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梦红楼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王熙凤自小就是生在富贵堆里,虽说父母早亡,可叔婶待她极好,从来不曾有过半分亏待之处,眼见的也都是富贵景象,何曾见过这等乡下婆子。

    “表弟!这位是~~~~~~”

    独孤策方才一见王熙凤那匆匆忙忙的模样,便知道她是为了什么来,无非就是怕他带着刘姥姥去荣禧堂,被各府的诰命见着,失了体面。

    “这位老人家是在门口遇见的,听她说是来寻二舅母的,便带着一道来了!”

    接着又对刘姥姥说道:“老人家,这便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孙媳!”

    刘姥姥闻言,慌忙拜倒:“见过夫人!”

    王熙凤虽然心中不耐,可刘姥姥是跟着独孤策一道进来的,她也不敢怠慢,忙道:“老人家快快请起,再不要这样了,没得折了我的寿!”

    说是还示意一旁的平儿将刘姥姥搀扶起来。

    王熙凤接着又对独孤策道:“表弟!荣禧堂那边眼下正乱着,你过去了反倒是不自在,倒不如先去我的院子里歇一歇!”

    独孤策闻言,点头笑道:“这样也好,不如就请这祖孙两个一道过去!”

    王熙凤顿时松了一口气,她还真怕独孤策使起了性子,带了这穷婆子闯进荣禧堂。

    “自然是好!老人家,且随我来!”

    到了贾琏和王熙凤的院子,恰好周瑞家的也被林之孝家的带来了,见着刘姥姥不禁一愣,看她的模样显然是认识的。

    刘姥姥也是大喜过望,连忙上前屈膝福了一礼:“周嫂子!您好啊!”

    周瑞家的将刘姥姥上下打量了一番,道:“是刘姥姥啊!好些年不见了!”

    王熙凤见状,道:“这位老人家周嫂子认识!?”

    周瑞家的忙道:“回二奶奶话,说起来,这位刘姥姥跟着您还沾着亲呢!”

    王熙凤更是好奇,可当真刘姥姥的面却又不好问,道:“老人家远来辛苦,可曾用过饭!?”

    刘姥姥面色赧然,道:“一大早就出了门,还~~~~~~还没顾得上吃呢!”

    王熙凤淡淡一笑,对着平儿道:“带他们下去,吩咐人摆饭!”

    刘姥姥又是千恩万谢,跟着平儿出了屋,被领去了西厢房。

    王熙凤等刘姥姥祖孙走了,这才问道:“你方才说那婆子和我们家还沾着亲,到底是怎么档子事,我怎么不曾听说过!”

    周瑞家的当即就将王狗儿家与金陵王家的渊源一一对王夫人说了。

    “后来他们家败落了,可也还有些来往,每次上门,二太太也不曾让她空着手回去,只是今两年不大走动了!”

    王熙凤听明白了缘由,不禁笑道:“我说哪冒出来这么一门子亲戚,我竟然都不知道,敢情是这么档子事!”

    说着便转头看向了独孤策,语气之中还带上了几分无奈,道:“表弟可曾听明白了,在外人眼里,我们这国公府必定是赫赫扬扬的,这才引得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上门,今日来要几贯钱,明天来拿两匹布的,可谁又知道,我们家的艰难,上门张了口又不好推脱,可再怎么家大业大也禁不住这么体恤裁掇。”

    王熙凤这话,独孤策可没当成是在哭穷,荣国府的境况,别人不知道,他还能不知道,虽说有神仙醉和化妆品的生意,可那些都是贾琏夫妇的私产,算不到公中去,而荣国府公中事实上早就在寅吃卯粮了。

    但是,也总归不会穷困到接济不了一个穷亲戚的地步。

    “这位姥姥既然来了,二嫂子好歹看顾她些,只当是扶危济困了。”

    王熙凤道:“表弟说的是,可我终归不当家,也不好擅自做主,还是回了二婶娘后再说!”

    说完,便打发了周瑞家的,让她去将这事报给王夫人知道。

    时候不长,周瑞家的便回来了,带来了王夫人的话,让王熙凤看着给些钱,打发了就是。

    “行了!我知道了,周嫂子且回吧!”

    周瑞家的刚出门,王熙凤就忍不住对独孤策抱怨上了:“表弟也来听听,人家大老远的扑奔着来的,真神不见也就罢了,还要让我看着裁掇,还不是想要让我花钱!”

    独孤策闻言也不禁失笑,道:“二嫂子要是不宽裕,不如我来接济这位姥姥,倒是还能落一个怜老惜贫的好名声!”

    王熙凤被说的一阵脸红,道:“表弟这话,是要让我臊死了不成,便是再怎么艰难,难道这两个小钱嫂子还能没有!”

