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在线阅读 - 第一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1)

第一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1)

生的终结,没有死的恐惧。她不是曾对凤姐说过:人都是要老要死的,别人死了,只留下她们,岂不成了老妖精。她只要做人,而不愿作妖精,所以面对死,她是那么大气,确实视死如归。临终前,她将自己天则范围内的事作了有条不紊的安排,面面俱到又轻重主次有别,爱憎体现得明明白白。但作为一个老祖母,她对所有的儿孙都是倾注了母亲之爱的,特别是散余资时,她是有区别的,但又让所有的儿孙都得到了母爱的最后滋润。待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她便“脸变笑容”而去,真可谓鞠躬尽瘁,她的死和她的生一样,是美的。(季学源《贾母: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我们来看贾母的临终场面:

    贾母在临终时坐起说道:“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自你们老爷起,儿子孙子也都算是好的了。”她是在自感满意的心理状态下离开人世的。她对最钟爱的三个人,做了特别的嘱咐:“就是宝玉呢,我疼了他一场。”说到那里,拿眼满地下瞅着。王夫人便推宝玉走到床前。贾母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拉着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宝玉嘴里答应,心里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听贾母说道:“我想再见一个重孙子我就安心了。”他已经有了重孙贾芸,这是希望她最宠爱的宝玉能尽快生个孩子。又问:“我的兰儿在那里呢?”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道:“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接着再问:“凤丫头呢?”凤姐本来站在贾母旁边,赶忙走到眼前说:“在这里呢。”贾母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就是旧年叫人写了些《金刚经》送送人,不知送完了没有?”凤姐道:“没有呢。”贾母道:“早该施舍完了才好。”她对这三个人的临终遗言,针对性都非常强,都讲到了要害。宝玉读书不用功,希望他争气并早生贵子。兰儿从小丧父,全赖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带大,希望她孝顺母亲,他读书用功,不用叮嘱,只是祝福他将来有出息,为母亲争光。凤姐做人忒凶,贾母说她“太聪明了”,委婉地给以批评,提醒她“将来修修福”。顺便督促她将自己安排的送佛经的事办妥。

    贾母对没有来到的三个人又做了评论:“我们大老爷和珍儿是在外头乐了。”这是批评贾赦和贾珍犯事被发配到远处,弄得没有资格回来奔丧。又指责“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鸳鸯等明知其故,知道史湘云不能前来的苦衷,她们怕老太太知道了伤心,都不言语。

    最后,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她对宝钗的未来命运洞若观火,但她已经无法补救,只能无言,而叹气之中隐藏着千言万语,无限隐情不言中。

    这时,只见贾母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贾母临死前,头脑还十分清醒,尽管门庭已经衰落,遇到和见到了不少不愉快、令人忧心的事情,还有子孙发配在远方边地。她能够现实、平静、坚强地对待,死时沉着镇静,保持心地的安宁。她对心爱的后辈做了最后的富于智慧的嘱咐,然后微笑着离开人世。西谚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贾母不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吗?

    傲眼识人,史太君的用人智慧

    史太君看人,不以地位、穷富、男女区分,她看重的只是对方本身的素质、品格和才华。

    她慧眼识人,能够鉴别人才,在贾府中做统筹安排。

    贾母看重平儿这样聪慧通达的通房丫头,让平儿作为凤姐得力的助手在贾府内四处奔走活动。她最爱孙子宝玉,将美丽出众而又才华杰出的晴雯送给宝玉使唤,并准备长留她,给宝玉作终身之伴。又将老实尽心的袭人派给宝玉,让她无限忠诚地为宝玉服务。

