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二百八十一章【征战天下】

第二百八十一章【征战天下】

    当时朴市田来津对扶余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避城距离敌人太近,只有一夜的路程,如果敌军兵临而至,恐怕后悔莫及。而周留虽然条件艰苦,却是依山而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那时的扶余丰没有听进去,当扶余丰把都城真正迁到避城之后,才发现了朴市田来津所言非虚,于是,又于第二年即66年月份,再次把都城回迁到周留。唐罗联军头大了。

    不但周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而且来援的倭国将领中还这么厉害!胜负未料!从8月1日,联军来到周留城,以新罗军为主的陆军主要负责攻击周留城。叛军面对联军的攻击,坚守不出,毕竟要扬长(善守)避短(不善野战),才能取胜嘛。这让联军很是恼火!8月7日,联军不恼火了,盼都盼不出来的叛军,竟然出城了!

    不过,联军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出城的这股叛军并不是冲向他们,而是掉头直奔白江岸边去了,干嘛去?接应援军——倭国水师!总算来了,等你们等的好久!倭国水师架势很大,史载“倭船千艘”!大家想象一下,千艘战舰云集于海面是何等壮观!大家比较一下,此时刘仁轨率领的大唐水师有战舰多少艘?170艘!胜负已分!

    倭国将领很自信!开打前先排兵布阵?用不着!六倍于敌,直接冲吧!倭国水师的先锋舰队直奔唐军而去!一个回合下来,唐军岿然不动!攻击未奏效?差距如此悬殊,竟然没有取胜!作为军事将领这个时候应该立刻查找失利的原因。并重新布阵!

    不过,这是对于正常人来的!而现在对阵大唐水师的是倭国。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看待他们!第一次攻击没有奏效之后,倭国水师暂停进攻了。并不是因为他们要查找原因,而是因为天黑了。

    8月8日,看到区区170艘大唐战舰呈横向队形布阵于江面,倭国将领颇有三国周郎赤壁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自信:“我等争先,彼应自退”。

    倭国作为岛国,善于且熟练水战,他们深知水战的阵型是极为重要的,而大唐的横向布阵,显然是不知兵法而为。水战中。横向队形布阵的舰队很容易被纵向队形从中路突破,导致横向阵型的一方轻易被一分为二,彼此不能照应而落败!兵力占优!将领占优!阵型占优!倘若不胜,天理难容!

    在“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战略思想的知道下,倭国水师向大唐水师的中军发起了冲击!一击,大唐水师中军后退;二击,大唐水师中军再后退;三击,大唐水师中军继续后退;……现在。大唐水师的阵型已经由横向的“丨”型被冲击成了“>”型。看到唐军中军即将被击溃,倭国水师瞬间便能将唐军切割为两个孤立的部时,倭国水师发动了最后一次冲击!

    咦?冲不动了,大唐中军不退了!满是疑惑的倭国水师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陷入了唐军的包围之中!(实话,我真没看出来,是他们陷进去的!我看到的只是他们自己冲进去的)这埋头苦干的!

    把自己都给卖了!那就关门打狗吧!装了半天孙子的唐军总算到了出气的时候了。中军住,两翼合围!箭弩矛戟……一股脑使出来了——这只是开胃菜!接下来的才是主菜——抛石机!这个。就不用我再次介绍了啊。

    大家自己去想吧,一边是配备抛石机的航母级别战舰。一边是钓鱼采莲的舢板船!天可怜见千里迢迢赶来的倭兵,稀里糊涂地埋头埋脑地冲了半天,正胜利在望之时,却逆天了!

    我本想多用一些精彩华丽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场景,最后放弃了这想法,一是没必要,二是没史料描述的精彩!为什么没必要呢,因为从唐军开始反击到倭军全没时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呢,倭国史书告诉我们了:“须臾之际,官军败绩”。

    “须臾”的意思我不是太清楚,或许也就是一袋烟的工夫吧,更或者也就是打个喷嚏的时间吧,反正不长!二是我觉得场面的精彩程度呢,史料就写的很好了,不需要我再添油加醋了!

