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在线阅读 - 第三章 贾府和大观园裙钗群体扫描(1)

第三章 贾府和大观园裙钗群体扫描(1)

    贾府和大观园中,女眷云集,十二金钗和十二副金钗、又副金钗等,都居住其中。其中的上层女子,除了富于智慧的贾母和黛玉、宝钗、探春、凤姐之外,其他女子也呈千姿百态,她们的智慧与否,决定若每个人的命运。

    1.豪放才女:史湘云、薛宝琴和邢岫烟

    史湘云、薛宝琴和邢岫烟都是家庭环境不好,本人的性格豪放豁达,又有才华的优秀女子。她们都战胜了困苦的环境,坦然而又积极地对待人生,她们的自尊自强赢得了周围人群由衷的尊敬。

    史湘云的才华、性格、心境和人生

    她是贾母史太君弟兄忠靖侯史鼎的孙女。史家原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可是她从小父母双亡,靠着婶娘生活。这史家现在已经败落了。史湘云在家庭中的处境很孤零,只有到贾府来才能享受一些友情与温暖。当她家里打发人来接她回去的时候,她不敢要求多住几天,也不敢延迟回家,只能马上眼泪汪汪地和大家告别,当着家里人还不敢表现得十分委屈;临行时她私下拜托宝玉常提着点老太太,去接她。回到家中,她忙于做针线,非常劳累,还不敢叫苦。

    处于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史湘云依然保持了浑金璞玉的天真豪放的宝贵性格。她不管别人的虚伪、冷酷和善用心机,为人热情真诚,与别人的亲疏远近只从自己直感出发,似乎是谁表示对我好,谁就是好人。她为人豪爽,胸无城府,讲话直率。迎春说她特爱说话,睡觉时还在那里咭咭呱呱笑一阵,说一阵,也不知哪里来的那些谎话。(第三十一回)

    宝钗说她更爱穿别人的衣服,也即宝玉的衣服: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上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贾母看着她的背影,起先错以为她就是宝玉了,还说:“扮作男人好看了。”曾经披着贾母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在后院子扑雪人儿,一跤栽倒沟跟前,弄了一身泥。

    评论家还十分赏识史湘云吃东西的豪放和洒脱:在冬日的大观园,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美景中,众位美人诗兴大发。大家相聚做诗,还欣然聚餐。史湘云在这高雅的场合,一反淑女小姐文雅精细的口味,烧烤鹿肉,带头大嚼,还带动宝琴等都围上来尝鲜。素有洁癖的林黛玉对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十分反感,却又发火不出,只好打趣说:“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史湘云一贯看不惯黛玉的娇气,她马上针锋相对地反驳和批判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果然,平时比诗总是黛玉和宝钗遥遥领先,这次在芦雪庵联诗,她和宝琴两个吃鹿肉最多的,竟然才华大增,诗压群芳。而黛玉娇气而且常常口气专横,兼之辩才无碍,大家对她往往避锋退让,只有湘云不买她的账,常常正面交锋,迎头痛击。她这次斥责黛玉“假清高,最可厌”,黛玉对她也无可奈何,未曾反击。史湘云因为心直口快,讲出别人不肯讲的黛玉与戏子想像的话,引起黛玉的极度不快。

    史湘云是真正高雅、豪放但依旧清秀、妩媚的女子,她从不扭捏做作,而她的一举一动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超凡脱俗的优雅和高华。

    可是史湘云毕竟是不谙世事的小姐,她贸然想主办诗会,做东请客,宝钗提醒她,这“虽然是个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不得罪人。”还需要不少银子,不是她所能承担的。她手头拮据,一筹莫展,幸亏宝钗向家里去要了几篓现成的螃蟹和几坛子酒来给湘云做面子,才过了这个难关。这使她又感激、又佩服,她曾对袭人叹道:“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说着,眼圈儿就红了,像林黛玉一样,她深感在社会和人世中孤立无援的苦楚。

    史湘云心直口快,讲话不避讳忌。初遇薛宝琴。就警告她说:“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说得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都笑了。宝钗笑道:“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第四十九回)