    说完,便让平儿去看看刘姥姥祖孙吃完没有,若是吃完了,便带了来见。

    不多时,门帘挑开,刘姥姥带着板儿进来了。

    接下来和书中所记述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王熙凤先是跟着刘姥姥说了一通日子艰难的话,就在刘姥姥满脸失望的时候,突然又峰回路转,给了二十贯钱,让刘姥姥不禁大喜过望。

    独孤策只是坐在一旁,看戏一样,不过前世是在书里,电视剧里,如今却是真人表演,也是一样的精彩。

    二十贯钱对富贵人家自然不算什么,可是对平民百姓而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甚至可以说,王熙凤的出手堪称十分大方。

    其实有件事,独孤策一直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荣国府会对着刘姥姥另眼看待。

    荣国府历经三代,族人肯定少不了,穷亲戚也是亦然,可是遍观全书,除了刘姥姥之外,也就是贾珍作为族长年节之时,接济一下没什么进项的族人。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接济了二十两银子,还是因为好面子,不愿被人说富贵了就瞧不起人。

    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享受到的待遇,可就不仅仅是好面子那么简单了。

    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一节,这段中的刘姥姥极是风光,贾母陪着,年轻奶奶姑娘们簇拥着,得脸的大丫环伺候着,好东西吃着,好茶喝着,一句话儿就能让国公府的四小姐惜春去画什么大观园行乐图,端的是正经亲戚一样的待遇。

    然而刘姥姥这番经历,显然并不是贾府和穷亲戚来往的正常情况,别说逛大观园了,就算是看在天冷难走的份上留宿一晚,那都不是原本能有的待遇。

    刘姥姥应该是向王熙凤见礼辞行,然后赶紧走了,别扰了人家国公府日常秩序才是。

    其实贾府待穷亲戚如何,不需看别人,只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待遇便可知道,她来到贾府,看门的下人便敷衍她,其中碰巧有个心好的不忍误了老人的事,方才见到了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也没有拿她当王家的正经亲戚看待,更是一眼就看出刘姥姥是打秋风来的。

    书里交代得极清楚:周瑞家的只是碍于自己丈夫争买田地时候受过王成的恩惠,如今人家有了难处求上门,总不好不管,又为了显摆自己在国公府女眷跟前得脸,才肯为刘姥姥通传一声。

    到这里就不难发现,倘若不是有几宗碰巧,刘姥姥连名字都传不到王熙凤跟前去。

    若说贾府平素就能够和刘姥姥这样的百姓人家来往,那未免把贾府的门槛看得太低了。

    待刘姥姥进到王熙凤屋里,从头到尾的,王熙凤说的都是些场面话。

    这一次见面王熙凤表达出来的并无款待,只是"不在意",刘姥姥既不是重要人物,所求也少,最优选择就是拿点钱打发了,省得传出去议论大户人家欺凌了穷亲戚,难道贾府还能跟他们对质去?

    至于那些听起来客气谦逊的漂亮话,在这些高门大户里谁不是信手拈来,总不成一个不值得款待的客人,还非要专拣点难听话把人怄走了才算吧。

    后世曾有人分析说,贾府肯接济贫苦的刘姥姥,不过是为了炫耀,在独孤策看来,这种论断纯熟扯淡。

    要说向穷亲戚炫耀,只怕这些人里只有周瑞家的存了这个心,其他地位更高的人连炫耀的兴趣都没有。

    本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有炫耀的必要吗!?

    如果刘姥姥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间老妇,关于她的故事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也就成了穿插在《红楼》整部书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可是就因为刘姥姥身上有一点朴实信念,让她在整个《红楼》故事中变得生动起来。

    同样是庄户人,狗儿等耻于身份悬殊,并不愿和贾府往来。可以想见,即便狗儿得到了贾府主子赏赐的银钱,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回馈,毕竟把自个卖了的钱,人家还看不上呢,怎么报?

    但刘姥姥是不一样的,她不在乎别人是否稀罕她的礼尚往来,你不在意你的,我尽我的心。

    "不空手来"的名声,她终归是扛了下来。

    这样的通达脾气,要是遇上了循规蹈矩的王夫人,倒也就真的两下里无涉了,偏偏她又遇上了不走寻常路的王熙凤。

    从王熙凤素日的脾气来看,她既欣赏别人的积极主动,又很在意别人是否识好歹,刘姥姥这样既不爱占便宜,又不囿于身份畏畏缩缩的风格便投了她的缘,主动体谅了刘姥姥一次。

    但也不过是让人过个夜,贾府大约有些体面的管事都会受到这样的照拂。

    这一重添一重的巧合,使得刘姥姥这个名字终于传进了贾母耳中,贾母是如何想的呢?

    七十上下,已经是古来稀了,同龄人早已凋没,那真的是很寂寞的。

    更别说,人在富贵乡中久了,总会想着些"野意儿",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姐们也会想吃个油盐枸杞芽儿。

    一个从另一个世界来的,有亲戚名分,应该是靠谱的人,还是贾母那个年龄段的,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真不是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人来打秋风,因而贾母产生了兴趣。

    不是炫耀,而是好奇的兴趣。

    从这里开始,王熙凤才真正地上了心去招待,书里也写得明白,“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

