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民族国家
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其以颍川最盛。如今最为显赫有名的,就有颖阴荀氏、长社钟氏、许昌陈氏三家。 这三大家族世代以诗书传家,三大家族中的俊杰:钟皓、荀淑、陈寔,与韩韶一起,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被称为颍川四长,是东汉一朝同郡的鼎鼎人物。其中许县陈氏的陈寔,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更是党锢之祸初起时的党人领袖之一,另外颖阴荀氏,也有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被称为荀氏八龙。 在颍川的三大家族之中,颖阴荀氏与刘陶是同乡,因为当初黄巾之乱时荀彧带着一部分族人来到阳翟县,受到了郭斌的庇护,因此没有受到黄巾军的过分sao扰,起码人与细软财物是保住了。长社钟氏则因为长社是南路官军对抗黄巾贼寇的中心,几万官军都被困在城中,反而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相比起来,许昌陈氏受到的影响却颇大,所幸长社之战后官军士气如虹,陈氏指挥家丁守卫庄园,倒也坚持了下来。 待到黄巾之乱基本平定后,颍川郡中人口数量虽有减少,但土地还在,豪门大族们自然也依靠着累年的积蓄和在地方上崇高的声望,重新过上了原来的生活。这个时候,地方豪门大族对地方重建与维持稳定的重要作用又显现出来了。 颍川郡中这么多诗书传家的豪门大族,其门中子弟多入仕为官,其中门生故旧遍布天下,若是能将其力量整合起来,则其强大程度是可以想见的。以郭斌行事的作风,摆了这么大的阵仗虽是为了进行颍川郡的“精神文明建设”,可若只单单有这么一个好处,那可就太“浪费”了。 因此,郭斌想要借着刘陶的事情为契机,逐渐将颍川的政治力量整合起来。颍川郡中荀氏自不用说了,有了荀彧在此,那自然是跑不了的;长社钟氏,郭斌却早已与他们有了极为亲密的合作,长社城外的码头与庄园的建设,若是没有钟氏的支持,想要建起来自然要多费一番力气。况且,郭斌将长社作为连通阳翟县的卫星城,使其成为连接徐州、扬州、京师、阳翟的交通枢纽,也成为遍布仓库的商贸中心城,钟氏也是大大地尝到了甜头的。因此在颍川郡中,除了颖阴荀氏,钟氏与伏龙山庄的合作最为密切,其获利也是极丰。如今的钟氏,虽经过了黄巾军的破坏,其发展却更加迅速,其实力较之黄巾之乱前甚至更有增长。 而相比起来,许县陈氏与郭斌的交往自然便不是那么密切了。想要将颍川郡真正地掌握在手中,郭斌非得将三大豪族尽数折服方可,否则便是一句空话,而在三大豪族之中实力居于首位的许县陈氏,目前看来自然是重中之重。 陈寔的官位虽不甚高,可其在士林之中名望极高,德行高致,又会做人,被称为“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算得是士林之中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也就是说,这个陈寔一旦遇到好事,便将功劳推给别人,一旦做错了事情,便将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好人,谁不喜欢呢?而具体到颍川郡中,争取陈氏一族的支持,便显得愈发重要了。如今郭斌摆明车马地抬高刘陶的声望,与宦官过不去,向当年第一次党锢之祸中的党人领袖,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陈寔示好,自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只见郭斌说完那番话以后,便亲自上前抬起盛放着刘陶衣冠的棺椁,与赵云、戏志才、荀彧、徐庶、关羽、张飞、黄忠、陈到几人一同将其葬入祠堂后的墓xue之中。待新建的墓xue填上土,郭斌便亲手奉着刘陶的灵位进入祠堂之中,将其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主祭位上。 待郭斌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其摆放好后,主持仪式的荀彧大声道:“黄巾之乱及塞外之战中,英勇就义之英灵入祠!” 这时,便见几十个人各自捧着灵位依照顺序进入祠堂,待将木制的灵位摆放在配享的位置后,方依次走出祠堂。郭斌在中原剿灭黄巾的几次大战中,手下伤亡虽极少,在这冷兵器作战的战场上,却也极难做到零伤亡,这些捧着牌位进入祠堂的,都是随着郭斌南征北战牺牲之人的家人。 随后,戏志才命人将早已写好的牌匾挂在了祠堂正门,便是端庄中正的“英烈祠”三个字,祠堂正门两侧也挂了一副楹联,便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林则徐的诗放在后世来,可能已经被说烂了,可让如今的人看了,却是振聋发聩。这些,自然又都是出自郭斌的手笔了。 西方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个团体,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则必然会引起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的冲突。因为各个阶层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也都无法独占政治权力及经济权力,无法否定他人的利益。为了不同归于尽,他们便只好采取妥协、协商的办法,只好求助于一个相对超然而又强大的公共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