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〇五章 驾到的公主,逃避的皇帝
临安的小雨暂时停歇,但天空依旧阴沉,萧瑟的秋风吹过,透着一阵阵悲凉。 书生百姓中有不少人衣衫已经湿透,冰冷凉意在所难免,但谁也没有退避离开。 前面几个人用大理寺的一块门板抬着岳飞的遗体,当先而行,身后跟着成千上万的学子百姓,浩浩荡荡朝皇宫而去。 声势巨大,举城震动。 很多居民站在了楼边窗口,或是夹道而立,围观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得知岳飞不明不白地遇害之后,很多人不免感慨,甚至是潸然泪下。得知众人是前往皇宫敲登闻鼓,请官家主持公道时,许多人自发地加入了队伍。 队伍越来越长,人数越来越多,临安府彻底慌了。 知府康允之慌慌张张,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头顶滚落,身为行在知府,掌管京畿安危,如今却出了这么大的乱子。 数万百姓伏阙皇城,且不是什么“好事”,如此后果,实在让人有些…… 康允之很无奈,自己好不容易在临安知府任上熬了好几年,眼看着升迁在即,却出了这样的乱子。 且不说别的,只要书生们抬着岳飞的尸体到达皇城前,他的知府就当到头了,前程是否彻底终止就要看事后龙颜大怒的程度和运气了。 唉! 无可奈何,康允之只得拼死下令临安府的差役们出动,前去阻拦,然后飞报政事堂。 兹事体大,如何应对,唯有宰相们能定夺。 果不其然,临安府的差役们拼劲全力,毫无作用,压根拦不住。 也不想想,这群书生可以敢冲击大理寺,当着禁卫军的面,打死侍御史和中军统制的人,战斗力非同小可。 小小临安府差役,本就有所畏惧,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而来,哪里敢硬扛? 于是乎,书生们长龙般的队伍继续往前。 康允之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不由汗流浃背,唉声叹息,这可如何是好? 好在绝望之前,政事堂那边总算有了回应,枢密使张俊调动了临安城防军出动,以维持秩序为名,封锁了周边道路。 当然了,包括前往皇宫的必经之路,意图显而易见。 兵卒手持刀枪弓弩,搬出了各种拒马、栅栏,挡住了所有道路,试图阻挠,延缓时间。 “我等欲前去敲击登闻鼓,请官家主持公道,你等何故阻挠?” 书生们义愤填膺,大声质问,更有摩拳擦掌之辈,准备和兵丁硬碰硬。如果兵丁敢于动刀枪,不惜血溅当场,完全是一副杀身成仁的架势。 当然了,没有谁愿意真的去送死,他们只是笃定了兵丁不敢动手对付读书人罢了。 质问虽然显得苍白,但并非全无用处。 登闻鼓古来有之,朝廷容许百姓敲击,书生此举合乎礼法,若是故意阻挠,就有阻断民意上达天听之嫌。 在以政事清明,开放自由闻名的大宋,这是万万不能触碰的底线,至少表面如此。否则即便是枢密使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更何况一群兵丁。 “诸位欲敲登闻鼓,奏请官家,我等岂敢阻挠……只是如今人群甚众,恐有不法之徒,奸佞小人混在其中。 若贸然涌至皇城之下,有人行不轨之事,该当如何?” 一名将领冠冕堂皇道:“我等只是请诸位稍作减缓,让兵卒详查身份,厘清奸佞,避免生乱,还请诸位配合。” 这番话似乎也合情合理,也说的客客气气,让人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但众人心里都明白,不过是官兵的借口,想要趁此机会延缓时间。甚至借着所谓的厘清,暗中动手分割人群,抓捕领头之人,从而彻底瓦解击鼓伏阙的人群。 可是,似乎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一时间好生无奈。难不成当真要再次强行突破,发生冲突? 就在这紧要的当口上,马蹄与车轮碾过积水长街的声音响起,一群骑士护卫着一辆马车到来。 “长公主到。” 一声唱喏之后,许多人齐刷刷回过头来。 福国长公主虽只是一介女流,但在如今的临安却是人尽皆知,身份特殊。 不止因为她是官家唯有的亲妹妹,高阳郡王徐还之妻,更因为那日岳家府邸前的英姿飒爽。 那日长公主出面维护岳家妇孺,当场喝止罗汝楫,让其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临安人人称道。 今日,岳飞亡故的敏感时间,长公主再次出面,意欲何为呢? …… 秦桧匆匆忙忙进宫,赵构正与两位妃嫔宴饮。 得亏时间尚未到了晚上,不曾登榻就寝,宠幸宫妃,否则当年扬州受惊,从此不举的悲剧恐怕要再度重演。 见到秦桧惶急的神色,再听到简化且略微添油加醋的奏报,赵构顿时勃然大怒。 “反了。” 赵构拳头狠狠砸在案几之上,冲击大理寺,打死朝廷命官,甚至还有他的禁卫中军统制,这还了得? 这些人眼里还有没有自己这个皇帝,还有没有大宋朝廷,律法威严? 秦桧小声劝慰道:“官家,暂请息怒。事已至此,如何应对方是关键。” “临安府呢,拦不住吗?” “官家明鉴,禁卫守护的大理寺岂能被一群手无寸铁的书生攻破?显然是有人幕后有备而来。 如此计划周详,准备充足,又岂是临安府差役所能阻挡?” 秦桧三言两语已经说明一个事实,这件事绝不是偶然,是有人刻意为之,居心叵测。 至于幕后之人之谁,一时难有定论。其实用不着证据,闭着眼睛都能猜出个大概,只是……现在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官家,枢密院已经派遣临安守军前去维持秩序,但恐怕延缓不了许久……击鼓伏阙只怕仍旧难以避免。” 赵构虽然恼怒,但还有起码的理智,无奈叹息一声,问道:“会之以为当如何?” “官家……臣以为,书生们抬着岳飞尸体而来,摆明了是借机要挟官家您。” 秦桧道:“今日情形,无论答应与否都不方便……所以,官家最好不要出面,否则容易骑虎难下。” “可朕就在宫里,登闻鼓响,万人伏阙,岂能不闻不问?” 秦桧摇头反问道:“倘若官家不在宫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