    晴雯、袭人和鸳鸯是贾府中最杰出的丫头,事实证明,将晴雯、袭人安置在宝玉身边,是极为妥当的。

    贾母自己身边则重用丫头鸳鸯。以她的眼光,由鸳鸯照顾生活是最最称心和合适的,更且,鸳鸯是贾母身边的总管,贾母个人所有的财产都有鸳鸯保管。对整个贾府来说,尽管名义上是王夫人管家,凤姐做帮衬,实际上是凤姐在总负责,但如有不周到之处,要靠鸳鸯帮助。贾母在反对贾赦逼嫁鸳鸯时,对邢夫人说:“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来了,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珍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贾母深感鸳鸯要比儿子还孝顺、有用和忠诚,又善于辞令,聪明灵巧,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贾赦强娶鸳鸯的事件,鸳鸯就不会在贾母病故后自杀,鸳鸯就会是继凤姐之后总管贾府的最佳人选。鸳鸯也很可能被许配给宝玉,所以贾赦说鸳鸯不肯嫁给自己,是喜欢宝玉,这不是无故的猜测而是“情敌”的惊觉。

    贾母的识人,还表现在她不受奸人的欺骗。赵姨娘暗算凤姐和宝玉,利用马道婆的巫术暗害他们,要让他们发疯而死。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凤姐和宝玉的毛病一日比一日重,后来已经奄奄一息。赵姨娘、贾环等在外面假作忧愁,心中称愿。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一面骂,一面哭。(第二十五回)贾母尽管不知是赵姨娘耍的阴谋,但她对赵姨娘盼望宝玉早死和幸灾乐祸的心理,非常清楚,对她平时调唆贾政对宝玉严厉处置的言行也一嘹然。她平时厌恶赵姨娘,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享受生活,知福惜福的美丽人生

    《红楼梦》中的史太君已经进入人生的晚景,她自年近古稀直到髦耋之年告别人世。贾母的高超智慧还表现为她坦然对待自己的老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当知足,追求的是现实的人间幸福、人生乐趣。她既不同于愚昧拜物的“老地主婆”(王朝闻《论凤姐》第139、603、41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也不做吃斋、苦行的禁欲主义者,更不同于一味骄奢淫逸、暴殄天物的享乐主义者。贾母到晚年依旧金银满箱,养尊处优。但是她的生活享受显得既随意、自然,又讲究、考究。随意、自然表现在:有时端坐,有时歪着,有时短暂说笑,有时日夜连续看戏玩乐。做人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她在与刘姥姥相遇交谈中,自然地比较出自己境遇的优越,但也明智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且看两人的生动对话: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赔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她用非常平等的口吻与刘姥姥交谈,精心寻找刘姥姥身上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让对方感到偷快,抹平双方境遇的优劣。最后她坦然地说:“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还嘲笑自己是个“老废物”,以贬低自己来抬高刘姥姥,诚心地要让刘姥姥也心境愉快。但其中也充分反映了贾母知老服老,以自然坦然的心情来度过风烛晚年的健康心态,是她老到高明的智慧的体现。

    贾母的高明还表现为她非常懂得生活的辩证法,她在随意、自然的同时,又非常讲究生活享受的数量(多样性和丰富性)、质量和层次。研究家归纳和总结:她的生活情趣十分饱满而广泛,对于一切人生乐事,她都兴味十足。看戏、品诗、观画、听音乐、赏月赏雪、品茶饮酒、猜谜语、说笑话、游览园林美景、评说居家摆设、人物服饰,她都颇有独特见识。她的人生享受有两大特征:一是层次高,在享用生活物质时,从内容到形式,她都是着意追求精神化、审美化和完美的;二是与人同享,而不是独享。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女孩子们是她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幸福之源,她有意识地置身于他们中间,从他们那里获取生活乐趣;同时,她又与他们共享人生幸福,而不是旁若无人,唯我独乐。这样的共享思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读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和诗词,其中所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境界,可以体会贾母的这个崇高风范。

