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二章【女中豪杰】

第二百一十二章【女中豪杰】

    他对屈突通的部下说:“我知道你们的家属都在长安,唐公已经攻下长安,只要你们投降我保证你们和你们家人的安全。W∑:“永丰仓在我们手中,你们投降保证让你们吃饱饭。”

    这句话虽然很短,对屈突通的士兵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你屈突通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不能不管我们的妻儿老母。

    做为家里的男丁,我就是家里的天,如果我死了,我的家人怎么办呀,我要回去和家人团聚。

    看今天的情况如果继续和屈突通混下去,不止屈突通要玩完,自己也得跟着殉葬。屈大人死了不能白死,皇上得为他开个追悼会,还能弄顶忠臣的帽子戴上,妻儿老母自有皇家照看。

    我要是死了,谁会记得我呀,无论怎么想,和屈突通混下去都不合适。第一个士兵向屈突通叹了口气,走向了对面,接着就有第二个士兵走过去,而且还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谁给我饭吃,我就跟谁混。”

    这一句话一下惊醒了观望的士兵,对啊,我们就是为了能吃饱饭,管他谁当皇上呢,他们都认为和屈突通继续混下去这笔买卖不合算。

    于是出现了屈突通最不想看见的一幕,所有的士兵在很短的时间里放下武器,离他而去,转向了敌方的阵营。就是为了一顿饭。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难道你们就没有气节吗?难道你们没有忠心吗?

    他不懂,忠心与气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既没有在一起打过麻将。也没有在一起喝过酒,没有时间认识。关键时刻当然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他不懂,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将军和士兵之间是不同的,读过书的人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是不同的。不应该拿自己做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样只会让自己很累,同时别人也会很难受。

    他不懂,在那样的乱世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是活着,二是吃饱饭。寒风中,屈突通下马。朝东南而拜,天气并不是很冷,但是他的心却像是结了冰一样。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法改变这一切,自己还能为了这个残破的国家做些什么呢?他哭了,一种很无奈的哭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是失败。他的心表面很硬,现在却变的很软。是什么让这位征战沙场的老将突然间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是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个老人的心肠由刚硬变为软弱?是本钱,本钱没了。再也不能做生意了。本钱没了,就意味着信念也跟着没了。一个人最害怕的不是被打败。

    一个人最害怕的是支撑自己的信念被摧毁。面对东南屈突通深深三拜后,说出了这样的话:“皇上啊,我没有力量在护卫这个国家了。我的力量已经枯竭,天地神明了解我的忠心。”只看这句话,不继续向下看。会认为这是屈突通的遗言。

    会想到这位老将军说完这句话后,以身许国。成就一位忠臣之名。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人活着比死了更有价值,告诉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能活着就不要选择死亡。死亡并不恐惧,自己选择死亡才叫恐惧。(因为畏惧人生,所以选择死亡)

    之后他没有自杀,被窦琮俘虏送到了长安,此时的李渊已经占据长安,被封为唐王(自己让皇帝封的)。李渊对于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任命屈突通担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赐爵蒋国公,兼任秦公元帅府长史(李世民的部属)。

    兵部尚书只是一个荣誉官衔,屈突通真正担任的是秦公元帅府长史,成为了李世民的下属,从此屈突通和李世民接下了不解之缘。屈突通先后跟从李世民,攻破薛仁果铲平刘武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建立了赫赫功勋,终于成为一代名将。

    名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为隋朝的臣子,他想挽大厦于将崩,虽然结果失败了,这不能是他的错,历史的规律就摆在那里——君无道,万民必诛之。他也只是尽臣子的本分,对于后来他投降唐朝,虽然他做的事情和吴三桂前期做的事情差不多,但是不能一概而论。

    吴三桂的出发点是为了私仇;屈突通是为了国家尽了死力后,实在无法改变什么,才迫不得已投降;吴三桂所投降的清朝,在明末时属于异族;李唐王朝则不是异族,隋王朝和唐王朝的更替,只能算作汉族统治者内部权力的更换,所以屈突通的行为不属于卖国行为,情节上要比吴三桂同志好的多。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吴三桂同志和屈突通同志在各自的那个时代后期的表现。

    吴三桂,被清朝统治者封为平西王,他还不满足,最后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对他反清的行为,我不持批判态度(因为我认为当时的反清,就和后来的抗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满族征服了汉族,而日本没有征服中国),但是由此带来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就不能不说是他的错了。再看屈突通,投降唐朝后,死心塌地的跟着李世民干,没有起过什么幺蛾子。

