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颤抖吧南唐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四章 射天狼

第三百四十四章 射天狼

    没有也罢。

    时也运也命也。

    就这样,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了两月不下,言玉发起狠来,也是很有一套的。

    其实对于这件事,他有私心,但并非全然都是私心作祟。

    现在的大唐迁都于长安,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和意义的事。

    今日大唐远不能与往日大唐相比。

    不论是疆域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都在原先的基础上增长了不止一倍。

    辽阔的国家和疆土需要有一个中心城市。

    作为他的支柱和中心。

    江宁身处江南府邸,对于北方这个庞大的新生事物,可以说,毫无威慑看可言。

    而现在他们扩张的土地面积甚至远远超过了自己原本的国土。

    将大唐的都城立在江宁,围绕着江南的士绅大户确实有利,但一个国家决不能如此紧紧围绕着一小部分人来巩固政权和统治。

    这个道理言玉还是懂的。

    在江宁,可以牢牢的统治住士绅阶级,打牢大唐的经济基础,威慑远方。而在长安,则可以以军事出头,威慑四面八方,蒙古诸部、契丹、鞑靼、瓦剌、西北的党项人也在蓬勃发展,西夏王朝的势力已经屡次主动进攻,不再一位守城。

    这样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下,不得不说,迁都长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若是没有这一仗,没有这一年多来的辛苦鏖战,我们偏安东南一隅可以过得舒舒服服,没有人会跨越长江天堑来攻打你,那样的军事风险和政治风险都太大了。

    可赵匡胤偏偏不信,他不信的是他统一了北方,自然可以顺理成章的统一南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偷鸡不成蚀把米,跌了。

    这些不说也罢。因为作为一代枭雄,一代帝王,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与常人不同的。

    宏观的、具有战略性的眼光是基础,如果真能如唐太宗、明太祖这般能够洞烛先机的在长长的历史道路上就寥寥无几了。

    现在的大唐别人说是色厉内荏,其实不然,虽然只有常备的十二万军队,但白小飞和江寒等一众武将也一直没有闲着。

    北方经历的战乱太久了,十室九空虽然不至于,但要在适龄男子当中征兵还确实有些困难。

    而且,言玉治军的办法之中,第一条要求的就是身体素质,这是练就精兵强将的基础,没办法,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不存在群众基础是十分可怕的。

    但当红袖添将一个十分可怕的主意告诉言玉的时候,他差点没掉下眼泪。

    谁不搬迁,就让谁家出兵丁。

    ......咳咳咳......

    好狠。

    但也很管用。

    江宁、池州、建州、福州、杭州等地都有指标,这是从言玉的军中直接发出的命令。他是摄政王,也是三军大元帅,有这个权利,且不需经过内阁议政,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没这个权利,这是军中的权利,我打仗把兵打完了,征兵难道不行吗。

    好吧,可以的,你完全可以的。

    我们不出兵丁的唯一结果,可以,那就是搬迁去长安城居住,直接落户。

    那时候虽然没有现代十分严格额户籍管理,但基本的城市居民每家每户的户头资料还是有的。

    每年长安城新增了多少户,减少了多少户,都是有记可查的。

    你不搬,那你家的人,适龄的男子当中就必须出人当兵。

    就这么简单,但这样的办法却直接绕过了三省六部这些复杂的机构。

    言玉做事雷厉风行,虽然不地道,但我是对的,你们却不听,视而不见,给我下难题,就是给自己不痛快,这个道理已经得到了印证。

    虽然征兵这档子事儿绕过了军政大臣的家眷,但一般老百姓中士绅大户也是很多的,十里秦淮一年产生的GDP就占到了整个大唐岁入的5%,这是个不得了的数字,一条街道,或作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文化街区,一年产生的效益能在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有所体现,已经可以证明些什么了。

    他们不愿离开,认为长安已经是西北跨寒之地了。当然相比江宁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来说,确实如此,长安的冬季虽不及东北和西北边陲,但真正冷起来,也在零下十度左右,南方人不适应?肯定能适应!也必须适应。

    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人对此指指点点那就是和金銮殿上的李煜作对,和汉王作对,和整个浴血奋战一年的三十万将士作对。

    征兵!挨家挨户!当然不能将奴仆冲军,必须是主人的嫡生子女。

    帝国中心的建立,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偏移。

    但这没什么,南方江宁一代可以继续你的繁华金粉地,而北方的随着不断的建设,肯定也会大有作为,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战略上的布局,迁都长安,意味着我们的战略防线就从江浙一带扩大到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一带。

    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家门口成天端着几匹狼,虎视眈眈的看着你。你如何安睡。

    这就是言玉的用意,你不迁都,这些占领的土地终将是为北方少数民族做了嫁衣,但北方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没错儿的,但国家观念已经形成,民族的大融合也再说难免,但这种融合往往需要战争作为前提,这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我要将整个大唐的防御体系扩大到他们的家门口,我们可以做贸易,做生意,做交易,怎么都行,但必须在你的家门口,而不是我大唐。

    你有这样的民族大融合的观念和意识,未必他就有。

    他们如狼似虎的性格基因中就决定了,掠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当你想要将更为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介绍给他,甚至教给他的时候,他可以用,但不会太久,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环境,你让他们的戈壁滩上种果树?在大草原上种庄稼?

    这些显而易见,都是不可行的。

    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家门,是这样的,言玉也是这样想的。

    不论怎样,朝堂上议论纷纷,但民间已经开始动作了。

    这是一场国家行为和军队行为。

    很多小户人家选择了搬离江宁前往他们此生从未去到过的如此远的远方,长安城。

    当然,强行搬离是不可能的。这位来自二十一世界的穿越者的法制观念和人权观念还是有的,对于这些搬迁户言玉开出的条件也十分优厚。

    到达长安,即刻前往大唐都城搬迁事宜办公室领取相关津贴和奖励。每户独门独院宅子一套,五十两纹银,牛两匹,耕地一百亩。这些条件若是放倒现代,简单来说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你把你家从你所居住的城市搬到东北边陲,先不说那是你能否完全适应,但给你一套别墅,外加一千万,外加两辆宝马七系,外加一大片的私人土地,任你做什么,别人会不会动心不知道,但当言玉用市价将这些奖励细细换算过后,他认为,如果是他,他会第一个报名参加。

    当然,千里迢迢,谈何容易。但是先到先得,先到多得的政策就摆在那。江南居民可以自行搬迁,也可以参加步兵临时组建的长途搬迁营一起走。安全也有了绝对的保障。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故土观念就十分浓厚。

    这是历史的传承,怪不得人,背井离乡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事。

    但国是国,家是家。国家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家庭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罢了。

    你不搬,我不搬,谁搬?

    国家的利益如何能够得到保证,若是自己人都撤后腿,如何还与外敌宣战。

    当第一批搬迁户三百户抵挡长安城时,这些平时身居江南水乡小弄堂的百姓们才见识了什么叫做城高池深,什么叫做大国气象。

    伟哉!高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