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卖花女二十七

卖花女二十七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北纬29°13′35“至30°17′30“、东经119°53′03“至121°13′38“之间。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9°52′59″至30°08′00″、东经120°29′49″至120°43′47″,陆域总面积355.9平方千米。

    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全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1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米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在全市境域面积构成中,按地域性质分:陆地面积8048.3平方公里,水系面积225平方公里;按地形起伏度分:起伏度在20米以下的面积909.6平方千米,占陆域总面积的11%;起伏度在20~75米的面积516.9平方千米,占6.3%;起伏度在75~200米的面积1633.2平方千米,占19.7%;起伏在200~500米的面积2624.17平方千米,占49.8%;起伏度在500~900米的面积1095.7平方千米,占13.2%。

    绍兴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三大盆地”气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气候资源丰富,但洪涝、干旱和低温冷害等常有出现。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0.1℃。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227071.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

    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75.5%,铜矿储量占全省的62.6%,金矿储量占全省的42.4%。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最,瓷石土占全省的82.1%,叶蜡石占全省的38%。

    酒文化:古城绍兴,稽山鉴水,钟灵毓秀。数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绍兴酒就是一顶镶着明珠的皇冠。绍兴市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绍兴酒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就有大禹杜酿、勾践“箪醪劳师”等传说和典故。南北朝时,绍兴酒被列为给皇帝的贡酒。唐朝时,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方干、张乔等,都以饮绍兴美酒、赏稽山鉴水、留千古诗篇为畅事。明清之际,绍兴出现了大酒坊,清嘉庆年间绍兴酒被列为全国十大名酒之一。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绍兴酒荣获金质奖章。

    唐时,越州有参军戏。唐元和年间(806-820),女艺人刘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陆参军”。元微之赠刘采春诗有“选词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罗嗊曲]。刘采春所唱120首,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置。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哥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洩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