    在此之前诸人的态度,办的是刘姥姥的事儿,在此之后如何对待刘姥姥,便是在办贾母的事儿了。

    招待好了刘姥姥,就是伺候好了国公府的老祖宗,这是大大的孝顺,试问谁敢不尽心。

    因此才会看到,原来漫不经心,满口场面话的王熙凤,十分卖力地排宴,捧哏,还亲自撑船,原来和气矜持的平儿,变得十二分殷勤,不但送了许多东西给刘姥姥,说话也用上了十足的体贴,而原来颇有存在感地埋怨刘姥姥不会说话的周瑞家的已经淹没在热闹的人海中看不到身影了。

    所以这个脉络也就清晰了,贾府并没有谁是想要款待刘姥姥的,与刘姥姥正式有旧的王夫人连见都不想见她一面,直接就叫人告诉王熙凤"不是一家子"。

    要不是王熙凤和王夫人不想在贾府折了王家的面子,想静悄悄地打发走人,王成又替后人攒下了“老实不贪财”的好名声,恐怕刘姥姥也不会那么顺利就拿到不错的一份施舍。

    二进贾府的一番排场,则已经和刘姥姥无关。

    众人卖力演的这一场并不是什么惜老怜贫,而是通过抬举一个能够哄贾母开心的穷话搭子,来争相表达对老太君的恭敬孝顺。

    以姥姥的聪明,哪能看不出姑娘,甚至丫鬟们对自己的嘲笑戏弄和鄙视呢?

    可是姥姥就记住人家对她的好,知恩图报,换成贾环赵姨娘这样阴微下贱的性格,别人的好是记不住的,落井下石那是必然的。

    只是这个小人物的大智慧却是藏在心里的,以至于许多聪明人都看不明白。

    所以之后黛玉才会句句讽着刘姥姥,一则黛玉远离市井,并不懂刘姥姥生活中的尴尬和拼命,她觉得刘姥姥就是贪图钱财而自轻自贱,二则黛玉更看不惯众人本无敬意,不过为了刘姥姥投了上位者的缘便热脸相迎,不知哪门子的姥姥也叫得亲热。

    贾府小姐们其实多半认同黛玉,否则不会连最懂事的宝钗,最口快的湘云在内,都一个个明赞默许的,更无一个出声反驳。

    要知道,平时黛玉说点什么出来,可多的是争锋的人。

    贾府不是不会惜老怜贫,只是通常来说,赏还丫环的身价银,对外面的老人客气不欺凌,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豪门的普遍水平,早已当得起一个“惜老怜贫”的考语,还不至于要求他们对穷苦人怜惜到如此礼敬的份上。

    回过头来,再来看刘姥姥,这个肚里没有半点墨水的乡下婆子,为了子女的生计,豁出脸来上贾府扮丑放呆,被人埋怨亦不辩驳,丢开的是面子。

    不顾及对方的反响,坚持礼尚往来不沾人便宜,守住的是尊严。

    即便在后世,受了多少年教育的人群里,又有多少人能分清何为面子,何为尊严呢?

    在刘姥姥那里,面子是旁人眼里的,尊严是自己心上的。

    再后来,刘姥姥得到消息,贾府被抄了,她去狱神庙探望王熙凤,可见她的古道热肠,王熙凤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若是别人,恐怕也不过是虚应了,毕竟一个小丫头,谁知道卖去了哪里,可她偏偏就上了心,费了好大劲还真把人给找着了,然后她买了房子,凑钱赎了巧姐带到乡下了。

    这便是独孤策敬刘姥姥之处,虽是女流,却也堪称真豪杰,这见识,这气魄,在后世都很稀有,更别提她一个村妇。

    如果说刘姥姥单纯只是一个贪财图利的老太婆的话,那一定不会救巧姐,而且以她的力量而言,即便不救,王熙凤也不可能怪罪她。

    但刘姥姥却知恩图报,真正拿出大笔的钱赎出了巧姐,而且赎救巧姐的这笔高昂费用,足以让刘姥姥的家庭再次从小康走向贫穷,但刘姥姥却真正做到了。

    这也就是王熙凤“偶因济村妇”,而巧姐“巧得遇恩人”的缘果了。

    只是如今这其中的因果,怕是不会再发生了,独孤策怎么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贾家大厦倾倒,眼看着王熙凤埋尸荒野,看着表侄女巧姐沦落风尘。

    不过对刘姥姥这位可敬可佩的老妇人,独孤策却不想因此就怠慢了。

    王熙凤这边给了钱财,便想着打发人送刘姥姥祖孙两个出去,独孤策却在这个时候说话了。

    “既是二嫂子的亲戚,今日又与我有缘,说不得我也要接济一二才是!”

    独孤策说着,对着袭人使了个眼色,袭人在独孤策身边日久,怎么还能看不出,独孤策对刘姥姥另眼看待,连忙取了独孤策的钱袋来,思量了片刻,倒出五个黄澄澄的金锞子来,每个都有二两重,合在一起便是十两。

    历史上的大唐,金银并不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不过在这个红楼大唐,金银虽然也同样不是主流的货币,却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一两黄金便是十两白银,一两白银便是一贯足钱,这十两黄金便当得起百贯了。

    “些许薄礼,老人家不要嫌弃才好!”

    一旁的王熙凤看着,都不禁为之一惊,独孤策出手这般豪绰,她真的都不禁要疑惑,这位刘姥姥到底是王家的亲戚,还是独孤家的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