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秦汉戮在线阅读 - 第一八七回:卫青从戎入胡塞

第一八七回:卫青从戎入胡塞

    刘彻当然明白姑母的意思,她是想拉近与自己的距离,为自己和阿娇挽回些。窦太主的演技果然精湛,刘彻动了恻隐之心,当即表示姑母放心,朕一定常来。

    有了刘彻的这番表示,过了几日,窦太主的病就没有继续装下去了。窦太主主动去皇宫觐见刘彻,拉近感情。

    刘彻看着神清气爽的姑母,豁然想通姑母大概是在装病,他隐约觉得姑母的身后有人在出谋划策,看在她的良苦用心之下,刘彻赏赐了窦太主千万金钱。在不久之后,他突然造访窦太主家。

    刘彻匆匆来访,是想见一个人,那个在姑母背后出谋划策的人才。窦太主对刘彻的突然造访感觉有点措手不及,她赶忙换下华丽的衣服,穿上简朴的衣服。刘彻见到窦太主时,觉得有点好笑,心中想到姑母怎么穿得跟婢女一样。

    刘彻刚刚坐定,就对窦太主笑着说道,“请主人翁出来吧!”

    刘彻的意思请你的男人出来吧,刘彻这么直白把窦太主吓了一跳。

    窦太主吓得赶忙跪了下来,她心中惊疑不定,皇上怎么知道她养面首之事,这下可糟了,万一被皇上治罪,那可如何是好?

    她连忙磕头,表示是自己不检点,希望陛下别往心里去。

    刘彻见状依旧微笑道,“太主不用担心,请主人翁出来,朕有话说。”

    无奈之下,董偃只能战战兢兢地跪倒在刘彻面前。刘彻见此人容貌俊逸,不像坏人,而且看起来聪明伶俐,自然也有些欣赏了。

    刘彻并没有怪罪窦太主和董偃欺君之罪,豪饮一番,就离去了。不过,此宴让董偃出名了,连皇上都称之为主人翁,哪有不红的道理?不少达官贵人听了董偃的名气,纷纷过来结交。

    不久之后,董偃又获得了刘彻的恩赏,可以自由出入宫中,时时陪伴刘彻玩乐,董偃的威名更是红透了长安城。

    但是好景不长,董偃栽在了我们的老朋友东方朔的口上。刘彻批完公文,闲极无聊,想召董偃入宫喝酒,宴席摆在宣室。这件事情被执戟值班的东方神仙听说了,马上跳出来指责董偃犯了三大死罪,对于东方老兄的谏言刘彻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急问哪三罪。

    东方朔指出其一以贱臣私侍太主,其二败常渎礼敢违王制,其三盅惑陛下。

    虽然东方朔还是说得摇头晃脑动作滑稽,但是刘彻这次没笑出声来,他说道,“这次能不能算了,下次改了不行么?”

    没想到东方老兄的回答吓了刘彻一跳。

    “不行,宣室是先帝正殿,非正人不能进入…”东方老兄大口一开,又是旁征博引,让刘彻陷入了思考中。刘彻最终被东方老兄说服了,他把宴席移到了长安城北的桂宫,并下令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宫。

    一直自诩为皇帝宠臣的董偃做梦也想不到,凭着东方朔的一张利口,会将他所有的梦想化为泡影,顷刻间崩塌。这次宴会之后,刘彻就有意疏远董偃。

    随着董偃的失宠,窦太主失去了放在刘彻身边的耳目,她再也无力为阿娇,为自己挽回什么了。十年之后,董偃因犯事被刘彻下令处死,不久,窦太主也在孤寂中死去。

    又是几年,陈阿娇薨,一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没有等到刘彻来看她。

    元光六年,刘彻来到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年份。

    在这一年中,刘彻终于看到了实现祖父辈遗志的希望,一个不世出的将领将为这个时代打上深刻的烙印。

    刘彻就任皇帝以来的十几年来的工作成绩,实在不敢恭维,这时的他,与他后来的光辉形象格格不入,他像个稚嫩的孩子,蹒跚学步,缓慢前行。

    十年终于磨成一剑,汉武大帝要亮剑出鞘,用弓与剑,血与火来锻造自己的时代。

    这一年,匈奴大举入侵,反匈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刘彻的朝廷不乏人才,更不乏能打恶仗硬仗的将领。李广,程不识,韩安国,青年将领公孙贺等个个都是战场好手,然而,四年前马邑之谋的失败让刘彻看到了问题所在。

    他需要一个能打胜仗的统帅。

    他曾经把这个希望寄托在韩安国身上,韩安国老成谋国,精于计算,可是攻击心不足。他也曾把希望寄托在李广身上,可是这个李广,任边地太守那几年,确实让匈奴闻风丧胆,但问题在于,此兄运气不是特别好,而且自侍勇武,上了战场经常杀红眼,而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悲剧会成为李广悲剧命运的根源。

    我们知道,在马邑之谋失败后,刘彻揣摩到了用将的规律,也磨练了识人的本领。

    刘彻是个聪明人,失败只能让他的目光更锐利。

    当郎舅建章监卫青出现在他的眼前时,他就隐约感到这个同样年轻的郎舅有着不同常人的秉性。

    卫青沉默寡言,但他的眼神里却透露着一股坚定,这也难怪他能在被刘嫖绑架之后,回来之时不见慌乱,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即便只是小小的建章宫监,有着日益宠贵的jiejie,他仍能礼贤下士,一丝不苟,更重要的是,卫青同他jiejie一样,他能与人为善,待人真诚。

    在刘彻看来,郎舅卫青已经具备了统帅的所有条件,他所缺少的只是战火的历练。

    现在机会来了。

    刘彻郑重其事地把边关的紧急奏报在朝堂上宣示。

    他向以此激起满朝文武对于敌人的愤慨,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战争动力。

    然而,大臣们的反应无异于刘彻头上的一盆冷水。不少人认为,主动寻找匈奴作战简直是痴人说梦,马邑之谋无功而返的闹剧还历历在目呢。再则,匈奴人入侵又不是一天两天了,日子还不是照样过。

    刘彻早已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一如往年,在匈奴问题上,和亲似乎成了朝廷的共识。

    刘彻明白,要扭转局面,必须要用战场上的胜利说话。

    刘彻最终决定力排众议,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