    她对生活享受的讲究和考究,再以美食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她精于此道和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位高龄老人,研究家曾经总结她的吃有四大特点:一、爱吃。她始终保持着很好的食欲,对于生命的第一需要,她很坦然,绝不扭捏。她适口为珍,并不只求山珍海味。在形式方面,她并不拘泥于陈规旧套,对贾宝玉提出的分食制,她也欣然表示赞同。二、与人同吃。她吃她爱好的食物,总是想着这个又念着那个,吃红稻米粥,想着送点给凤姐吃;她爱吃红枣泥馅山药糕,也让人送点给秦氏吃;李纨、尤氏等等均得到此类关爱。有一次晚餐中她竟想到六七个人。对家人如此,对外人亦如此,刘姥姥来了,她没有忘记把自己的菜拣了派人送去给她吃;对演戏、吹笛子的小女孩,她也没有忘了给她们送节日食品去。最令她心情畅快的事,就是“看着多多的人吃饭”,看着年轻人津津有味地吃喝,显出青春的活力,比她自己吃喝更能使她获得美食的快感、美感。七十五回写众人在她那里吃饭,她“负手看着”,觉得这是“最有趣的”,仿佛别人吃和她自己吃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她对年轻人的爱心的充分体现。三、善吃。她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大鱼大肉的酒肉崇拜者,她已相当讲究吃理。螃蟹宴中,众人无不兴高采烈,但她没有忘记蟹味虽美,但性寒,不可多吃,所以她适时教导孩子们:不要因为好吃而多吃,“吃多了肚子疼”。两宴大观园时,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拿大杯让她吃酒,但贾母适时阻止说:“说是说,笑是笑,不可多吃了,只吃一杯罢。”又关照刘姥姥:“慢些,别呛着。”这里边都是蕴含着饮食经和爱心的。纵观她的美食观,主要是美在心上,而不是美在口中。她总是在吃中追求心理上的满足,物欲的满足已退居次要地位。四、审时度势,自我节制。她不是那种“穷吃”——“吃穷”,陷入享乐主义而不能自拔的人物。当贾府经济危机日渐显现时,她能主动以“克己”为原则,严于自律。她几次要各房把送的菜送回去。最后,她曾作了这样的归结:要能“享得富贵”,“也能受得贫穷”。她将自己的这一体验作为人生金箴传授给儿孙。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位令人亲又令人敬的中国老祖母。她的幸福观是进步的,是和时代精神同步的,也是具有永恒的爱和美的精神。王夫之说:“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诗广传·陈风》),这样的文化思想在贾母这里得到切实的体现。贾母得到大观园和贾府中年轻人的由衷爱戴,绝非她仅仅是“老祖宗”而已。

    贾母喜爱文艺欣赏,也喜欢热闹地与大家一起享受看戏、听乐的无穷乐趣。

    对于女孩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以及各种游艺之事,她都给予热忱的支持、鼓励和赞助,她没有“女子无才就是德”,看杂书有害等陋俗的观念。所以大观园内屡兴诗社,女孩子们的创作才华得以焕发,美丽的大花园中洋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使大观园成为爱和美的天外桃源。

    贾母不仅喜欢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还善于欣赏身边女孩的女性美。她不仅喜欢自家的女孩,对亲戚和别人家的女孩也一视同仁。例如,对宝琴之美,贾母不仅极为欣赏,还能发现宝琴之美的特点。当宝琴在冬日的阳光下披着凫靥裘斗篷出现在雪坡上时,身后又有个丫头抱着一瓶红梅。贾母一见,立刻发现了这个人物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的画面,忙向众人说:“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她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逭梅花,像个什么?”经她一指点,众人立刻明白,都说:“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着的仇十洲的《雪艳图》!”贾母却摇头笑道:“那画的哪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这样好。”贾母比年轻人更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她绝不像王夫人、李嬷嬷那样嫉恨少女的青春之美。

    古代男子喜欢“红袖添香”的情调,喜欢美女相伴而常不可得。作为老妇的贾母,常常支开俗气庸碌的儿子,也不喜欢那些奶油小生式的纨绔子弟,不喜欢面目猥琐的贾环之类的男孩,她让这些才貌双全,发出银铃般美妙声音的少女陪伴着一起看戏、宴请、过节,台上台下满目花团锦簇,她正是一位善于充分享受美的老人。对于老迈的刘姥姥,因其富有人生智慧和乡土气息,也乐于接待,说明贾母赞赏的是以智慧引领美的人物、花园和戏曲、音乐,以及种种美好事物,让生活中充溢着智慧和美丽。

