应当比较恰当。

    在这个心狠手辣的后世废才心中,既然要做,要么干脆“官”到底,要么也“私”到尽,绝不拖泥带水。

    但宋瑞看了他的规划,内心之中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因为帝国陛下的打算,又是反着来。

    贾似道收田,可陛下要放田,并且更要将以前的官田全都给放出去。天下还有谁比他胆子更大的?

    宋瑞当然清楚陛下这个新规制针对的是什么人。在他的评估中,这个举措的真正关键,是决不允许逃税。

    事实上,对于文天祥这个人,我们是不能单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仅知道他是个忠贞之士就可以的。

    甚至再通过他死前曾留下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了解他勇于慷慨就义,也仍然不够。

    因为宋瑞还是一个在危机四伏的帝国末期,对当时的社会弊病、尤其是帝国的上层,有着非常清醒认识的杰出之士。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考中状元的殿试对策卷就可以了解。

    但宋瑞更清楚,这个举措一旦弄不好,贾似道的结局就在不远。可陛下亲自前来征询他的意见,这就是要他的一种明确表态。

    宋瑞一夜未合眼,但他第二天就觐见了陛下,并说道:“陛下,臣对此并无太多的异议。但臣……”

    东立刻打断了他的话:“文相,有您这句话就行了,其它的您不必牵涉其中。您先将此事告知少傅、刘将军等人,然后再召集军中众将晓谕朕的旨意,并商讨其中涉及军中的部分,朕随后会亲自和他们解说。”

    好么,乾纲独断了啊。

    宋瑞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然言道:“陛下,有些涉及军中的部分,臣以为太过。”

    东脸上敬佩加欣慰的神色一闪,却摇摇头说道:“朕并不觉得过了,相反,朕却认为,有些事情坏就坏在不公。”

    东是真的狡猾滴,虽然他为帝国新的赋税政策费了不少心思,可这个所谓“新国策”其实一点都不复杂,这个废才大量的心思实际上全放在了相关的辅助措施上去了。因为在他自己的看法里面,这才是摆平朝廷众人、并顺利地推行新政策的关键。

    有时候仅凭单一的政策,未必能取得预先设想的效果,恰恰是相关或配套的措施,很可能会到缓冲或润滑的作用,保证了政策的执行。

    政策要组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