    史湘云和大观园中的众多才女一样,喜欢刻苦读书,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她还深懂哲理,曾与丫环翠缕大谈宇宙天地、社会人世间的阴阳二气。(第三十一回)

    史湘云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热情地劝导宝玉要认真读书。有一次她和宝玉正说着话,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敬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第三十二回)

    史湘云本来在心中非常喜欢宝玉,正是喜欢宝玉,才真心地劝他学好,不想碰了一鼻子的灰。袭人怕她脸上下不来,连忙用宝钗碰钉子的往事解释,给史湘云下台阶,以免将场面弄僵。

    史湘云后来嫁的丈夫,长相、为人和才情都好,本应是她的佳配,可惜病已成痨,不久即死,她成了寡妇,只有自卑命苦。她的婚姻不好,这不以她的意志和智慧为转移,是她的命运悲剧。

    专家们分析和猜测,曹雪芹的原来构思的结局是在贾宝玉历经坎坷、沦落为更夫之后,经过卫若兰等人的撮合,史湘云与贾宝玉两人结为夫妇,艰难度日。

    薛宝琴和邢岫烟,胸襟开阔才能愉快生活

    薛宝琴的父亲是个各处有买卖,带着家眷到处游历的人。薛宝琴因此从小就见世面,经风雨,阅历甚广。可惜她的父亲早故,她与兄长薛蝌相依为命。

    薛宝琴是宝钗的堂妹,品貌才识,与宝钗相当。她随兄进京,来到贾府,受到贾母的宠爱,贾母特命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赐她一领珍贵的金翠辉煌的斗篷“凫裘”。贾母甚至欲与宝玉求配,惜因她已经许婚梅翰林的儿子,只能作罢。(第四十九回)

    薛宝琴的家境平常,她在贾府因为见多识广、胸襟开阔而得到大家的尊重。

    邢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她的父亲是邢夫人的兄长。她是个“荆钗布裙”的女儿,因家计艰难,随父母(程高本说她是随母亲来的:“又有邢夫人的嫂子,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奔邢夫人,入住大观园,与迎春同住一处。(第四十九回)

    邢岫烟为人雅重。在来贾府之前,她原与妙玉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能够与妙玉结成半师半友关系,可见她的清雅不俗。所以她能够指教宝玉以“槛内人”具答“槛外人”妙玉之拜帖。(六十三回)

    凤姐初见岫烟,就冷眼看出她的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她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能够得到凤姐的赏识,可见她性格稳重温和,打动了对人严厉苛刻的王熙凤。(第四十九回)

    天寒雪大,众人皆有避雪之衣,邢岫烟独无。她衣着单薄陈旧,但脸无愧色,与众姐妹一起做诗谈笑。

    后来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便想说与薛蟠为妻。因薛蟠素习行止浮奢,又恐遭蹋人家的女儿。正在踌躇之际,忽想起薛蝌未娶,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因谋之于凤姐儿。凤姐就请贾母做主,将她许配给薛蝌。

    邢岫烟刚许配给薛蝌,她的棉衣恰巧典入薛家当铺,得到宝钗的体谅和接济,悄悄将棉衣赎出。

    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也来瞧黛玉,二人在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她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她:“这天还冷得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岫烟见问,低头不答。宝钗便知道又有了缘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她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邢夫人)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迎春)的东西,能着些儿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她的东西,她虽不说什么,她那些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她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地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岫烟为人老实温和,不仅不敢用迎春的东西,怕她的婢仆议论讽刺,她也不敢使用她们,反而拿钱去孝敬她们,最后只好当掉冬天的衣服,来换钱使。她不仅不敢与人吵骂,连别人嘲讽也要避让的人。

    宝钗听了,愁眉叹道:“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再迟两年,又怕你熬煎出病来。等我和妈再商议,有人欺负你,你只管耐些烦儿,千万别自己熬煎出病来。不如把那一两银子明儿也索性给了她们,倒都歇心。你以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她尖刺让她们去尖刺,很听不过了,各人走开。倘或短了什么,你别存那小家儿女气,只管找我去。并不是作亲后方如此,你一来时咱们就好的。便怕人闲话,你打发小丫头悄悄的和我说去就是了。”岫烟低头答应了。