    现在有不少老人日夜沉溺于麻将或无聊的赌博游戏中。还有不少老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晚年轻闲的日子,至多在早晨到附近的花园里去略作体育锻炼。不少老人为儿子、女儿及其辛苦地带孩子,烧饭做家务,甘愿为“啃老族”服务,或为子女操心一切包办一切。适当地量力而行地帮助子女也是可以和应该的,但千万不要忘记了“子女自有子女的福”这样流传千古的真理。得放手时且放手,应该像贾母那样恰当舒适地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潇洒地享受人生的晚景,尤其是要像贾母那样善于欣赏高雅和通俗的艺术,重视文化的享受,艺术的享受,再加上阅读好书的享受,从而使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愉快而有意义。

    正视灾难,贾府败落时的坚韧态度和正确措施

    人的一生绝对不会永远是风平浪静的,人生道路必会充满着曲折,甚至遇到惊风骇浪。贾母在年过八十之后,经历了家被抄,儿子孙子被捕并发配远方这样的灾难。被抄家后,家里在经济上难以为继,眼前的日子就没法过,此时阖家痛哭,一筹莫展。眼见此状,贾母叫邢王二夫人同了鸳鸯等,开箱倒笼,将自己做媳妇到如今,六十余年积攒的东西都拿出来,又叫贾赦,贾政,贾珍等,一一的分派说:“这里现有的银子,交贾赦三千两,你拿两千两去做你的盘费使用,留一千给大太太另用。这三千给珍儿,你只许拿一千去,留下二千交你媳妇过日子。仍旧各自度日,房子是在一处,饭食各自吃罢。四丫头将来的亲事还是我的事。只可怜凤丫头操心了一辈子,如今弄得精光,也给他三千两,叫他自己收着,不许叫琏儿用。如今他还病得神昏气丧,叫平儿来拿去。这是你祖父留下来的衣服,还有我少年穿的衣服首饰,如今我用不着。男的呢,叫大老爷,珍儿,琏儿,蓉儿拿去分了,女的呢,叫大太太,珍儿媳妇,凤丫头拿了分去。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去。”

    分派定了,又叫贾政道:“你说现在还该着人的使用,这是少不得的。你叫拿这金子变卖偿还。这是他们闹掉了我的,你也是我的儿子,我并不偏向。宝玉已经成了家,我剩下这些金银等物,大约还值几千两银子,这是都给宝玉的了。珠儿媳妇向来孝顺我,兰儿也好,我也分给他们些。这便是我的事情完了。”

    贾母根据各房的情况,分配现银,让他们渡过目前的难关。看到贾珍和贾琏都是纨绔子弟,一有机会就在外面的女人身上乱化钱,就明确交给谁人保管。

    贾政见母亲如此明断分析,俱跪下哭着说:“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儿孙们没点孝顺,承受老祖宗这样恩典,叫儿孙们更无地自容了!”贾母道:“别瞎说,若不闹出这个乱儿,我还收着呢。只是现在家人过多,只有二老爷是当差的,留几个人就够了。你就吩咐管事的,将人叫齐了,他分派妥当。各家有人便就罢了。譬如一抄尽了,怎么样呢?我们里头的,也要叫人分派,该配人的配人,赏去的赏去。如今虽说咱们这房子不入官,你到底把这园子交了才好。那些田地原交琏儿清理,该卖的卖,该留的留,断不要支架子做空头。我索性说了罢,江南甄家还有几两银子,二太太那里收着,该叫人就送去罢。倘或再有点事出来,可不是他们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了么。”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一听贾母的话,一一领命,心想:“老太太实在真真是理家的人,都是我们这些不长进的闹坏了。”贾政见贾母劳乏,求着老太太歇歇养神。贾母又道:“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余的都给我服侍的丫头。”贾政等听到这里,更加伤感。大家跪下:“请老太太宽怀,只愿儿子们托老太太的福,过了些时都邀了恩眷。那时兢兢业业的治起家来,以赎前愆,奉养老太太到一百岁的时候。”

    贾母道:“但愿这样才好,我死了也好见祖宗。你们别打量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不过这几年看看你们轰轰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说说笑笑养身子罢了,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气,养移体’,一时下不得台来。如今借此正好收敛,守住这个门头,不然叫人笑话你。你还不知,只打谅我知道穷了便着急的要死,我心里是想着祖宗莫大的功勋,无一日不指望你们比祖宗还强,能够守住也就罢了。谁知他们爷儿两个做些什么勾当!”

