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风起 第三十三章 定谋
“大人可是要从中招募军户?” “正是!” 王骁对崔绝的反应颇为赞叹,不愧是有才士子,自己心中所想,他竟然能知晓个七八分。 “你且说说,你为何知道本官今日而来一是为接济,二是为招募?” 崔绝微笑道:“大人战功卓著,又想自己建设堡寨,如此壮举,学生心下惊叹,若是此次建设堡寨及屯田大有功绩,擢升为守备千户所之千户,实在是理所应当。既是堡寨,那么必然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北风堡那三个寨子我也听说过,都不像是不缺百姓的样子,大人身上又是军职,今日前来,多半也要征募军户以建设先登堡吧。” 王骁叹道:“知节果然聪慧,我本意正是如此,实不相瞒,我手中银钱颇多,建设屯堡足够,但是却苦于没有人手,而且军户地位低下,百姓们不愿意当,我今日前来,其实也有些碰碰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历史记载,从西魏到唐朝玄宗天宝年间,府兵制是朝廷的主要军事制度。府兵每户出一人,平时务农种田,战时自备粮、马、武器随军作战。全家入军籍,朝廷授田,免除赋税、徭役。一开始军户都是占统治地位的鲜卑人,所以军户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后来天宝年间,朝廷无田可授,军户地位一落千丈,府兵制崩溃。 一直到后来的燕朝,尤其到后期,现如今的崇文皇帝慕容备年间,朝廷财力有限,实行卫所制度。军户按军队编制集中分驻各地,耕战合一自给自足,为朝廷节省巨额军费支出(类似于后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燕朝中后期军田被卫所各级军官侵占,普通军户就成了给军官打工的佃户,地位也是极低。 王骁此言基本描述了当下军户地位低下,百姓们都不愿意去当的事实。 崔绝看着远处的百姓们,想了一下,转身对王骁拱手道:“学生有一计,不止大人愿听否?” 王骁闻言一抱拳,郑重道:“知节但说无妨!” 崔绝便款款而谈:“军户之意乃是指世袭军人,也是国家的常备军,按照开国皇帝的的设想,军户战时打仗,闲时屯田,且军户世袭,这样既保证了战时有足够的兵员,也很大程度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学生不能不说这个制度在我大燕朝立国之初的百余年间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最近十几年,我发现这些军户完全变成了庄稼汉,根本没有什么战力了。” 王骁点点头:“正是如此,因此我才大练新军,不搞以前被剥削的军户那一套。” 崔绝也点点头:“合该如此,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学生有两计,应该可解大人之急。” 他略一沉吟,道:“先前我听说大人作为屯堡主官,拥有辖区内土地分管权以及在职权范围下的封赏擢升之权。因此我这第一计策乃是攻物。我想设立一种新制度,我早年间就有思虑,大燕朝的土地属于私有,在开始时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毕竟是自己的土地嘛。但是随着发展,逐渐形成了贫农土地被兼并,富者土地千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格局。因此,土地私有化带来的最大的一个后果就是在没有政府以及法律来保障农民利益的时候,一些农民的权利容易被权贵侵犯。” 王骁深以为然:“正是,土地被侵占的太过分了,而且赋税又那么高,不是百姓们不想种地,而是种地的收入都交不起税租,真令人愤懑。” 崔绝:“正是如此,我才有如此构想,大人既然有雄厚财力,那便将土地先引为公有,随后承包给百姓们,种出来的粮食...我记得大燕律法云新建屯堡可予以一年不进赋税...等到百姓们家中有余粮了有些财力,再将这些土地由公转私,既不让百姓们无地可耕,又能保证土地公私平衡,而且官服分派出去的地以后万一出了岔子,也容易分清过错。此乃土改,是攻物之计策。” 王骁抚掌大笑:“妙极!知节之计策甚合我意!各位兄弟可有意见?”,王骁问了问几个兄弟,此乃大事,不能不问问老兄弟们是否合适,众人皆点头,对土改政策没有大的异议,此时先登堡还处在襁褓之中,不可能出现地主阶级,而社管辖的无论新军,清河郡百姓,抑或是王骁等人,几乎都是平头百姓,大部分之前都在地里刨食,,土改政策惠及于民,他们当然没有异议,傅兴华那帮人的意思是只要能做出成绩,随你王骁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