    宝钗也是宽和厚道之人,她实行“宁可得罪君子,绝不得罪小人”的原则,所以劝慰岫烟依旧息事宁人,忍让厉害的婢仆,熬过长达两三年的寄人篱下的日子。

    宝钗又指他裙上一个碧(一作“璧”)玉佩,问道:“这是谁给你的?”岫烟道:“这是三姐姐(探春)给的。”宝钗点头笑道:“她见人人皆有,独你一个没有,怕人笑话,故此送你一个。这是她聪明细致之处。但还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她们才是。”岫烟笑道:“姐姐既这样说,我回去摘了就是了。”宝钗忙笑道:“你也太听说了。这是他好意送你,你不佩着,她岂不疑心。我不过是偶然提到这里,以后知道就是了。”岫烟忙又答应,又问:“姐姐此时那里去?”宝钗道:“我到潇湘馆去。你且回去把那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再悄悄的送给你去,早晚好穿,不然风闪了还了得!但不知当在那里了?”岫烟道:“叫作‘恒舒典’,是鼓楼西大街的。”宝钗笑道:“这闹在一家去了。伙计们倘或知道了,好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岫烟听说,便知是他家的本钱(是薛家开的当店),也不觉红了脸一笑,二人走开。(第五十七回)

    这件事承蒙宝钗的帮助,岫烟赎回了冬衣,寒冷的早春,可以顺利打发过去了。可是她后来丢了小袄,处境艰难。

    一日,凤姐刚走进大观园,到了紫菱洲畔,只听见一个老婆子在那里嚷。凤姐走到跟前,那婆子才瞧见了,早垂手侍立,口里请了安。凤姐道:“你在这里闹什么?”婆子道:“蒙奶奶们派我在这里看守花果,我也没有差错,不料邢姑娘的丫头说我们是贼。”凤姐道:“为什么呢?”婆子道:“昨儿我们家的黑儿跟着我到这里玩了一回,他不知道,又往邢姑娘那边去瞧了一瞧,我就叫他回去了。今儿早起听见他们丫头说丢了东西了。我问她丢了什么,她就问起我来了。”凤姐道:“问了你一声,也犯不着生气呀。”婆子道:“这里园子到底是奶奶家里的,并不是他们家里的。我们都是奶奶派的,贼名儿怎么敢认呢。”

    这群婢仆势利、偷懒的嘴脸,平时岫烟已经尽量躲让。现在她的衣服丢了,她的丫环查问以下,马上引起反弹。岫烟还是尝到了她们凶狠的反击,嚷嚷个不停。幸亏给凤姐及时发现了。

    凤姐照脸啐了一口,厉声道:“你少在我跟前唠唠叨叨的!你在这里照看,姑娘丢了东西,你们就该问哪,怎么说出这些没道理的话来。把老林叫了来,撵出她去。”丫头们答应了。

    凤姐处理事情,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她马上就分析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婆子犯错误的性质,开除她的职务再说。

    正在这时,只见邢岫烟赶忙出来,迎着凤姐赔笑道:“这使不得,没有的事,事情早过去了。”凤姐道:“姑娘,不是这个话。倒不讲事情,这名分上太岂有此理了。”岫烟见婆子跪在地下告饶,便忙请凤姐到里边去坐。凤姐道:“他们这种人我知道,他除了我,其余都没上没下的了。”岫烟再三替他讨饶,只说自己的丫头不好。凤姐道:“我看着邢娘的分上,饶你一次。”婆子才起来,磕了头,又给岫烟磕了头,才出去了。

    岫烟总是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给人生路,尽管她们起先还曾藐视、怠慢过她。

    这里二人让了座,凤姐笑问道:“你丢了什么东西了?”岫烟笑道:“没有什么要紧的,是一件红小袄儿,已经旧了的。我原叫他们找,找不着就罢了。这小丫头不懂事,问了那婆子一声,那婆子自然不依了。这都是小丫头糊涂不懂事,我也骂了几句,已经过去了,不必再提了。”凤姐把岫烟内外一瞧,看见虽有些皮绵衣服,已是半新不旧的,未必能暖和。他的被窝多半是薄的。至于房中桌上摆设的东西,就是老太太拿来的,却一些不动,收拾的干干净净。凤姐心上便很爱敬她,说道:“一件衣服原不要紧,这时候冷,又是贴身的,怎么就不问一声儿呢。这撒野的奴才了不得了!”说了一回,凤姐出来,各处去坐了一坐,就回去了。到了自己房中,叫平儿取了一件大红洋绉的小袄儿,一件松花色绫子一斗珠儿的小皮袄,一条宝蓝盘锦镶花绵裙,一件佛青银鼠褂子,包好叫人送去。

