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崇祯十三年在线阅读 - 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道北道(一)

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道北道(一)

    

    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就难在出入四川的通道上。

    从平坦的江汉平原进入蜀地,有好几条路。其中在三峡南北、长江两岸,各有数条路,姑且称为三峡的北道与南道。

    北道横跨巫山,其走向基本沿着长江河道向西。因为要横越深沟高崖的巫山山脉,所以这条道格外艰险,千百年来一直被旅人视之为畏途,公认为蜀道难中之最。北道之中最快捷的路,是三峡纤道。

    成化辛丑年间,四川参政吴彦华整修瞿塘、巫峡纤道,不仅方便了船只上行,也为陆路入川提供了一条相对快捷的通道。然而这条纤道有个致命的缺点:不耐季节变化,怕涨水、怕塌方。

    长江三峡江面狭窄,每至汛期,上游连日大雨,洪水汇入干流,三峡江面的水位便会出现数丈甚至数十丈高的涨幅。这种水位的变化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几条大河的潮头碰巧叠在一起,就会在陡然间形成又高又猛的洪峰。

    不知三峡脾性的外来者,在汛期贸然行走纤道,突遇洪水下泻,因水位猛涨而被淹死,或被困在江岸边饿死、冻死者不知凡几。

    当然,为避免长江水位变化的风险也可以走更安全的驿道。这条驿道从夷陵出发,经长江北岸的黄牛驿、建平驿到归州、巴东,再经巴中驿、高塘驿到夔州,最后到重庆、顺庆、成都。只是驿道在距离上比纤道远不少。更要命的是,夔州山高地少,田土存量有限,本地非常缺粮,不可能一下子接收数十万流民。所以流民到了夔州,还要继续向重庆、顺庆方向分流。

    南道,顾名思义,其道路在长江的南岸。

    其走向基本是:经夷陵出发,翻越武陵山脉到达野三关。到达野三关后出现两个选项,一是经建始县到夔州府奉节县,二是继续西行到施州卫。到达施州卫后又有三个选项,一是从施州卫都亭里转道万县过长江,经梁山、大竹、渠县到顺庆府,二是经忠州过长江,经垫江、邻水到广安、顺庆府;三是暂不过江,继续前行,经石砫、涪州、长寿直接到重庆府。

    较之北道,夷陵经南道至重庆府几乎是一条直线,距离更近,路况更好。最险的地段便是野三关一带,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深的溪谷断裂带。

    据说,洪武年间明军入川时便走的南道,并铺设了石板路,但此后行人日少,南道便渐渐湮没于荒草密林中。就其原因,还是因为南道出了长阳县地境,断断续续都是土家人的地盘。所以大明三百年,除了从事贸易的马帮时而往来其间,普通汉家百姓走得不多。

    ……

    向陈有福一干人等建议流民入川之路选择南道的青年书生,名叫文逢吉。

    文逢吉是夷陵知州张达中推荐给陈有福的人。明面上的理由是文逢吉乃夷陵当地望族,熟知川、湖间的山川地理。暗地里的理由是张达中与文逢吉的父亲文安之当年同在杨嗣昌手下效力,两人脾性相投,成了好友。文逢吉为蜀府军做事,一可提携老友之子,二可让自己在蜀府军中有一个眼线或者叫退路。

    事实证明,张达中以私心埋伏笔,起到了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文逢吉和他的老子文安之,不仅真的在流民入川这件蜀世子高度关注的大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张达中就此搭上了蜀世子朱平槿的贼船,在荆州知府任上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文逢吉的建议,出乎于与会者的意料,引起了激烈争论。反对的声音很快出现,其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是夷陵与夔州商议好的流民入川路线是北道。为了迎接百万流民过境,夔州府那边正在千方百计筹集粮食药品农具等物资,并且还煞费苦心将部分物资转运到了巫山等沿途各县各码头。

    文养正道,他路过夔州时魏辰曾交待,夔州王庄在川湖交界处的鳊鱼溪边设立了第一个补给站。从鳊鱼溪到夔州,沿途已经储备了千石粮食。为了储备这些粮食,夔州官仓民窖不仅来了个底朝天,而且腾空了夔州护庄总队的战备粮仓!目前魏辰已经下令,自他这位总队长始,夔州护**一天吃一顿半,直到世子的补给粮船到来。

    假如仓促更改流民入川路线,夔州府那面付出巨大代价进行的许多安排就落了空。夔州府那面的反应如何,很难意料。而南道因为毫无准备,如果路上购粮不果,那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二个反对理由同样充分,而且涉及蜀王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朱至瀚坚决反对走南道。朱至瀚对九溪卫的情况比较清楚,而九溪卫就在土家地盘的边上。南道虽要经过长阳、巴东和建始三县,但实际上是在土家土司的地盘上行走。长阳县和巴东县的野三关、连天关,原来都是州县流官所辖之汉土。但近些年清江以南的容美宣慰司风头正劲,不仅渐渐压倒了南面两个老的大土司: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而且还把手伸进了汉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