    贾母的头脑在艰难时刻依旧清醒,她进退有序,有胆有识,贾府中所有的小辈都不及她这位老人家。

    在分配银两时,“这五百两银子交给琏儿,明年将林丫头的棺材送回南方去!”贾母的最大失误,是认同凤姐和王夫人设计的调包计,葬送了宝玉和黛玉的幸福,彻底摧毁了贾府后代中的精华人物,将贾府带向了灭亡。事后,贾母心中是后悔莫及的。她自感也有责任,所以当凤姐缓缓将黛玉的死讯回明后,贾母涕泪交流地说:“是我弄坏她了!”当场做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当宝玉要去潇湘馆吊丧时,贾母和宝玉一起前往。“到了潇湘馆,一见黛玉灵枢,贾母已哭得泪干气绝。”贾母的眼泪中包含着心疼、内疚、后悔和无可奈何。

    贾母对后代的无可奈何,何止是死去的黛玉一人,就是活着的子孙和也是一言难尽。

    教育无方,人生失败的众多子孙和家庭的败落

    任何家庭,教育孩子成才应该是头等大事。可是,贾府的教育后代的工作做的很差,最后造成家族的衰败和没落。

    贾母有二子(贾赦、贾政)四女(已故,最小的是贾敏),五个孙子(已故的贾珠、宝玉、贾环、贾琏、贾琮),一个重孙(贾兰)和三个孙女(元春、探春和迎春)、一个重孙女(巧姐)。我们可以列表来看:

    长子贾赦——长孙贾琏、孙子贾琮,孙女迎春——重孙女、贾琏之女巧姐;

    次子贾政——孙子贾珠、宝玉、贾环,长孙女元春,孙女探春——重孙、贾珠之子贾兰。

    观察贾府以上的阵容,相比起来,女孩子都成长得出色,男孩子都比较差。

    贾府中的女孩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都知书达理,颇有才华。尤其是元春和探春,都是杰出人才。贾府善良的传统,也在女孩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

    可是,在封建社会中,男孩子是家族的继承人,家族的兴旺衰败,关键在男子身上。贾府的男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贾府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教育条件,可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贾府的男子没有出现优秀的人才。

    先看贾母的两个儿子。

    贾母的长子贾赦,是个纨绔子弟。读书不长进,靠祖宗的福荫袭职,每日价只是吃喝玩乐,不做任何正事,尤其是好色,一心只想玩女人。贾母看着他的平时作为,无可奈何,只能在平日说起闲话来,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次子贾政读书虽然比较用功,天资平常,不仅学问一般,当官也迂腐呆板,当就京官碌碌无为,出任地方官职,被下人蒙骗,落得渎职被撤职查办而归的下场。

    贾政没有兴趣治家,也没有能力治家,所以他在家中百事不管,要想管儿子宝玉,也管不好。

    贾赦只知花天酒地,不事生产,花销巨大,缺银子使用,就想盘算贾母的私蓄,甚至想霸占鸳鸯,鸳鸯是管理贾母一切财产的总管,他可以人财两得。

    再看贾母的五个孙子。

    贾珠聪明好学,可惜早夭,早已去世。宝玉和环儿、琮儿都尚未成年。环儿从小愚笨,品质低劣,后来结交匪类,行为不端。

    贾琏已经成年娶妻,其妻即凤姐。有其父必有其子,贾赦的儿子、贾母的长孙贾琏从小也没有好好读过书,成年后,也是靠祖宗的福,捐了一个闲职小官“同知”,在家闲着,帮助料理一些家务,做做家中的外勤工作而已。才干心机远不及其妻凤姐。他做正事缺乏才干,心思全放在偷情方面,一有机会就偷鸡摸狗地与仆人的老婆私通,或者在外偷娶小妾尤二姐。

    贾府已经成年的两子一孙,既无真才实学,又无办事能力,都是窝囊废。而应该有出息的贾珠却早夭。不应该死的死了,应该死的活着,好的子孙死了,差的活着,这是许多家庭败落的原因之一。