    岫烟责己严,待人宽,丢了衣服,还一味自责,帮婆子开脱。她如此克己让人,但面对着婢仆所表现的赤裸裸的世态炎凉,自尊心收到严重伤害,在内心是感到非常心酸的:那时岫烟被那老婆子聒噪了一场,虽有凤姐来压住,心上终是不安。想起“许多姊妹们在这里,没有一个下人敢得罪他的,独自我这里,他们言三语四,刚刚凤姐来碰见。”想来想去,终是没意思,又说不出来。

    岫烟正在吞声饮泣,看见凤姐那边的丰儿送衣服过来,岫烟一看,决不肯受。丰儿道:“奶奶吩咐我说,姑娘要嫌是旧衣裳,将来送新的来。”岫烟笑谢道:“承奶奶的好意,只是因我丢了衣服,她就拿来,我断不敢受。你拿回去千万谢你们奶奶,承你奶奶的情,我算领了。”倒拿个荷包给了丰儿,那丰儿只得拿了去了。不多时,又见平儿同着丰儿过来,岫烟忙迎着问了好,让了座。平儿笑说道:“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岫烟道:“不是外道,实在不过意。”平儿道:“奶奶说,姑娘要不收这衣裳,不是嫌太旧,就是瞧不起我们奶奶。刚才说了,我要拿回去,奶奶不依我呢。”岫烟红着脸笑谢道:“这样说了,叫我不敢不收。”又让了一回茶。(第九十回)

    岫烟遇事处处让人而又克己,自尊心很强,所以不肯收受凤姐的馈赠。平儿与丰儿第二次来送衣服,谦敬诚恳,更且言词得体,无懈可击,岫烟只得手下。平儿的善良和好心,岫烟久已闻名,她不能拂了凤姐和平儿双重的好意。凤姐敬重性格刚毅、气质高雅、心胸开宕的人,岫烟正是这样的优秀女子。前已谈及,凤姐初见岫烟,就有了敬重的意思,现在她见岫烟通达自谦,更同情这位清贫女子的自尊和甘居贫困。凤姐在这种方面是风度优雅而又豪放、慷慨的。她对待邢岫烟和刘姥姥都表现了这种风度。

    岫烟在贫困中的上佳表现,受到论者和读者的一致敬重。三家评本的眉批也一再赞扬:“邢姑娘为人真所谓礼义廉耻,色色俱到。”“凤姐送衣原有痕迹,岫烟志气高朗,岂容当此横赐。不然平儿送羽缎褂子,未尝退却也。”“真是知道理的女子,其情操至此,即丈夫中亦能有几人哉!”“书中诸女,有可妻之者,妾之者,朋友之者,惟邢姑娘可以师之。世有其人,吾当五体投地。”最后,岫烟见凤姐和平儿态度极其诚恳,就爽快接受了她们的美意,眉批说:“如再不收,邢姑娘未免不近乎矫即近乎傲矣。辞、受中乎礼,吾益重其人。”

    我们在贫困和拮据的生活中,应该要保持自尊自强,不慕富贵和虚荣,坦然处之。我们应该看到,不要说像邢岫烟那样的普通女子,即使历史上著名大人物也多经历过贫穷困苦的生活。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在贫困中度过。他有名句:“宦囊恐羞涩,留作一钱看。”说自己囊中空空,特意留下一个铜钱,放在手边可以看看,这样就不是一文莫名了,我还是有钱的。这是他的幽默。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不怕贫穷,志存高远,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后来邢岫烟与薛蝌成婚后,和和顺顺过日子。(第一一八回)薛蝌是个性格正直、温和、知礼的人。她是《红楼梦》中少有的结局好的女子。

