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重生东汉末年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与地方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与地方

    关于本乡任官的弊端,郭斌就是一个最近在眼前的例子。

    郭斌出身便是在阳翟县,伏龙山庄崛起虽速,可是其在阳翟县,乃至颍川郡中的巨大影响力却是毫无疑问的。自起家之初,郭斌便没有吃独食的心思,而是尽力联络乡里豪门。努力使自己尽快融入阳翟县的上流社会,成为可以影响阳翟县中各家豪门的重要力量。

    后来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却是将阳翟县中各豪族正式绑上伏龙山庄马车的重要举措。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天下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能够主导重修南宫的大型建筑集团,又岂是浪得虚名的?

    随着阳翟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越来越多由阳翟县各大豪族联合,共同创立的公司纷纷涌现,无论是阳翟服饰还是阳翟文具,都将整个阳翟县的各大豪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郭斌就任阳翟县令,则更是明确了其在整个阳翟县的领导地位。

    后来,在长社之战结束后,为了安顿好被俘的二十万黄巾军俘虏,郭斌通过荀彧联络颍川郡中各大豪族,集合起整个颍川豪族的力量,这二十万黄巾俘虏往塞外迁徙的工作方算得是圆满完成。

    这联络颍川豪族的重任,自不是荀彧凭着空口白话地向各大豪族许诺而实现的,这其中虽也有颍川荀家的面子在里面,可最根本的还是郭斌善财童子的名声和从不亏本的事迹。当然,郭斌将醉仙楼开往全国,并每当开到一地便要联合当地豪族共同出资入股的经营传统,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涉及到额度如此巨大的投资,各大豪族自然是权衡利弊,瞧准了方出手的。

    郭斌则依靠着塞外三城的巨大成功,依靠着源源不断流向颍川郡的巨额资金,证明了颍川豪族的眼光是正确的。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颍川郡中豪族对郭斌的信任,使得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郭斌周围。

    黄巾之乱后,天子将郭斌任命为颍川郡守,固然有着酬赏功臣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长远布局,更重要的还是看在郭斌的忠心和他在颍川郡的影响力上。若是由郭斌担任颍川郡守,便可迅速整合颍川全郡的力量,绥靖地方,支持中央。要说汉朝还残留着许多封邦建国时期的残余传统,这掌控地方的手段,也可极好地表现出来。

    汉朝行的虽确是自秦始皇时候便已经确立的郡县制,在西汉初年也曾有过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讨论,甚至在汉景帝时还曾引发了震动天下的七国之乱,可郡县制还是凭借其毫无疑问的先进性和对新时代的适应力,被安安稳稳地推行全国。

    然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斗争,却是从来未曾停止过。

    在汉朝,较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有独立的军事能力的封国来说,中央对于郡县的掌控能力无疑是极强的。刘邦初得天下时,以天下的土地酬赏功臣,这既是流行了近千年分封制度的传统,也是当时人们的思维惯性。毕竟秦得天下不过十四年便已覆亡,对于功臣的酬赏,上位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封邦建国,而天下豪雄所能认同的,也不过是封邦建国。当初项羽灭秦之后也是分封了诸侯,而他自己也不过是个西楚霸王罢了。可见,后人脑中先入为主并根深蒂固的皇帝制度,在此时的社会精英脑中并非唯一的选择,项羽还是只想着做个如周王一般天下的共主。

    刘邦通过酬赏功臣,激发天下英杰的积极性,为了他消灭项羽的事业出人出力,可当他将项羽干掉后,却重新面临着当初项羽灭秦后所面临的选择:到底是要郡县制,还是要封邦建国?

    得到秦朝图书籍册的刘邦自然晓得郡县制的好处,也晓得封邦建国的坏处,他自然也害怕他所策封的诸侯中再出一个当初“汉王”一样的人物篡夺天下,这可如何是好?但是,天下封邦建国的现实已经形成,各个封国虽确是受刘邦策封,却也保持着其政治独立性,并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若是要将这些封国同时取缔,势必要天下震动,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甚至会瞬间崩塌。因此,刘邦所定下的计策是徐徐图之,并在战胜项羽后,将天下最强的诸侯“齐王”韩信的军队夺了过来。至于韩信当初如何获得齐王的爵位,也有一番明争暗斗,历史上自有记载,此处便不赘述了。

    就这样,刘邦在逐渐削弱乃至取缔异姓王的同时,大肆分封同姓亲信为王,用以牵制异姓王,直到最后喊出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口号。那么,熟知封邦建国制度弊端的刘邦,为什么又要大肆分封同姓王呢?这还是要从当时天下的形式来看的。

    此时的天下形势,楚汉之争结束不久,被削去封国后的各个诸侯王的原部属散布各地,而地方政府初立,郡县制度又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权力,因此天下尚不稳定。若是单单取缔了异姓王,那么原来各诸侯国的部属何去何从?这些人多是战国时期六国的贵族,识文断字,通晓天下大势,是难得的社会精英,刘邦夺去天下靠的也是他们的力量。异姓王被取缔后,若是任由这些需要政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流落社会,无疑会成为地方上的不稳定因素,更是面临北方骑马民族巨大压力的新兴西汉王朝的人才浪费。因此,建立封国以绥靖地方,并招揽四方英才为朝廷所用,便成了刘邦最好的选择。

    在刘邦看来,这些同姓王除了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儿子、侄子,大家都是一家人。况且这些同姓王赴国的时候,大多年纪幼小,其国中的主要官员又是中央任命的,因此在短期内是不用担心地方叛乱的。

    但是,这种封国的形式,却着实有着制度上的优势。这样将同姓子弟分封各处后,他们就有独立的军事权力,可以在封国内迅速形成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一旦中央有事,这些被分封到各处的诸侯王便可起兵勤王。这种助力,在时时刻刻处于匈奴巨大军事压力下,并感受过白登之围困厄的刘邦看来,是一种切切实实的保障。

    同时,这何尝不是刘邦为天下刘氏留下来的一个退伸步?

    白登之围,身为天子的刘邦都差点儿战死,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何等惊世骇俗的事情?因此,感受过这种一生事业都差点儿要崩盘的痛苦的刘邦,便不得不考虑一旦长安城被攻破,刘氏一族怎么办?

    将这些刘氏子弟都放在京师养着,若是在和平年月,这没有什么。可长安城都处于匈奴人铁蹄的威胁之下,中央政府都要朝不保夕了,一旦匈奴的冒顿单于率军攻陷长安,那宗室岂不是给一勺烩了?而若是将这些刘氏子弟分封出去,他们便可及时派兵进京勤王,即便是最坏的局面,长安城破,天子被杀,那从各地的刘氏子弟中推举一位天子重新领导天下,也不是不可以嘛!长城这个人造的天险,使得北方骑马民族很难长期霸占中原,到时候坐江山的还是姓刘,也还是他刘邦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