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梁仕容传记在线阅读 - 第475章 卖身救母

第475章 卖身救母

    师爷闻听此言,不禁哈哈大笑:“这年头,什么稀罕事都有。刺史大人尚未到任,冒充亲友的骗子就找上门来了!”

    我一愣,追问:“你说什么?刺史大人还未上任?”

    “今天这么大排场,就是为了迎接顾使君上任。”

    “顾使君?”李氏一脸的茫然。

    “顾使君就是顾刺史。有教养的人,称刺史为‘使君’。”

    我焦急万分:“既然顾刺史来上任,那么,文刺史呢?被罢官免职了吗?”

    师爷的嘴角抽搐了几下,冷冷说道:“若是能被免职,那还是好下场!”

    “难道,文老爷也被流放了吗?”

    “这里已经是岭南了,再往哪里流放?他是被阎王爷流放的——流放到鬼门关里去了——一命呜呼啦。”

    “什么,文龙大人死啦?”我但愿自己听错了。

    “他是北方人,不适应咱岭南的气候,水土不服,染上了瘴气,早在几个月前就病死啦。唉,命里无时莫强求。文大人虽然当上了威振江山的一方大员,光宗耀祖,风光无限,却把小命撂在了这远离故土的天涯海角……”

    未等师爷说完,我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能儿半背半扛半拖,好不容易才将昏死过去的我带回了我们寄宿的小客栈。

    能儿请郎中,熬草药,昼夜服侍,一个九岁的孩子,真够难为他的。或许正是他的这一念至诚至孝之心,终于将在鬼门关前徘徊了三天的我拽了回来。

    我慢慢睁开眼睛,一时间,不知人在何处,身处何方——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人虽然活了过来,但身体一时半会难于痊愈,仍然不能下床,需要用药慢慢调理。

    然而,十天半月之后,小小的能儿虽然没有被拖垮,可我们的钱袋子首先打蔫了——看病抓药,快将我们出卖农田准备在广州安家的钱花光了。幸亏客栈的老板心地善良,没有将我们赶出门,使得我们沦落街头。能儿心里过意不去,一有空闲就帮着店里擦桌子、扫地、端盘子。

    客栈烧火做饭需用大量的木柴,隔几天就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赶着毛驴送柴来。

    有一天,能儿正在打扫后院,送柴的男孩牵着毛驴驮着柴捆从后门进来。能儿刚要帮他卸柴,客栈老板在大堂里急急忙忙喊道:“慢着、慢着,别卸了。”

    老板来到后院,对送柴的男孩儿说:“从今往后,你别再送柴来啦。”

    男孩懵懵懂懂问道:“为什么?”

    “因为你家打的山柴光冒黑烟,不起火焰。尤其是炒菜时,火太小,本来应该爆炒的菜,下到锅里却只能煮熬。要多难吃有多难吃!自从开始用你家的山柴,我的许多老顾客都不来吃饭了。”

    男孩儿一脸的委屈,带着哭腔说:“这些山柴,是我和爹爹冒着危险,好不容易从深山里砍来的,都是最好的柴。”

    能儿自小在山里长大,他知道,男孩儿送来的的确是火头最硬、最为耐烧的上好山柴。可是,老板坚持说:“我一个大人,难道还蒙骗你一个小孩子不成?你送来的柴就是不好烧嘛!不信,你自己到灶间去看看。”

    能儿也感到很奇怪,就跟着一同来到了灶火前。

    难怪这些上好的木柴不好烧呢,原来是烧火的伙计图省事,都是整根、整根地塞进炉膛,这些山柴质地坚硬,无法充分燃烧,所以,光冒烟,不起焰。

    能儿变戏法似的从自家的行李里掏出了一柄锋利的斧头,将那些坚硬的山柴劈开,于是,炉膛里的火立刻炽烈燃烧起来。客栈老板与送柴的男孩儿皆大欢喜。高兴之余,老板打量着能儿手中锋利的斧头,十分惊奇问道:“小慧能,你的家乡新州到这里有几百里路,你怎么带了一把沉甸甸斧头来?难道,你知道会来广州劈柴?”