    2.方外才女妙玉

    妙玉是大观园边上住着的出色才女和美女。她本是苏州人氏,出生高贵,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她与林黛玉、薛宝钗和史湘云四人都在心中喜欢着宝玉,宝玉也喜欢她们。可是妙玉毕竟是方外之人,她只能将自己的爱意,深深地埋在心中。

    交友严慎,自觉保持精神的愉悦

    妙玉后来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的师父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她竟未回乡。王夫人听说,就吩咐:“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林之孝家的说道,“请她,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第十七、十八回)

    妙玉的清高和不随便与达官贵人交往,由此可见。妙玉气质高雅,形貌秀美,心性孤僻,世俗难容。

    妙玉不与人随便打交道,交友极为严慎,除了大观园中的极少数人,她不与任何人来往。在大观园中,她只与宝钗、黛玉、湘云和宝玉来往。

    贾母陪着刘姥姥来栊翠庵参观,妙玉只是一般性的作门面的招待,对宝钗和黛玉,则将她们的衣襟悄悄一拉,让她们进入耳房内,单请宝钗和黛玉饮“体己茶”。宝玉跟随而来,妙玉正色声明道:“你这遭吃茶,是托她们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知趣地回答:“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了。”(第四十一回)

    妙玉对宝玉还是有所照应的,诗社赛诗时,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讨饶,李纨笑道:“也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宝玉冒雪前去乞梅,果然笑吟吟地拿了梅花而归。(第五十回)宝玉生日时,妙玉还飞帖祝寿,宝玉意外地收到了这位“槛外人”“遥扣芳辰”的笺帖。(第六十三回)

    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诗,最后妙玉路过听到,就为她俩续诗,作结。妙玉富于智慧,富于人生智慧。这可以从她对黛玉诗歌的评论看出来。她听到黛玉与湘云的联诗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的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这与本书前面评论黛玉的诗歌的情调过于颓唐、悲观的观点一致。言为心声,黛玉的诗歌的悲切,更推进了她的悲观的人生观。三家评本的眉批说:“过于颓败凄楚,此关气数,方外人已参透。”护花主人的回后总评又说:“借妙玉口中说出气数使然,后文已跃跃笔端。”都认为妙玉对黛玉诗歌和性格的悲观色彩过浓的批评是准确的,击中要害的。(第七十六回)

    妙玉身处方外,可以不随便和人交往,她就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只和最高雅的宝钗、黛玉、湘云和宝玉交往。此外,她在早年与邢岫烟半师半友,与有心出家的惜春下棋、交谈。这样,她保持了交友环境的清纯高雅,远离俗气和尘世,充分享受修行的清净之乐。

    自奉甚厚,枯寂中的自得其乐

    在尼庵修行,生活枯寂清静,单调乏味,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古人认为多病难治的孩子,既然难以存活,就到寺庙中去修行,只有这种方法才能继续生存,这样终比孩子很快死掉要好。古时的家长常常有这样的想法,社会上也流行这样的观念。妙玉就是这样当上尼姑的。更有不少家长,信奉佛教,对孩子出家修行,极为赞赏和支持。如20世纪的名僧圆瑛大师的弟子、上海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1916-1992),其父陈金南,是律师兼农场经理,母亲蒋树英,任福州刺绣学校校长兼刺绣工厂厂长,他十岁时,父母就让他依圆瑛老,披剃出家,晚年也为一代名僧。

    妙玉的家境好,家里给她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条件,妙玉得以带发修行,而且能够在庵中养尊处优。妙玉饱读史书,她懂得在枯寂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就是读书懂诗,在修行的同时,让围棋、诗书陪伴自己的青春年华。她没有其他生活享受,不能喝酒吃荤,只能完全吃素,就和唐代茶仙陆羽一样,以喝茶作为唯一享受。妙玉使用极为精美的茶杯,享用最精美的茶叶,用旧年存留的雨水泡茶。