    而且功勋卓著,为祖国重新一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即使后来不打仗了(因为天下已经统一,基本上无仗可打),屈突通当官是非常清廉的,李世民和魏征曾经谈论过屈突通的清廉,赞叹不已。

    所以屈突通同志的本性要比吴三桂同志正直,清廉的多。这场关于屈突通同志和吴三桂同志的研讨会到此结束,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和与会专家取得联系,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也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

    现在写下本人对屈突通的一点小评价:品行端正的人,正直的将军。清廉的官员,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他自杀了。历史上顶多写下某年某日隋朝将领屈突通因战败,自杀许国,他的历史地位会低很多很多,因为他后来做的事情,他都没有办法去做了),虽然投降,无需指责。初唐,一代名将,一代贤臣——屈突通。

    与此同时。李渊也没有闲着,忙着稳定关中的局势,依旧是接受受降,关键是有的识时务,投降了;有的一根筋,不投降;有的投降的隔着不投降的,想来会师都不能,这怎么办?

    怎么办,也难不倒李渊。他命令李世民率军前去受降,投降的就接受,不投降的就打到他投降为止。总之是先减除长安外围的威胁,然后一举攻下长安。

    李世民一行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任务。就是接应叔叔李神通和自己的meimei,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是李渊正妻窦氏所生,后来嫁给了柴绍。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柴绍夫妇身在长安,李渊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自己将要起兵,希望他们能够到太原来会合。

    收到信的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和我一起走,会惹来麻烦,如果你不和我一起走,你会有危险,这可怎么办呀?”平阳公主说:“你平时挺利索的,今天怎么婆婆mama的,你走你的,我一个女人容易躲藏,我自己想办法。”

    柴绍素知自己这个妻子不比其他弱女子,有的男人尚且不及,于是说道:“我不是担心你吗?既然这样,你自己多加小心。”

    柴绍走之后,平阳公主回到鄠县(今陕西省户县)自己的的别墅,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招募山中的亡命之徒,组织一支拥有几百人的武装,支持她老爹的造反事业。

    受李渊造反牵连的不止有平阳公主,还有李渊的堂弟李神通。李神通,名寿,字神通,史书上多是用他的字,少用他的名(李神通死后陪葬李渊于献陵,他的墓现在已经挖开)。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也在长安。隋朝的官吏要抓他,这哥们很机灵,在官吏来之前逃入鄠县山中,与

    当时,李密和王世充在中原大战,窦建德称雄河北,萧铣起兵于江南,杜伏威扬威于江淮,薛举李轨混迹于陇右。关中也早失去了它的太平局面,虽然没有什么大佬级人物,也是黑社会遍地。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的老将卫文昇几次派兵围剿都没有成功,反而激起了人民更加凶猛的反抗。多少家良民被逼无奈加入黑社会组织?

    数不胜数。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人都想造反,而是周围的环境让人不得不反。在关中的黑社会组织中最强的一支是孙华领导的,后来投降了李渊。还有一支是西域商人何潘仁领导的黑社会组织,有众几万人,在司竹园一代**活动。平阳公主将目光投向了何潘仁,希望能与他们联合。于是平阳公主命令家奴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

    有了人才得会用。平阳公主就是一个很会用人的人,马三宝也正是一个人才,很适合干外交的人才。马三宝和何潘仁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办成了,何潘仁的那几万人现在归你指挥了。一个几百人的队伍招降几万人的队伍,看起来是不是一个神话?

    如果是的话,这个神话在马三宝哪里变成了现实。其实你认真考虑一下就会发现,马三宝在这其中是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有马三宝和平阳公主手下的几百人,何潘仁是不会乖乖投降的。自己当老大多舒服啊,这个道理何潘仁还是懂的。之所以何潘仁这么痛快的就投降了,不是看上了平阳公主,更加不是看上了马三宝,而是看上了他们背后的那个人——李渊。

    难道只是看上李渊了吗?也不是。是看上李渊背后的实力,是看上李渊的本钱——他们没有的本钱。还是那句话,做买卖谈生意和玩政治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本钱。有了本钱,才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大家都是跟李渊混的。比较好沟通,李神通和何潘仁联手打下了鄠县。