    “赴水溺死者众”……溺死不会流血吧,那要被矛捅箭射多少人才能“海水皆赤”呢?我觉得一两万肯定不够,至少得三四万!也就是倭水师全部!这是倭兵,那么倭国将领呢?

    史料中就写了一个人,就是我们刚认识的倭国高手朴市田来津,这人,为扶余丰选国都时很有眼光,面对大唐时,却不灵了。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但是倭国来援的将领有很多,那为什么只记录了一个朴市田来津呢?开始时我没在意这个问题,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其他人不能记录!在倭国,只有战死才是一种荣誉,才能留名于后世。

    明其他将领在兵败时跑了!很不光彩!光彩的是倭国的后人把他们给隐身了,我遍查史料,都没有!光彩?还是不光彩?倭国心中有杆秤!好了,不评论了,没意义,就如日本以为自己能在钓鱼岛之战中完胜中国海军。乍一听此话,我没笑!真心没笑!理他作甚!记住:“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来看待他们”!

    百济,其亡也亦宜矣将我唐宋元明等朝代列入其史书最后一卷“诸蕃夷”的大日本败了!败得一技术含量都没有!这一战,使得这个自以为强大的倭国老实了900年!老老实实装孙子去了!直到900年后,又犯病了,被他们眼中的末等蕃夷大明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好了,不在倭国身上浪费太多口舌了,我们回到百济!百济叛军的精神所在是周留城的扶余丰。扶余丰的精神所在是倭国水师!白江之战后,伪王扶余丰丢下周留城跑了。看样子他在倭国待了这么多年,学到了很强的逃跑本事。竟然能够从乱军之中全身而退。

    很多史料中,都没有标注此时扶余丰逃往何处,后人在重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基本都是搬照史书的记载,称扶余丰“不知所在,或云奔高句丽”,其实只要多参照一些资料,还是能够找到答案的,《日本书纪》记载“是时。百济王丰璋(即扶余丰)与数人乘船逃去高(句)丽”;《大日本史》也有记载“百济王余丰走高丽”;《资治通鉴》在后来也有记载扶余丰被俘并被流放到岭南!扶余丰逃走之后,留守周留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叛军及倭军携城向唐军投降。

    周留一降,百济境内的形势就走上了书生将军刘仁轨战前预测的“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的轨迹了:“百济尽平”!各处叛军在头领的带领下纷纷走出城池,放下武器,归顺大唐。

    我真怀疑这些叛军头领当初起兵反唐的动机不纯!王室降,不代表国家必亡!若是真心反唐,何必在意王室降否?他们起兵的目的我怀疑就是为了以后捞取政治资本,大唐首征高句丽。给降官三千余人都安排了工作,送回大唐就任,我相信,他们也知道这个事情。

    所以。在扶余丰跑路之后,纷纷投降!投降的将领里,良莠不齐!但是我们的书生将军刘仁轨却在军事之外。又展现了其犀利的识人之智!

    在众多的降将中,刘仁轨一眼看中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让吐蕃和突厥极为头疼的黑齿常之!当然了,除了刘仁轨慧眼识人之外。黑齿常之的形象也不可能使他自己低调起来,史载他“长七尺”,按唐代的一尺约为现在的0公分,此人身高达.1米!站人堆里,不出头都不行!黑齿常之此次算是正式列入大唐编制,我破个例,提前让大家认识一下此人!黑齿常之简历姓名:黑齿常之简称:常之国籍:原百济国生卒年:?

    ——689年仕途履历:百济亡前,时任二品达率风达郡将;主要功绩:以残兵败将击退灭国专家苏定方的围剿军!从唐军手中解放百济00余城!黑齿常之投降之后,刘仁轨极为信任他,当场给兵给粮给枪,让他与别将沙吒相如带兵去攻打任存城!