    茶仙陆羽要比妙玉的身世苦得多。据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陆羽本弃婴,为竟陵(其家乡,今湖北天门)龙盖寺一俗姓陆之僧人收养,故从姓陆。少为伶人(古代地位低贱的唱歌、奏乐、演戏的艺人)。天宝五载(746),即他14岁(古人都以虚岁计算)时居天门山攻读。至德元年(756)24岁时避乱至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上元元年(760)28岁时隐居吴兴(今浙江湖州)苕溪,闭门著书,或与名僧高士相交往。他在年轻时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陆羽在当代中国名声很大,因为他精茶艺,号茶仙,著《茶经》。看来他为人很潇洒,实际上他的出身很苦。妙玉与他相比,要幸福得多了。

    妙玉最后被强盗劫走,不是她本人的失误造成的。她坚决不从强盗的逼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符合她的性格和智慧的行动。她虽然不幸因此被杀,但她的抗争造成的人命案,惊动了官府,为破获这伙盗贼提供了有益因素。这伙盗贼最后被一网打尽,绳之以法,妙玉的血海深仇得报,人间正义也得到维护。

    3.倒霉女子:秦可卿、李纨和甄英莲

    秦可卿、李纨和甄英莲是《红楼梦》中的三个倒霉的女子。

    医生治病不治命和弱女亡灵的梦中警示

    秦可卿被称作“兼美”,即她具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的美。

    秦可卿的为人,受到极高的评价。

    贾府中地位最高、智慧又最高的长者贾母素知秦氏是极妥当的人,认为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媳中第一个得意的人”。(第五回)

    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对金荣的姑妈说:“这么个模样儿,这么个性情儿,只怕打着灯笼儿也没处去找呢。”“她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长辈不喜欢她?”又说她的性格是“心细,心又多”。“心又多”,指的是考虑问题仔细前面。

    秦可卿的上房中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年轻的美貌少妇的房中挂着这样的一副对联,似乎与她的年龄和身份不合,但这副对联犹如座右铭,表明了她对这两句话的欣赏、有所理解和向往。

    秦可卿的命运,按照书中的暗示,她因公公的奸情一事被暴露而自杀。不少人因此指责她“性淫”。这种评论未能细察这个事件的实质,是不公正的。秦可卿是个贫寒人家的弱女,嫁到贾府,缺乏娘家的支撑。她的丈夫贾芸是个年轻的美男子,她没有必要、也没有胆量去勾引公公,做出乱伦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深宅大院里,婆婆是个窝囊的蠢妇,丈夫是个无能的花花公子,没有人能够保护她,公公如果要强奸她,她无法预防,也无力抗拒。

    总之,秦可卿作为一个弱女子,无法抵抗强横的公爹的逼迫。在这样的忧郁和恶劣的环境和心境中,她患了病,又被庸医耽搁,病情转重。她的弟弟秦钟不争气,不好好读书,和不良少年一起鬼混,还闹出纠纷,更增添了她的病情,终于不起。尽管后来请来了张医生,比较高明,但为时已晚,而且她知道医生再高明,“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同样的毛病,因为“医缘”的不同和其他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有的病人治得好,有的治不好。第二层意思是她决意要死,医生治得好病,她的命运决定她活不下去,所以治不了命。

    戚序本的回后评道:“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以秦钟来告,层层克入,点露其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虽贫女得居富室,诸凡遂心,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绣口,能遣此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缭乱。”后半句说贫女嫁到豪富人家,虽然诸事如意,也有不得不死的原因。这句警告发人深省。虽然不一定都要死,但不少人的确遭了祸害。嫁到豪富人家的平民女子要提高警惕,要处处小心留意,这确是经验之谈,不容忽视。

    再回到秦可卿的话题来说,作为聪明的外来孙媳妇,她在偌大的一个贾府中,只有凤姐一个比较讲得来的朋友。当凤姐每次来看望时,秦可卿都是强挣扎着与她讲话。她很寂寞,平时无人可以交谈,尤其是在病中,所以珍惜每次可以与凤姐交谈的机会,不惜强拖病体,强打精神,与难得来看望自己的凤姐讲讲话。在她的生前,她与凤姐只能谈些家常和病情,可是她死后,却对凤姐讲出深藏于肺腑的深刻道理。

    那天深夜,她的生命终于走向了尽头。此时,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与她告别,并严肃地说了一大番话:“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葆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pǐ痞)极泰来(情况坏到极点,就会往好的方面转化),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