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宋缔在线阅读 - 第两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杀耕牛

第两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杀耕牛

    闲散的逛街总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没脑子的在南门大街上溜达,曹婆婆家的rou饼依旧是香酥可口,猪rou已经是最普及的食物,原本被称为浊rou的猪rou在大宋的地位直线上升。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赵祯对猪rou并不排斥,而且蔡记的厨子总能做出美味的猪rou来,红烧rou,红烧排骨,肋条,糖醋排骨,香酥rou,等等几乎成为大宋百姓耳熟能详的美食,不光酒楼有买,百姓自己在家也会制作。

    猪rou只要处理得好,只会留下rou味的香浓而没有其他的腥臭,而且猪rou是市面上最便宜的rou,比羊rou和牛rou都要便宜。

    在大宋羊rou依旧是占据了高端食材的行列,官员们自然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在公共场合都是要吃羊rou的,他们觉得羊rou是最清洁的食物,因为羊吃草料,不像猪什么都吃。

    当然他们在家中依旧会吃猪rou,毕竟羊rou的价格要比猪rou高得多,谁家要是天天吃羊rou,检察院的御史定然要参奏其奢靡之风,官员就没有不爱惜自己名声的。

    至于牛rou,在大宋的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这在原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最开始出现的是耗牛rou,耗牛在大宋不算耕牛,来自川陕四路以及青海路的耗牛rou干在大宋最受欢迎。

    原本的rou干没有太多味道,而且僵硬,可精明的商人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只要是在rou干中加入香料,并且经过特殊的腌制和晾晒烘烤之后,那味道和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耗牛rou干在大宋一下收到热捧,并且成为了当地经济崛起的一大优势,耗牛rou干易于保存,方便运输和存储。

    这只是开始,耗牛rou干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牛rou并非那么排斥,北方的土地多,但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粮食,面积广大的草场适合放牧,除了马匹,羊群之外,养牛也是极好的。

    放牧的牧人发现,牛的价格在大宋相当高,甚至超过了羊的价格,于是便开始大规模养牛,利益驱使之下,牛的数量越来越多,市面上交易的耕牛数量远远超过了需求,毕竟大宋的北方对粮食的需求和对耕牛的需求不成正比。

    大量的耕牛出现使得放牧的牧民血本无归,因为耕牛到了市面上根本就无法买卖,供过于求之下,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大量的牛群运到州府之中消耗极大,而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再运回去,那便是“血亏”,没人愿意做这种事情,无奈之下只能宰杀耕牛。

    大宋的官员自然是勃然大怒的,牛是农耕社会的财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光属于牧民,还属于国家。

    赵祯正吃着可口的rou饼,街面上却出现巨大喧嚣声,三才脸色一变,暗骂贾昌朝维持市面的不利,还好死不死的被官家撞见。

    看热闹是华夏百姓的业余爱好,八卦之心自然是没人都有,在神都城只要发生了热闹的事情便会聚集一大群人。

    更何况还能听到契丹人哇啦啦的叫喊声,以及官员的呵斥声,监察御史在大宋虽然官职不高,只有正八品,但却是是实实在在的权利人物。

    他们拥有监察百官以及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的权利。

    最关键的是这些监察御史都是平民百姓出身,有些甚至是穷苦人家的子弟,赵祯挑选他们为的就是这些人知道百姓的疾苦,知道惩恶扬善的重要。

    当然这也是一柄双刃剑,穷苦人家出来的监察御史心中对富人天生便有一种“歧视”,为富不仁不算犯法,但在监察御史的眼中却算是不德。

    至于外族在他们眼中也算是大宋百姓,这是赵祯早早就规定下的事情,必须对外族包括契丹人,党项人甚至是归附大宋的蕃人一视同仁。

    所以契丹人当众宰杀耕牛的行为自然是违反朝廷法度的,监察御史哪里能够视而不见?

    虽然前因后果他们知晓了,可律法就是律法,虽然法理不外乎人情,但终究是影响恶劣,不能宽恕。

    事情闹得不小,连管理南门大街的三司官员都出现了,站在三司的角度上来看,这件事还有商量的余地,毕竟大宋也有保护个人财务的律法。

    在一定范围内,这些牛算是人家契丹牧民自己的财物,运回去很可能就是彻底赔本破产,甚至会家破人亡。

    在这种情况下宰杀耕牛,那就是活命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不该治罪这些契丹人,三司的官员以维护市场秩序为主。

    这下好了,契丹人宰杀耕牛,三司和监察御史之间出现了矛盾,热闹可不就大了?!

    百姓聚集在一起围观,赵祯自然是要瞧热闹的,但四周的亲卫紧紧的护着,只能让三才进去打探消息。

    三才三两下便如滑溜的泥鳅挤进了人群,而待他出来之后所禀告的消息却让赵祯有些头疼,下意识的就准备“跑路”。

    事情并不复杂,契丹在没有得到官衙的公文前宰杀耕牛,那可是重罪,神都城中宰杀耕牛的情况被监察院的御史盯上,而买卖耕牛的人不光是契丹人,还是萧挞里的族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外戚。

    外戚在大宋的地位可算是尴尬的要死,虽然身份上算是高贵了些,是贵妃娘娘的亲戚,但这在监察御史的面前还不如一般的百姓。

    即便是得到赵祯青睐,而且还有文资在身的蔡伯俙见到监察御史都要夹着尾巴做人,何况是身为契丹皇妃的外戚族人?

    三才瞧见赵祯的模样心中偷笑,他可是知道官家最怕这种麻烦的家事,在边上小声道:“官家您可不易出面,这事可大可小,不如让人传话给皇妃娘娘?”

    赵祯摆了摆手:“不行,这样一来监察御史可就……让人转告皇后,让她拿个主意便是。”

    三才敢准备派人前往皇宫通报此事,却被赵祯叫住,因为赵祯看到了三司副使之一的王安石出现在了这里。

    王安石作为大宋经济改革的先锋人物,赵祯对他的才能还是颇为满意的,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他有着一种天然的政治天真,理想主义过甚,认为这世间非黑即白。

    但在经济上却有着不相符的灵活和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