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造反
曾家会反在筱雨的意料之中,筱雨只是觉得奇怪,曾家反了的消息为什么会让李明德有这么大的反应。
楚晋之和颜氏也向前走了两步,面色凝重地看着李明德。
“明德哥特意来通知我曾家造反的消息,可是还有别的事情?”筱雨望着李明德,心里七上八下:“……可是这也说不过去,我在京中怎么一点风声没有听到?”
李明德低声道:“皇上收到了密报,我如今在暗中调查那些私下里可能给了曾家援助的官员。”李明德道:“曾家造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京中,但也不过就是四五日左右的时间。”
“那明德哥这般关心楚彧,却是为何?”筱雨紧张地问道。
李明德道:“曾家已经将主力部队都挪到了各大通往京城的要塞,他们似乎也不急着攻打京师。只是他们扼住了好几个富饶的城池,似乎是在等着楚彧撞上来……”李明德摇了摇头:“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就是莫名有些担心。”
筱雨松了口气,迟疑地问道:“明德哥这般跑了来,在皇上那儿,会不会不好交代?”
李明德爽朗一笑:“非常时期,我也顾不得这许多。我已经决定了,等与曾家的战事结束,我现在做的这个事儿,也可以停手了。”
筱雨讶异道:“明德哥的意思是……”
“嗯,这工作,还是要常常换人才行,在这位置上待久了,皇上心里也不会踏实。”李明德笑了笑:“我呢,这些日子以来也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可不就是来寻求你跟你男人的庇佑了嘛……”
“明德哥!”真是越说越不正经。筱雨没好气道:“你若是有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我能帮的,力所能及的,一定会帮。”
“那当然,你能不帮?”李明德笑了一声,转而对楚晋之和颜氏道:“楚叔楚婶,你们不用担心。文盛的情况,弟妹比我更清楚。我这是多余担心了,她既然觉得无大碍,那想必文盛现在很安全。”
筱雨也对楚晋之和颜氏点点头:“父亲母亲不用担心,若是他有事……我大哥也不会幸免于难。”
“你大哥?”颜氏奇怪地反问道。
筱雨点点头:“夫君南征时,撇下征南大将军的帅印陪我出海,接替夫君的人便是我大哥。”
“我记得……那人不是叫秦淳吗?”
“是大哥后来改的名。”筱雨回道:“夫君也习惯唤大哥这个名字。”
颜氏古怪地看着筱雨问道:“那你一直就知道……你还让你二伯母帮忙通过她堂妹给曾将军吹耳边风,打听你大哥的消息……”
筱雨哈哈一笑:“是啊母亲,我那不过是拿言语挤兑她罢了。”
“你啊……”颜氏好笑地摇摇头。
“我出来的时间不能太短,既然文盛没什么危险,那我就不多久留了。”李明德给楚晋之和颜氏行了礼,又对筱雨眨了眨眼睛:“我先走了,楚国公府里事忙,楚叔楚婶还请多注意身体。”
楚晋之忙应道:“好,李大人……”
“楚叔唤我明德就好。”
“那好,我就叫你明德了。”楚晋之点点头:“那明德,我送你出去。”
“有劳楚叔。”
楚晋之亲自送了李明德离开,出府时李明德还给楚晋之行了个晚辈之礼。
相信到得第二日,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朝堂上的官员来和楚晋之攀关系。
老公爷的头七过后两天,曾家反了的消息便传了过来。京城之中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曾家军早有准备,在之前的半年里,便将军力不露痕迹地一直往外调。曾家似乎想要对京城做出一种合围之势。
出了京的曾家军很快就和其余分散的军力汇合起来。
这样的军队看上去似乎人数多,很厉害,但他们却有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他们在更早之前,是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训练的。合在一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过实战经验,他们的磨合根本不够,达不到一定的默契程度。
换句话说,他们的攻击力更像是一盘散沙,对手只要摆出阵型来,他们的防御便会土崩瓦解。
或许曾家的人都以为,海国运来的武器,他们志在必得,所以即便是散兵之勇又如何?什么征南军皇廷军,那是根本不可能打倒曾家的。
他们万万想不到,楚彧已经抢先一步,和海国之人取得了联系。
海国造了武器,只等收取等额的利益。楚彧许的利益比曾家当初承诺的利益更好。
人心都是贪婪的,海国也不会例外。
筱雨虽然不知道南湾那边的情形,但她还是充满了自信。
曾家军反是反了,但他们的时机没有找好。
咸宁帝现在正是受人拥戴的时候,他们现在站起来造反,总要找个让百姓信服的理由。
他们找的理由,竟然污蔑皇上不是先帝的儿子。
先帝与老公爷一般好色,后宫姬妾众多,人多自然就混乱。皇帝是他生母和别的男人通|jian|生下来的,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曾家打着要恢复皇朝正统皇室血脉的旗号,借了某位王爷的名儿“起义”。举兵造反的那一天,曾将军还痛哭流涕地陈述,说他虽然受当今圣上知遇之恩,但皇室血统不同污,他即便是让后人唾骂忘恩负义,也定要让王朝回归正统。
说得涕泗横流,让人感动非常。
但是老百姓对此并不感冒,会听信曾将军的话跟着附和的,只是一些投机之徒。
老百姓为什么不理会?理由很简单。老百姓不会在意谁当皇帝,也不会在意所谓的皇室血统到底纯不纯正。在他们眼中,这最多算是一个谈资。
皇帝要是当得好,仁慈,肯为老百姓做事,为老百姓谋福祉,那老百姓就会拥戴他做皇帝,认可他做皇帝。
相反的,皇帝要是暴虐、残忍、苛政,老百姓自己都会造反。
登上皇位后对百姓一直实施仁政的咸宁帝,总要比穷兵黩武,四处征丁的曾家军要让老百姓有好感得多。
楚晋之和颜氏也向前走了两步,面色凝重地看着李明德。
“明德哥特意来通知我曾家造反的消息,可是还有别的事情?”筱雨望着李明德,心里七上八下:“……可是这也说不过去,我在京中怎么一点风声没有听到?”
