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只有相思无尽处(二)
真心拜谢各位好友的支持鼓励,周末愉快。长揖谢过。 . 七月初九日晚,赵匡胤请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程俊的义父李悟也在其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匡胤挥手让侍从退下,长叹口气:“诸位爱卿,朕若不是靠你们尽力相助,怎会坐在今天的龙椅之上,但是天子实在太难,还不如做个节度使惬意轻松啊!多少天了,我都未能安枕而眠啊。” 众人忙问:“这是何故?如今天下已定,您就是这天下之主,是真命的天子啊!” 赵匡胤面色一悲,挤下两滴泪:“天下谁不想要,龙椅谁不想坐,龙袍谁不想穿啊?” 吓得一众人等跪了一地:“臣等万不会有此异心啊!” 赵匡胤道:“我是知道你们的,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你们部下若想要荣华富贵,故技重施,将黄袍加在你等身上,就如朕当初一样,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个将领一听,惊得跪了一地,哭成一片:“臣等愚不及此,望陛下矜悯,恳请陛下给臣等指条生路。” 赵匡胤缓缓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所有想得荣华之人,不过是想多些银钱傍身,也使子孙后代能吃穿不愁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下永不可动的产业。我们君臣之间,再无猜忌,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众人一听,这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是要我们手中的兵权哪,但是也没辙,忙叩首,俯首听命,感谢皇上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纷纷上书声称积劳成疾,希望除了兵权,赵匡胤自然同意,罢去他们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这两个职务。 看到这里,璟然一笑:“这定是听了赵普的主意了。” 桑落问:“何以见得?” 璟然笑道:“当年,赵匡胤就跟我说过,这个赵普很不简单,显德三年,赵匡胤攻下滁州,当时宰相范质就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当时滁州抓了一百多名盗贼,按律当斩,赵普怀疑其中可能会有冤假错案,有无辜的人,请赵匡胤细细讯问,果不其然。平定淮南后,赵普补任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任同州节度史时,他为推官;赵匡胤移驻宋州后,又上书朝廷任他掌书记。” 桑落道:“倒是很信任他。” 璟然眼中精光一闪:“我怀疑当时他陈桥驿黄袍加身就是赵普谋划的。”桑落点头。 璟然继续说:“不然也不会任他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桑落叹道:“不过若要唐末以来的藩镇跋扈,君弱臣强局面不再出现,他赵氏能坐稳江山,也没有什么奇巧的办法,只有夺其权,收其兵,制其钱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璟然点点头:“这些年朝廷更替,哪一次不是兵权起的决定性作用。赵匡胤从小军官到殿前都点检,又从殿前都点检跃上皇帝宝座,自然十分懂得掌兵权握天下的道理。” 桑落道:“区区几杯酒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倒不似汉高祖刘邦,还不伤君臣和气。” 璟然先点头,后又摇头道:“解了内忧不假,但是外患呢?削夺大将兵权也直接削弱了军队作战能力,皇帝直接掌控兵权,由一群完全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桑落若有所思:“我觉得此次的事情,怕只是个开始呢。”璟然点点头。 果不其然,随后一系列的改革接踵而至。首先建立枢密院制度。立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枢密院与三衙统领又各有所司。三衙虽掌握禁军,却无调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调兵之权,却不直接掌控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了皇权的控制。 另外,将全国军队一半驻守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数量足以制止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得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军变。京城驻军又多于各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等于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同时无论京城的禁军,还是外地的禁军都定期调动。京城驻军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要到粮食产地种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 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实际上也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会有自家军队这么一说了。 赵匡胤还采用了那夜萧璟然给他的建议,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财政大权归三司使,宰相所掌握的也就仅限于民政了。并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互相制约的作用,削弱各部门一把手的权力。 回到向筱园,靠在床上,素素道:“今天看到云珠jiejie的信,真是怪想她的,想起那时候咱们一起钓鱼赏夕阳,真是快活呢。” 璟然点点头:“程俊的信上也说,自己在朝廷里心累的慌。你明天写封信问问云珠的意思。”素素点头。 为了安全起见,离开京城后,他们的书信都由素素代笔,写的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不过,云珠兰心蕙质,聪慧伶俐,总能从中读出重要的信息。 没多久京城里来信,程俊和云珠也有了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愿望,只是此事不可cao之过急,需从长计议。 . 本章国学经典 章名:只有相思无尽处 出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君子端方,温润如玉。 出处:《长风万里》经典台词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出处:谢灵运《登池上楼》 谢谢大家的阅读指教,如有疏漏错误,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