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冬月朝会
建炎三年冬月初一,初冬时节。 船在武林门码头靠岸,徐还连家都来不及回,便直奔皇宫。 今日是大朝会,在临安的高级官员都要参加,他这个前线归来的统帅也得参加。 因为今日朝堂上会讨论淮南军事安排,徐还作为淮南节度使、江淮宣抚使,以及此番淮南之战的统帅,自然不能缺席。 当然了,徐还也早已料到,对自己的弹劾恐怕也是议题之一,士大夫们不会放过如此良机。 也罢,该来的总会来,大不了与那些言官们当殿正面交锋,反正自己的行为合理合法,自然无所畏惧。 当徐还出现皇宫门口,顿时群情耸动。 但一个特别的情形也出现了,一批文官兴许是被徐阎王的气势所迫,顿时退避三舍。唯有些许武将上来迎了上来,其中以宰相吕颐浩、韩世忠、枢密使赵鼎为主。 不过徐还注意到,驻守临安的张俊看到自己时,似乎故意避开,与枢密副使李回、参知政事范宗伊几人走到了一起。 泾渭分明的局面啊! 好在还有明白人,吕颐浩几人对徐还收复淮南之事大为赞赏,枢密使赵鼎更是感慨不已。 徐还出兵之时,他们可没敢奢望会有如此结果。堪称是意外之喜,如此一来的大宋的局面一下子大有不同。 至于楚州之失,几人皆以为天不遂人愿,并非徐还之失。何况徐还事后对赵立和楚州军民的补偿,算是仁至义尽。 再谈几句,宫门打开,朝会也便正式开始。 百官鱼贯而入,皇帝赵构在内侍女官的簇拥下,在御座上落座,百官当即躬身见礼。 这个年代君臣关系还算“平等”,至少不用行跪拜之礼,不过较之以前仍有落后。 汉朝的时候百官尚可落座,唐朝的时候宰相们也可坐着与皇帝议政。到了太祖年间,赵匡胤为了提高皇帝权威,连凳子都撤掉了,宰相们也只好忍气吞声默认了。 言归正传,行礼之后,皇帝赵构的目光首先落到徐还身上。 “徐卿,你回来了?” 徐还当即出班,躬身道:“臣徐还向陛下覆旨,淮南已复,详细奏报已经呈递陛下与枢密院。今向陛下归还天子剑,兵符印信。” “嗯!”赵构欣然点头,命内侍蓝圭接过,随即道:“收复淮南,此战卿与将士们功不可没,枢密院尽快核定诸将军功,与政事堂拟定封赏。” “遵旨!”宰相吕颐浩与枢密使赵鼎双双领旨。 枢密副使李回随即道:“陛下,淮南已复,那驻防之事刻不容缓。” 徐还道:“陛下,臣临走之时安排李彦先,郦琼二位将军先行营建防线,后续防务还需朝廷决断。” 赵构点点头,问道:“诸卿以为,何人驻防淮南为宜?” 此等问题,枢密院自然首当其冲,赵鼎当即道:“陛下,枢密院以为既然淮南收复,江南防线便可向北推进,既然郦琼已在淮水,不若让驻守镇江的刘太尉移驻淮南。” “政事堂呢?” 吕颐浩道:“陛下,刘太尉是合适人选,不过淮水防线绵长,防务沉重,一人恐难兼顾。臣以为,刘太尉驻守淮西,淮东可另择一将驻守,相互配合。” 听到吕颐浩的提议,明白人都纷纷点头,吕相公高明啊! 淮水防线绵长不假,更要紧的淮南地广兵多,若完全掌控在一人手中,皇帝恐怕也不会心安。 果然,赵构问道:“那驻守淮东的人选,可有建议?” 枢密副使李回抢先道:“陛下,徐驸马乃江淮宣抚使,淮南节度使,且刚刚征战淮南,对那里的情形最为熟悉,乃是上佳人选。” “不可!” 不想话音落地,便有人反对道:“驸马驰援不及,以至楚州陷落,百姓怨声载道,怎可驻军淮南?” 该来的果然来了!徐还心中冷笑,也好,反正自己没兴趣驻守淮南。 枢密副使李回当即道:“楚州军民怨声载道?此话从何说起,简直莫名其妙。” “驰远不及,楚州陷落总是事实吧?”那文官当即有些底气不足。 有人反对,决议就没那么顺利,赵构目光落到吕颐浩身上,问道:“吕卿何意?” “陛下,驸马与长公主新婚燕尔便征战在外,如今刚刚班师回朝,臣以为暂时不便让驸马劳苦。” 吕颐浩道:“不若以韩世忠驻守镇江,借水军之利,固守江淮。” 折中之言,理由也很到位,不是因为失误,而是顾念驸马与长公主夫妻团圆,谁也不得罪。 韩世忠也是个不错的人选,黄天荡之后,谁都不会质疑他的能力,以其资历驻守江淮自无问题。既能与刘光世合作,也能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堪称绝妙安排。 赵构点头道:“如此也好,政事堂与枢密院尽快商讨细则。” “遵旨!” 赵构道:“至于徐卿,征战日久,且先回家休息,待朝廷论功之后,再行赏赐。” “陛下,驸马出征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朝廷向来赏罚分明,既要论功,也当问罪。”御史台一名官员出班道:“臣闻朝野弹劾驸马者众多,还请陛下依律处置。” 此人乃是侍御史钱子良,据说还是吴越钱王之后,在御史台中坚人物,他的言辞难免颇有分量。 赵构顿时为难了,他内心是想维护徐还的,但台谏之言不能不听,否则虚怀纳谏的形象就崩塌了。 沉吟片刻,赵构才悻悻道:“弹劾之言不少是空穴来风,还是有司调查清楚之后再说吧!” 钱子良却不依不饶道:“陛下,台谏本就有风闻奏事之权,可能难免有虚妄之言,不过有道是无风不起浪。 恰好今日驸马在场,正好对质核实,厘清事实,也好水落石出,以正朝纲国法,以全驸马清誉。” “这…”赵构目光看向徐还,一时有些犹豫。 徐还心中一笑,当即道:“陛下,若台谏诸公有所疑问,臣也想说清楚,免得误会,臣……也担心名誉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