李明德低声道:“皇上收到了密报,我如今在暗中调查那些私下里可能给了曾家援助的官员。”李明德道:“曾家造反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京中,但也不过就是四五日左右的时间。”
“那明德哥这般关心楚彧,却是为何?”筱雨紧张地问道。
李明德道:“曾家已经将主力部队都挪到了各大通往京城的要塞,他们似乎也不急着攻打京师。只是他们扼住了好几个富饶的城池,似乎是在等着楚彧撞上来……”李明德摇了摇头:“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就是莫名有些担心。”
筱雨松了口气,迟疑地问道:“明德哥这般跑了来,在皇上那儿,会不会不好交代?”
李明德爽朗一笑:“非常时期,我也顾不得这许多。我已经决定了,等与曾家的战事结束,我现在做的这个事儿,也可以停手了。”
筱雨讶异道:“明德哥的意思是……”
“嗯,这工作,还是要常常换人才行,在这位置上待久了,皇上心里也不会踏实。”李明德笑了笑:“我呢,这些日子以来也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可不就是来寻求你跟你男人的庇佑了嘛……”
“明德哥!”真是越说越不正经。筱雨没好气道:“你若是有什么困难,只管来找我,我能帮的,力所能及的,一定会帮。”
“那当然,你能不帮?”李明德笑了一声,转而对楚晋之和颜氏道:“楚叔楚婶,你们不用担心。文盛的情况,弟妹比我更清楚。我这是多余担心了,她既然觉得无大碍,那想必文盛现在很安全。”
筱雨也对楚晋之和颜氏点点头:“父亲母亲不用担心,若是他有事……我大哥也不会幸免于难。”
“你大哥?”颜氏奇怪地反问道。
筱雨点点头:“夫君南征时,撇下征南大将军的帅印陪我出海,接替夫君的人便是我大哥。”
“我记得……那人不是叫秦淳吗?”
“是大哥后来改的名。”筱雨回道:“夫君也习惯唤大哥这个名字。”
颜氏古怪地看着筱雨问道:“那你一直就知道……你还让你二伯母帮忙通过她堂妹给曾将军吹耳边风,打听你大哥的消息……”
筱雨哈哈一笑:“是啊母亲,我那不过是拿言语挤兑她罢了。”
“你啊……”颜氏好笑地摇摇头。
“我出来的时间不能太短,既然文盛没什么危险,那我就不多久留了。”李明德给楚晋之和颜氏行了礼,又对筱雨眨了眨眼睛:“我先走了,楚国公府里事忙,楚叔楚婶还请多注意身体。”
楚晋之忙应道:“好,李大人……”
“楚叔唤我明德就好。”
“那好,我就叫你明德了。”楚晋之点点头:“那明德,我送你出去。”
“有劳楚叔。”
楚晋之亲自送了李明德离开,出府时李明德还给楚晋之行了个晚辈之礼。
相信到得第二日,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朝堂上的官员来和楚晋之攀关系。
老公爷的头七过后两天,曾家反了的消息便传了过来。京城之中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曾家军早有准备,在之前的半年里,便将军力不露痕迹地一直往外调。曾家似乎想要对京城做出一种合围之势。
出了京的曾家军很快就和其余分散的军力汇合起来。
这样的军队看上去似乎人数多,很厉害,但他们却有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他们在更早之前,是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训练的。合在一起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过实战经验,他们的磨合根本不够,达不到一定的默契程度。
换句话说,他们的攻击力更像是一盘散沙,对手只要摆出阵型来,他们的防御便会土崩瓦解。
或许曾家的人都以为,海国运来的武器,他们志在必得,所以即便是散兵之勇又如何?什么征南军皇廷军,那是根本不可能打倒曾家的。
他们万万想不到,楚彧已经抢先一步,和海国之人取得了联系。
海国造了武器,只等收取等额的利益。楚彧许的利益比曾家当初承诺的利益更好。
人心都是贪婪的,海国也不会例外。
筱雨虽然不知道南湾那边的情形,但她还是充满了自信。
曾家军反是反了,但他们的时机没有找好。
咸宁帝现在正是受人拥戴的时候,他们现在站起来造反,总要找个让百姓信服的理由。
他们找的理由,竟然污蔑皇上不是先帝的儿子。
先帝与老公爷一般好色,后宫姬妾众多,人多自然就混乱。皇帝是他生母和别的男人通|jian|生下来的,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
曾家打着要恢复皇朝正统皇室血脉的旗号,借了某位王爷的名儿“起义”。举兵造反的那一天,曾将军还痛哭流涕地陈述,说他虽然受当今圣上知遇之恩,但皇室血统不同污,他即便是让后人唾骂忘恩负义,也定要让王朝回归正统。
说得涕泗横流,让人感动非常。
但是老百姓对此并不感冒,会听信曾将军的话跟着附和的,只是一些投机之徒。
老百姓为什么不理会?理由很简单。老百姓不会在意谁当皇帝,也不会在意所谓的皇室血统到底纯不纯正。在他们眼中,这最多算是一个谈资。
皇帝要是当得好,仁慈,肯为老百姓做事,为老百姓谋福祉,那老百姓就会拥戴他做皇帝,认可他做皇帝。
相反的,皇帝要是暴虐、残忍、苛政,老百姓自己都会造反。
登上皇位后对百姓一直实施仁政的咸宁帝,总要比穷兵黩武,四处征丁的曾家军要让老百姓有好感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