    当初,我见能儿将这把斧头塞进行李的时候,也说过:“能儿,你去广州是读书的,带这样一把砍柴的斧头干什么?”

    “娘,带上它,总会有用处的。”

    “可是,路远无轻载。带这没用的东西,太累赘啦。”

    “娘,我背着它就是了。”

    能儿坚持带来的斧头,居然真的派上了用场。从此,他每天用这把利斧将那个名叫“林山子”的男孩儿送来的山柴,破成又好烧、又节约的劈柴。

    能儿起早贪黑地劳作,虽然免得我们母子沦落为乞丐,但他一双稚嫩的小手,却无论如何也挣不到我看病所需的医药费。

    停药之后,我的病一天沉似一天,看样子,仅仅是挨日子等死而已。能儿心如刀绞,却又无可奈何,便硬着头皮来到药铺来磕头作揖,请掌柜赊给几服药。

    掌柜讽刺着对他说:“听说过赊米赊面赊衣穿,也听说棺材铺里赊材板,天下有谁听说赊药的?你娘那病,须要长期用药调理,没个十两八两的银子,是治不好的。听清楚了没有?十两银子!一个壮汉给人家扛一年长活,还挣不够一两银子。你一个胎毛未脱、奶牙未换的小崽子,如何能还得起药钱,难道让我们将你卖掉不成?”能儿被掌柜训斥、挖苦得灰头土脸,两手空空地从药铺退了出来。

    南国都市广州,异样的富丽,分外的繁华。然而,能儿站在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大街上,举目无亲,身无分文;欲哭无泪,欲嚎无声;走投无路,求告无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他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他乡,如何能弄到救命的药钱,将我从病魔手中拯救出来?如果可能,他情愿析骨取髓,剖腹剜心,熬成一剂灵药,换来娘亲的豁然痊愈。

    不知为什么,他脑海里忽然又出现了药铺掌柜那张充满讽刺意味的脸。“你如何还我们药钱?难道让我们将你卖掉不成?”

    对,卖身救母!

    能儿从小就听父亲讲过古代义女卖身葬父的故事。这时,他忽然萌生了自卖自身的念头。于是,他来到了市场上,在自己头上插上了一根卖身象征的稻草。

    熙熙攘攘的市场里,有卖粮贩布的,有卖驴卖马的,也有杀猪宰羊的,鸡鸣狗跳,吆喝喊叫,最热闹的地方,理所当然是能儿的卖身现场。围观的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

    时逢大唐盛世,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极少有卖儿卖女的现象,何况自己卖自己,更是闻所未闻。人群中悄然流传着慧能母子如何从新州前来广州投亲靠友,恰逢亲友亡故,娘亲不幸病倒,无钱医治,生命垂危,被迫无奈,只好卖身为奴……

    一个九岁的孩子,却要承担如此不幸,怎不叫人心里酸楚、潸然落泪呢?一位年轻媳妇眼圈红红的,默默走到能儿跟前,轻轻放下几枚铜钱,悄然而去。

    于是,人们纷纷解囊,或者将一些钱塞到能儿手里,或者放到他的跟前。一个老大娘囊中羞涩,就把自己准备换茶叶的一篮子鸡蛋递给了能儿,说是让他给娘亲补补身子……能儿扎煞着双手,摇晃着说:“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大娘大婶、姑姑阿姨,谢谢你们的好心好意。可是,我要自卖自身,而不是乞讨,所以不能接受你们的施舍。我爹爹说过,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叔叔婶婶、姑姑伯伯……”

    一位老大爷一边帮着能儿将人们施舍的零钱收拢起来,一边说道:“孩子,你看看,这些钱是不是够你娘看病抓药啦?”

    “是啊、是啊。”众人附和着。

    然而,数来数去,这些铜钱也就相当一两银子,距离十两药资,相去甚远。