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卖花女二十六

卖花女二十六

    小花母亲的娘家的的确确是当年烜赫一时的王羲之王家后裔,也的的确确是状元王华、帝师王守仁的后人,只不过现在的王家已经不大如前了。留在绍兴的王家只不过是当年王守仁的一个庶子的后人,所以绍兴王家只是王守仁的旁支,甚至于是分支。这是一支不起眼,有没有什么大出息的分脉而已。

    在大户人家内部也有十分严格的区别和排位顺序。在这种家族内部分为主脉和分支两大系列,所谓的主脉就是留在发源地的族人,他们一般会继承绝大多数的资源和财产,属于比较强大的一部分。分支是分出去的族人,或者是独立出去的族人。当家族出现一个强大或者是显赫一时的族人的时候,为了确保主脉的正宗和族长的权威,就会让这个人自己组建一个分支。名义上依然属于整个家族,其实名誉、财产、利益已经和这个家族的主脉关系不大了。当有大问题或者是大利益的时候,主脉和分支都会集体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打断骨头连着筋”,也就是“同气连枝”。

    无论是主脉还是分支,内部依然有分门别类。根据主持族务的人地位高低,关系远近,又分为嫡系、直系、旁系和支系。所谓的嫡系,就是这个家族当家做主的人的子孙,而且是这个大家长的正房所生的子孙。这种嫡系在家族权威很大,嫡系中的老大,就是未来的大家长。只要他们的父亲或者是爷爷不死,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在家族里面的地位作威作福下去。

    大家长的兄弟和他的庶子属于直系,也算是家族里面比较吃香的人。他们因为和大家长关系比较近,手里都可以掌握一些资源,甚至于可以威胁到嫡系或者是大家长的地位。当大家长过世或者是下台后,大家长的一部分子孙就会转为直系。不是新任大家长的子孙的人,就会成为新加入的直系。

    所谓的旁系,就是指这个家族里面,和大家长同根同祖五服以内的亲戚。这些人爷爷辈或者是太爷爷辈的时候,和现任大家长的祖上是亲兄弟,他们属于大家长的堂兄弟或者是再堂兄弟。他们手里已经开始没有什么权力了,只不过可以参加家族会议,随波逐流而已。不过当嫡系或者是直系出事的时候,他们这些旁系就会跳出来,争一争直系或者是嫡系,甚至于是大家长的位置。

    所谓的支系,其实家族里面地位和待遇最低的人,一些人的生活环境和待遇甚至于比不上一些嫡系竹笋身边的当红下人。家族之所以留着他们,只不过是看在同一个祖先面子上而已。他们只能逢年过节或者是每个月月底的时候,来家族领取一份银钱或者是福利。每家每户有聪明的孩子的时候,可以有一个读书的名额,这已经算是家族大家长对他们的恩惠了。一些环境不好的家族,甚至于不会管这些支系家族成员的死活,任由他们离开或者是饿死冻死。

    小花母亲的娘家,在王家属于分支中的支系,顶着所谓王家的好名声,其实生活并不好过。小花外公家早已经没有了读书人的种子,好几代人都是一般的老百姓。因为没有读书人,没有可以有出息的人,所以被绍兴王家的其他亲人抛弃或者是放弃了。在绍兴城里的王家读书人,几乎都不愿意承认这户人家是他们的亲戚。小花的外公一家人也知道这个结果,所以平时和这些族亲基本没有什么来往。小花的母亲更是一个王家读书人或者是做官的亲戚也不认识,甚至于不能算是他们的亲戚。

    绍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降越君,称会稽郡。晋称会稽国,为东扬州治所。隋开皇九年改置吴州,治会稽县。大业元年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据史载,大禹治水告成,在境内茅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死后葬于此山,因更名茅山曰“会稽”,是为会稽名称之由来。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立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战国初,越王勾践大败吴国,越国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区。至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兴兵败越,尽取故吴地并至浙江,越始“服朝于楚”,而诸越邦国尚存。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吴越地置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二十六年,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辖山阴等二十余县,其中在今浙江境内有山阴、诸暨、上虞、余姚、句章、鄮、鄞、乌伤、太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县。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督察各郡,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并增辖剡、余暨两县,时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属今浙江境内的有十八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今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时辖山阴、诸暨、上虞、始宁、剡、余姚、鄮、鄞、句章、章安、永宁、乌伤、太末、东冶十五县。

    三国时,会稽郡隶属于吴,治山阴。魏黄初二年(221),会稽郡领县增至三十一县,其中增今属浙江境内的有吴宁、丰安、长山、遂昌、新安、定阳、临海、南始平、罗阳、松阳十县,增今属福建境内的有建安、汉兴、昭武、南平、东安、侯官六县。吴太元二年(252),再增永康、武义、建平三县,并改上虞县为侯国。吴太平二年(257)、永安三年(260)、宝鼎元年(266),先后分会稽郡置临海、建安、东阳三郡,会稽郡辖山阴、上虞侯国和诸暨、余姚、永兴、始宁、剡、鄮、鄞、句章八县。

    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于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所辖县数不变。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设会稽郡,置东扬州。陈永定年间(557—559),会稽郡析山阴置会稽县,两县同城而治,治山阴,时辖十一县。

    隋开皇九年(589),省郡县,废会稽郡,改东扬州为吴郡,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四县。并设吴州总管府,治会稽,总管原东扬州诸郡。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州,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治会稽,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大业三年(607),复为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改会稽郡为越州,治会稽,辖会稽、诸暨、剡城三县和嵊州、姚州、鄞州三州。同时置越州总管府,驻会稽县,管越、嵊、姚、鄞、松、绸、衢、瀫、丽、严、婺十一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为余姚县,析会稽立山阴县。改越州总管为越州都督府,督越、嵊、鄞、丽、婺五州。景云二年(711),天下分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属州,越州定为中都督府,所督不足十州,隶属于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废越州中都督府,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乾宁三年(896),钱鏐平董昌,号越州为东府。

    北宋熙宁七年(1074),设两浙东路驻越州,辖越、婺、衢、明、台、处、温州。旋即并入两浙路,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辖县和治所均不变。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复置绍兴府,治山阴,辖八县。清设浙江省,省府之下置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绍兴府隶属宁绍台道,辖县未变。宣统三年(1911),并山阴、会稽为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