    任存城守将迟受信不识时务,拒不投降!这时唐军中有人担心了,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给刘仁轨提醒:这种人人面兽心,不能信任他们啊!孙仁师这么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黑齿常之率部第二次向唐军投降!所以孙仁师等人不相信他也是情理之中的。

    具体是这么回事:三年前,百济王室投降之后,黑齿常之很识时务,也率部向苏定方投降了。可惜,取胜之后的唐军开始出现了军纪不严的情况,发生了多起唐兵抢劫的事件,一些百济百姓忍无可忍开始出现抗拒行为,结果被唐兵给杀了。

    黑齿常之一看这架势,觉得自己投错了人,就带着十来个心腹跑到任存山,占山为王,十来天时间就拉起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部队。这让英雄的苏定方大为恼火,就亲自带兵来攻打任存山。

    但是因为任存山地势险峻,叛军又修造了很多防御工事,再加上唐军兵微粮少,就撤军了!直到现在,百济复国运动失败,看到大势已去,黑齿常之才再次投降!听到孙仁师的提醒,刘仁轨坚决地表达了对二人精准的看法:我看这两个人都是智勇兼备之人,很重视信义。

    以前降而又叛,是因为投错了人。现在我不但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反而给枪给粮,他们肯定会感恩戴德,以死效力,不用怀疑!黑齿常之没有辜负刘仁轨的信任,带着队伍直接就去攻打任存城。黑齿常之不负众望,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刘仁轨对他的信任,没费大多力气就攻克了任存城。

    自此,百济完全彻底灭亡!在《三国史记》百济本纪最后,史官对百济做了一些评价,我呢,就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吧:“百济,所行多非道,……唐天子再下诏,平其怨,阳从而阴违之,以获罪于大国,其亡也亦宜矣。”“再”是“一再,一而再”的意思!往后已经没有百济什么事了,从此开始,百济只能存在于史书中了。

    但是,对于唐军,对于刘仁轨来,接下来还要做很多工作!毕竟,杀的人要埋,拆的城要修,逃亡的百姓要返乡……刘仁轨一直在致力于战后的恢复工作,直到公元664年,长达三年之久。

    高宗李治体恤刘仁轨在外辛劳,派刘仁愿前来代替他,让他回国。刘仁愿跟刘仁轨的关系应该不错,当初李义府就翻船事件就曾经暗示刘仁愿找个机会找个借口杀掉刘仁轨,但是刘仁愿没有屈服于李义府的yin威,不但保护了刘仁轨,而且还大力支持他。

    刘仁愿来到百济后,也劝刘仁轨回国休息,他推心置腹地对刘仁轨:作为将军,常年带兵在外,很容易遭到一些人的诽谤,去年我从百济回国后,就遭受过这么一次。

    你还是赶紧回去吧,免得惹祸上身!但是,刘仁轨再次拒绝了皇帝和刘仁愿的好意!虽然有可能受到人的诽谤,虽然有可能被扣上“谋反”的罪名!我无畏无惧!为将者,只要有利于国家,即使承担风险,我也将坚持下去!“人臣苟利于国,知无不为,岂恤其私”

    刘仁轨还是比较懂政治的,并没有傻傻低头苦干,他给皇帝上了一份奏章,提前分析了形势:“夷人心服,众心未安,必将生变”“百济高丽,旧相党援,倭人虽远,亦共为影响,若无镇兵,还成一国。”他相信,这个辞能够让皇帝放心!因为他知道,灭亡百济并不是大唐东征的最终目的,皇帝的真正目的是:“留兵海外,殄灭高句丽。”

    【笑容寄语】大家先将就着看啊,我呢因为时间的原因,最近一段时间(约一个星期)可能用于更新的精力不够。待日后,我将重新审慎,还大家一个精彩的大唐征战史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