    之后。马三宝东奔西走,又顺利的说服李仲文向善志丘师立等各路黑社会老大归顺。平阳公主的队伍不断壮大。长安的杨侑看见平阳公主的势力逐渐增长,心中非常不安,这不是在我胸口放了一把刀吗?随时有可能刺入我的心脏,既然这样,我不得不把刀拿走。于是命令驻守长安隋军攻击平阳公主的部队。

    至于结果吗?这样说吧,杨侑出了几次兵,他就听见几次战败的消息。也许并不是隋军很弱,而是他们的敌人平阳公主太彪悍。等李世民和她会师的时候,她的队伍已经发展的七万人(有些夸大)。

    什么是女中豪杰?这就是就是女中豪杰。她继承了她母亲窦氏的优秀品格,不怕艰难,不避刀剑,坚强勇敢,聪明智慧,勇往直前,谁说女子不如男?李世民率领军队与李神通平阳公主等人会师,何潘仁李仲文都写信表示效忠李渊,李世民所帅军队人数进一步增大。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

    李世民军纪严明,士兵对百姓秋毫无犯。其实这都不算什么,主要的是,只要李世民带着人在关中大地观光旅游一番。让老百姓知道知道唐公真的来了,让老百姓们看到唐公的军队,是不抢老百姓的。而且老百姓要是没有吃,人家唐公的部队还给您吃的。

    于是老百姓一致认为唐公的军队素质高。文化水平高(主要表现是不欺压百姓,也不见得有多高的文化)。从来不抢我们,比那些政府军和黑社会组织强多了,是一支真正可以依靠的部队。

    于是就这样李渊的部队和李渊本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建立了光辉伟大的形象。事实也却是如此,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论能够和老百姓和睦相处的军阀,老百姓衷心拥护的军阀的确不对。

    杨广的政府军绝对不是,朱桀不是(这哥们吃人,管他叫哥们是笔误),李密的瓦岗军不是,王世充的郑军更加不是,萧铣的梁军只能算是(虽然萧铣本人爱护百姓,他手下大将可就不那么爱护百姓了),只有李渊的唐军做到了,如果找一个和唐军在这方面差不多的军队。

    也有,并不是没有。就是窦建德的夏军。虽然李世民观光旅游,但是他可不像现在的某些领导,大吃二喝,公款吃喝,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争取民心。没有特权意识和特权行为,这对于一个可以随意使用特权的人来说,是非常难道的一件事。

    李世民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士兵住在哪里,他就住在哪里;对自己就像对待一个普通战士一样,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直到他当上皇帝(实际上我认为他的这个传统一直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坚持着,只不过当了皇帝后以另外一种方式坚持着)。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好的统帅,只有这样的统帅将士们才会死心塌的的跟着他。说句这样的话,有这样的统帅即使向前走明知是打败仗,

    士兵们也会一往无前的,而且会将明明已经注定失败的战争给打赢了。其实士兵的要求很简单,一点也不难办到,只有两个字——公平。毕竟统帅和皇帝不是同一种职业,虽然统帅和皇帝这两种职业常常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如果一个皇帝认为当皇帝和当统帅是一样的,他就大错特错了,他的皇帝也当不长久。

    后堂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李世民带着人在隋朝首都大兴城外,一阵转悠,遇见不服的就打,遇见投降的就收,另一路人马在刘弘基和殷开山的率领下向西挺进,采取和李世民一样的策略。最重要的是给了老百姓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基本上稳定了关中的局势。

    每天都有隋朝政府官吏向李渊投降。要知道谁当皇帝对于老百姓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能让他们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大多数人也就知足了,只有极个别的造反狂会没事找事。在这里,有一个人前来投奔,李世民非常高兴,当即委以重任。这个人——房玄龄。

    单靠李世民一个人是无法开创贞观之治的,他有着一个团队,是这个团队和他一起努力,一起奋斗。我们姑且称之为贞观团队,房玄龄就是贞观团队中的代表人物。还有一个人叫杜如晦,“房谋杜断”这个词语也许你听过,没有听过也没有关系,说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通俗一点就是房玄龄这个人鬼点子多,杜如晦这个人办事利索,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断。

    李世民的团队建设值得每一个后代的统治者学习,值得每一个想通过团队做事情的人学习追逐梦想的道路,没有达到之前,是不允许停止的李世民率领军队与李神通平阳公主等人会师,何潘仁李仲文都写信表示效忠李渊,李世民所帅军队人数进一步增大,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李世民军纪严明,士兵对百姓秋毫无犯。(未完待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