    贾府教育无方,这些在人生中失败的众多子孙,除贾政外,不喜读书,既无学问,又无才干,只知享受,骄奢淫逸,坐吃山空,将贾府带往衰败。

    平心而论,教子无方,责任首先在贾母的丈夫贾代善。他不懂如何教子,只知拷打。赖嬷嬷与平儿谈起对自己小孩子平时的严格教育,并回忆起贾府上代当年的教育手段。她说:“奶奶不知道,这些小孩子们全要管的严。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叫大人操心。知道的说小孩子们淘气,不知道的,人家就说仗着财势欺人,连主子名声也不好。恨的我没法儿,常把他老子叫来骂一顿,才好些。”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指贾政)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指贾赦),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得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贾母作为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未能担当起教子的重任。她的丈夫当年太凶,天天打,而她未免太宽,连赖嬷嬷也批评她护着宝玉。古代的女性教子有方,教子成功的不少,著名的有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年幼的孟子选择好的邻居,曾经三次搬家,给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还有清代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的母亲,京剧里也有名剧《三娘教子》。

    贾母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满意,这种不满,平时她只能藏在心里,她在贾政毒打宝玉时,一怒之下口吐真言,公开抱怨:“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贾母在盛怒中暴露了她对儿子不满意的心声。

    因此贾母未能教育好儿子,这也有无可奈何的一面,而且这是主要的方面。

    没有出息的儿子,自己没有本事进财,就专门算计老一辈人留下的财产。贾母就是这种遭遇,她得知贾赦要强娶鸳鸯,气得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可见贾母对此本也有警惕的,这时更明白了不肖之子的心思。她对王夫人说的话,固然是一种指桑骂槐,但对王夫人的不满,也暴露了出来。

    是的,对贾母来说,雪上添霜的是两个儿子讨的老婆也不好。大媳妇邢夫人“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是应个景儿。”(第四十六回)二媳妇王夫人则“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第三十五回)王夫人不像邢夫人的缺点是明的,她的缺点是暗的,但也同样是致命的:昏庸无能。王夫人的昏庸无能,做坏了不少事,将贾府各方面已经滑坡的不利形势进一步推向无可挽救的绝境。而贾府唯一有才华,可以治家的孙媳凤姐,又贪财枉法,和贾赦、贾珍犯的罪孽纠结在一起,引爆了家族覆亡的导火线,贾府终于面临覆灭了,只有贾兰一支尚可延续。我们在王夫人和王熙凤的专节在作评述。

    即使才华杰出的孙媳妇凤姐,她贪财并因此而犯法害人,劣迹斑斑,终于害了她自己也拖累了家庭。贾母对此毫不察觉,因为她年迈,又无法考察她在外面的表现。贾母平时没有对凤姐做必要的为善教育,这是她的疏忽,但犯罪的人,单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要社会的法律机制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给以约制。而且,凤姐嫁到贾府时,她已经成年,她在幼、少女时代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连书也没有给她读,她的娘家的教育失败,对凤姐是关键的。凤姐的恶行,是造成贾府衰败的原因之一。

    红学界流行的观点是贾府的衰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造成的,其没落的本身又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同样处于封建社会,甚至在清末这样国家危亡的时代,依旧有不少封建大家族非常兴旺,甚至到了民国后还延续着体面风光的生活;反过来,在任何社会,在社会任何阶段,不管是上升还是没落阶段,总有不少原先兴旺的家族没落,不是说在社会兴旺的阶段就没有什么兴旺的家族没落了。家族的兴衰,决定于这个家族是否代代着力于教育好后代,后代中是否出现人才或败家之子。

    2.善于攻关的贫困老妇刘姥姥

    刘姥姥不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但她给读者的印象极深。刘姥姥平时住在乡下,平生只有三次走进荣国府。起先她因贫穷,来到贾府寻求接济,为此她一进荣国府;她二进荣国府是来感谢前次受到的接济。她第三次进荣国府,则不是求人,而是出手救人。刘姥姥真是一位出色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